中国古代箜篌的音乐特征与应用探析
2020-07-12
长沙市雨花区秦韵艺术中心
箜篌是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被广泛推广,原因是箜篌能够展示出优质的宫廷艺术形式,以特色的音律、旋律表达体现出乐曲中的抑扬顿挫。作为一类古代弹拨乐器,演奏者需重视创新该乐器的演奏形式,借助合理、特色的意识表达形式凸显音律及节奏,进而凸显出乐器的创作意义。
一、中国古代箜篌的音乐特征
(一)定弦表现
箜篌早期被称为“空侯”,原因是36弦的双排构造形式促使它具有较为宽广的音域特征,所弹奏的旋律具有柔美、清澈的特点。在《李凭箜篌引》中展现该乐器能弹奏出鬼泣神惊的旋律,可以将音律以“浪漫”的表现手法深度描绘出唐诗的空间意境。卧式箜篌被广泛应用至古代,并且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得以记载,即“似瑟而小,七弦”,同时文献中还阐述了箜篌弹拨的手法与琵琶类似,故箜篌会受到音阶表现以及定弦的习惯,即可应用“五度相生律”的模式。后来所引入的雁柱、凤首形状的箜篌,不论琴弦数量的多少,都会受制于人们思想的影响,故采用了“七声”定弦方式。由此可见,应用不同形状的箜篌乐器所表达的韵律、音乐风格都是不同的。
(二)演奏技巧
在卧室箜篌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同时使用双手进行弹拨,部分乐器还具有颤音的效果。其中,左手主要给予琴弦一定压力,实现颤音的目的,而这一手法形式也是汉文化的一种表现。右手主要使用拨片拨动琴弦促使琴弦的发声,但每次仅能拨动单个音节,这一演奏姿势在壁画中仍然可以看见。但是,实际演奏中需要注意整体弹拨速度不可过快,能够避免所表达的音节过高,甚至出现“混淆”的负面影响。
(三)音色特点
琴弦材质、音箱空间与箜篌所体现的音色有直接的关联,传统弹拨乐器的弦的制作材料包括真丝、钢丝、尼龙、铜丝等,故所得到的音色也会发生一定差异。首先,部分弦使用了铜材料,原因是铜丝的延展性较好,故所表现的声音较为清晰、明亮,演奏过程中还赋有金属音律,故在音箱高音区部分有较好的表达优势。其次,部分弦还使用了蚕丝,这种弦的弹性较好,故发出的音律较为润顺,但表达所需的音量是有限的。最后,部分凤首箜篌还使用了动物的身体组织,如小肠,故所发出的音律较为清亮。
二、中国古代箜篌的应用方法
(一)打造箜篌与打击乐的合奏
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箜篌与钹的合奏模式,壁画中左右两侧的人们分别演奏箜篌和钹类乐器,且钹类乐器演奏者还需采用跪坐的方式进行表现,从而展现出“交融”的氛围。在相关资料内说明了古代箜篌实际是竖琴的一种演变,故在波斯音乐中,Le Tchèng将箜篌与打击乐相结合,有利于展现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编曲形式,而这一编曲在《风俗通》中也得到了印证。另外,在两种乐器的协作展示中,演奏者需要展现出两种乐器的音色比对特点,在声部演奏中体现出综合性的演出细节,有利于让整体节奏韵律更为清晰。例如,可创造循环型的表达方式,并将箜篌作为合奏中的主导部分,将打击乐器作为音律的补充,促使打击乐器为箜篌提供“和声”的价值。但是,古代箜篌不适用于现代演奏中,原因是乐器所展现的声音较小,若在音箱部分应采用扩音器展现古代箜篌的音律,可能会导致音律中出现部分杂音,故古代箜篌与现代箜篌的音律表现仍有一定差异。但是,若合奏演奏中,古代箜篌可使用小空间的录音形式展现,通过运用修音系统调节节奏中的E、Q音量,能让整体音律特征更具有代表性。
(二)箜篌与吹奏乐器的合奏
吹奏乐器在我国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如“箫”“笛”这些形式,它们都可运用竹制材料表现出一种“风声满天”的氛围,且大部分音调的节奏较为轻柔。因此,将箜篌与吹奏乐器进行融合,再配合打击乐器作为辅助,能构造出一个特殊、和谐的意境。合奏前应注意不同乐器的平行关系,运用混合音色的形式表现出各个节奏的编制技巧,能表现出一种合奏为主体的配方模式。在《古今乐录》中也说明了琵琶与笙的共同关系,故需在演示中展现出一种固定的编制模式,将笙作为辅助和声乐器,展现出音律的主题色彩,凸显长音的旋律特征。此外,将笛子作为主歌曲的主旋律部分,再融入赋有中国韵味的古代箜篌和琵琶风形式,有利于让整体曲目在补充协调的过程中显现出节奏的重音价值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琵琶和古代箜篌均属于中国古代乐器的一种,故需要注意到各个点位的发生特点,并在过程中展现多样性的演奏技法。例如,提高弹拨乐器的音量表现,将箜篌作为辅助,能构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旋律氛围。同时,将古代箜篌作为声部演奏时,演奏者需注意演奏细节,进而能让整体演奏更具有细节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在合奏韵律表现出旋律、音调的特色,展示出中国古代箜篌的表现特点,再给予必要的评估与分析,有利于展现出不同音乐表达的价值,进而凸显出古代箜篌的应用特征,提高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