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美育美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美学家席勒在十八世纪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其把美视为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并且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二十世纪初,在王国维、朱光潜等人的努力之下,西方美育理论得以传入国内,并由此实现了同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之上促进了我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正式生成。如今,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美育工作不容小觑。本文将对高校美育工作展开论述。

一、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高校美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 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持续创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一)通过美育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

审视美育教育同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的关系能够发现,美育教育能够同前述教育形式实现协同与联动,不过需要避免的一个错误倾向是,不能错误地将美育教育视为其他教育形式的附庸,如若不然,将导致美育教育的边缘化倾向。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美育有明确定位:“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美育的重要性。

对比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而言,美育教育更为重视对主体人文素养的全面养成,因此可以说,通过系统的美育教育活动,能够使主体的审美意识变得更加敏锐,并且让其情感、气质受到浸染与提高,使主体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博大、心灵得到滋养,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达成的目的[1]。作为高校美育活动而言,其表现出沟通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桥梁效用,也就是说,依托系统的开展美育教育活动,将让大学生的理智和情感、情与境、知与意达成有机的统一,确保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高校的学科专业化设置的背景之下,美育教育活动更是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效用,这种效用主要表现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育教育活动之后,高校大学生将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合理,从而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亟须的高素质人才,进而能够在面对挑战时做到积极勇敢地面对而不退缩、避让。

(二)美育能够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持续创新

作为高校而言,其职能之一便是要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高校不但要通过系统的教学以及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习得知识与技能,更要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了解和接受先进的文化,由此可以说,高校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同时,高校的美育教育活动表现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2]。有鉴于此,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应当立足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高度,并且充分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以此实现对传统文化当中精华部分的充分发掘,从而可以在充分吸收与借鉴传统文化当中精华部分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3]。除此之外,在向大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依托美育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养成,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以此来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由此实现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协同创新,推动大众文化同美育教育活动实现有机结合,将美育教育活动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当中。下面我们将从这个三方面的策略着手,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论述。

(一)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第一,创新课程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的美育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第二,创新美育课程体系,打造立体化美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善于从民间艺术文化中汲取养料,深化美育内容。第三,打造美育高端智库,促进美育专家融入国际人文交流。如此,通过不断深化与推进教学改革,来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二)推动大众文化同美育教育活动实现有机结合

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让学生形成对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即,避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和接受,而是应当秉承批判的态度,对西方文化在充分辨析的基础之上加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充分认同,最终形成文化自信[4]。审视当前国内的文化环境能够发现,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媒体媒介的普及,各类大众文化形式相继涌现出来,由此使得社会公众在进行文化休闲的过程当中有了更多的选择,由此丰富了文化内容。不过同时需要看到的一个问题是,大众文化当中亦存在一些快餐式文化和“三俗”文化形式,对于当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其通常乐于通过大众文化获得文化消费快感,而对大众文化本身不加思考和选择,由此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快餐式文化以及“三俗”文化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价值观偏移以及审美水平下降的情况,同时在这些不良文化和负面文化的刺激以及影响之下,高校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以及信仰层面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诸如精神层面变得空前空虚、情感层面变得麻木不仁,人格层面也暴露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缺陷。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大众文化表现为可快速复制的文化形式,欠缺足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当主体沉沦以及深陷于大众文化当中,其必然将逐步失去创造力,进而堕入到“娱乐至死”的境地之中。有鉴于此,国内各大高校不能对大众文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而是应当通过系统的美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能够科学、理性与审慎地看待大众文化,进而避免在大众文化当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价值观偏移的问题[5]。同时,国内各大高校应当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充分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以此来提升美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三)将美育教育活动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当中

美术课堂是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工作,我们应该创新美术课程教学,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融入美育教育部分,注重对美的语言的有效使用,积极运用现代化视听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美育教育推动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高。

1.注重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融入美育教育部分

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通过系统地研读和分析教材等方式,洞悉和发掘教材当中可供进行美育教育的内容,以此来实现在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融入美育教育部分,如此一来,将使大学生在高校美术课程的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但能够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更能确保其达成素质目标。

2.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美的语言的有效使用

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在平日的授课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当中,应当注重为学生营造美的情境,而营造美的情境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能否在教学当中使用美的语言,当学生倾听到教师所使用的美的语言时,其能够从中感知到美的意境、美的魅力所在,在长期浸染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将开始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这样将会达成美育教育活动效度提高的目的。

3.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视听的教学方式

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通过现代化视听技术更好地感悟美,感受美的教育。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地融入美术教学之中,适当地利用录音、录像以及幻灯片这些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授课,使得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大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4.依托美育教育的特质,采取形式多样的美育教育推动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高

审视美育教育的意义能够发现,其致力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能够在美育教育活动的影响和熏陶之下,逐渐成长为旨趣高雅、格调不俗、健全心智的个体。为了确保高校美育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美育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积极更新自身的美育教育理念,以此来设计最为契合美育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高校美育教育活动的效度。

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改变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即,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改变以往重视指标考核的错误倾向,同时,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积极依托美育教育的特质,采取形式多样的美育教育推动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高,如实现美育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动的结合,实现跨学科建设,这样一来,将确保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接受美育教育。

三、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对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价值以及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策略进行了论述。高校担负着重要的育人职责,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智育,更是要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和引导。本文对高校美育工作展开了论述,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美育教师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