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创新研究
2020-07-12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8)
中国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中,先辈们保留下来很多丰富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财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了数千年的沧桑以后流传至今,其中不仅仅体现的是祖辈们的经验总结,而且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结晶。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只有与实际有机结合,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才能促进艺术设计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将其价值与功能发挥极致。[1]艺术设计不仅仅涉及了政治、经济,而且与文化、科技间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重实践,对理论知识有所忽视,传统文化底蕴缺乏,艺术设计完整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创新、内涵缺乏。所以将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实现二者的创新性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创新意义和价值
(一)满足文化艺术市场发展需求
近几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非常快,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接受过综合艺术教育的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更要占据优势,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以及无限的商机。而艺术设计教育其目标就是紧跟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切实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之下,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充分利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不仅是为了使学生理解与创新传统文化,与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带动社会,社会引导群众,在无形之中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群体所关注的重点。[2]
(二)满足民族文化认同需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人民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站在民族文化认同需求角度而言,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且使其得以传承、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需求,能够勾起国人的思念与爱国之情。而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创新,使学生对于本民族情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并逐渐将传统文化精髓向大众推进,进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三)满足全民素养建设需求
当代社会提倡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将提高全民素养作为了工作侧重点,人民群众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发扬非常关键的媒介,为此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艺术鉴赏能力、高审美水平的人才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非常有利。而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能够将全民综合素养提高,高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民族艺术精髓与现代教育融合,使人们在追逐时代潮流时仍然能够保留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使人才既具备时代精神,又拥有民族文化意识,进而创造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又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艺术设计教育趋向技能化
站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而言,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优秀人才,但是教学实际操作中,艺术设计教育却偏离了最终目标,将培养以及训练学生技能作为了侧重点,反而使教育的目的更倾向于技能化的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技能却对学生本身人文教育的培养有所忽视,显然这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理念。[3]除此之外,最近几年,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每年艺术高校报名的人数都非常多,为此各高校针对此专业开始进行扩招,并且市场中出现了很多艺术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降低了门槛,这反而使得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断的弱化,使得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偏向于培养专业性,艺术设计教育综合性被慢慢淡化,进而导致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综合素养较低,如果长期如此,艺术设计教育也就难以再将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出来。
(二)艺术设计教育趋向边缘化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受到在非课程化的较大影响,从而造成了艺术设计教育慢慢地开始向着边缘化教育发展。再加上传统教学体系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局限性,使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越来越难,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艺术设计教育不仅缺乏规范性管理,而且在系统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三)艺术设计教育趋向僵硬化和机械化
目前艺术设计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课堂教学将侧重点放在了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方面,进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变得僵硬、机械,而学生则被动地去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老师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根据课本将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重点对技能培养进行传授,本身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是应该充满丰富想象力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反而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热情大幅度降低,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或者是厌学情绪,对于学生专业成长与进步极其不利。[4]另外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很少,课堂氛围压抑,老师只是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学习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欠佳,最终教学的结果就是老师觉得所有的重难点都讲解了,而学生却仍然没听懂。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创新路径
(一)以优秀文化指导设计实践,突显设计特色
当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学生技能培养过于重视,缺少了人文素养培养。虽在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技能的操作非常重要,并且也是见效很快的,但是如果从人才培养长远角度而言,技能并不是持久源动力,而文化则是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所以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灵魂所在,将其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这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要求。为此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拓展,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文化课程。艺术设计文化特色课程内容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形式、绘画、戏曲、书法等融入其中,对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艺术设计教育中还要对传统文化相关学科、专业、平台构建强化,特别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要进行调研,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引入到设计创作中去。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馆、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其中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此艺术院校可以与这些基地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领会其中的精髓,迸发出灵感,为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奠定基础。
(二)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创新需要高校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对文化的宣传,利用校园官网、公众号以及公告栏等校内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针对艺术设计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文化讲座、文化主题会等,也可以设计关于传统文化选修课,使各院系、专业间交流更加频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而且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使受众能够直观地对具有我国特色的文物进行观赏,使其不再是陈列品,而成了生命的体现。传统文化资源是有生命的,只要将其运用恰当,并且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合理的融入,其意义便会发挥出来,能够使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得到大家的认可。[5]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在将文化内涵保留的同时进行不断创新,与自媒体、互联网等有效结合,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师本人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素质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创新,教师要将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首先应该做到修养的提高,遇到问题多思考,多分析,做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工作,并且将其作为个人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将自身知识进行更新与调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提升,真正意义上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创新的传播者、引导者以及践行者。
四、结语
在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不仅仅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结晶,而且体现了先辈们的审美观。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满足当代人对于艺术形式的需求,这对于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为此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创新使艺术教育实现了长远发展,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