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研究 *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基训少数民族技巧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普遍开设包括“藏、蒙、维、朝、傣、彝”等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舞蹈专业课程,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培养民族舞蹈表演人才。随着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舞台实践的增多,对特色技术技巧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特色技术技巧完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舞台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场所,强调舞蹈演员的综合表演能力,即在展现少数民族舞蹈风格韵味的同时展现少数民族舞蹈的特色技术技巧。本文将对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的内涵进行界定,归纳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的特性,重点阐述对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进行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

一、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的内涵界定

“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的完成要求舞者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控制力、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但“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不是将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技术技巧与民族舞蹈风格相结合的形成的适应舞蹈表演需要的技术技巧,而是各少数民族舞蹈中一直存在的具有技艺性的民族舞蹈语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属性和历史积淀,充分结合民族服饰或道具,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意义。此类技巧技术技巧产生于模仿、发展于杂耍、进化于舞台,是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例如土家族舞蹈中的“燕子衔泥”“公鸡走路”“猛虎下山”等;朝鲜族舞蹈中的“象帽转”;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空中晃鼓吸腿跳”;蒙古族舞蹈中的“顶碗柔臂蹲立转”;藏族舞蹈中的“打鼓回转翻身”“圈躺身绷子”;彝族技术技巧中的“仙人搭桥”“滚松得”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既展现民族舞蹈的技艺性又凸显民族舞蹈的风格特色,是少数民族舞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的特性分析

1.风格性

舞蹈的风格性是指“舞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2]。少数民族舞蹈风格性是民族历史、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作为民族舞蹈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性,同时与其他该民族舞蹈语汇一样,体现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技术与风韵的融合体现。

例如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在节奏上富于变化、明快活泼,在动律上连续微颤,在舞姿上强调昂首、挺胸、立腰,从头、肩、腰、臂、肘、腕、膝的充分运用,在技巧上快速旋转、戛然而止[3]。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特色技术技巧“单脚跪转”动作要领上以右腿全蹲以脚掌为支点,左腿跪地并推地向右旋转,在跪转的过程中强调腰背的挺拔和力量,跪地推地力量的短促,节奏上一拍转、一拍停顿跪姿,并且强调连续的多圈跪转。此技术技巧动作不仅展现出了动作过程中身体的爆发力、协调性、灵敏度,更是与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相吻合,舞姿昂扬、“乍动乍息”,给审美主体留下深刻印象,记住维吾尔族舞蹈有着“飞速旋转”的风格特点。

2.典型性

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因其凝聚着民族舞蹈文化的结晶并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与民族服饰或民族道具完美融合,不仅凸显少数民族舞蹈风格特点,更是成为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名片,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是各少数民族舞蹈语汇中的重要代表,具有典型性。

例如朝鲜族农乐舞中象帽舞的“象帽转”,是象帽舞的核心动作也是朝鲜族舞蹈中的特色技术技巧。象帽舞中“象帽转”离不开重要的服饰和道具——象帽,通过以颈部为轴、头部不同角度的转动使象帽飘带在空中呈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转动,以及身体在地面行进和滚动中保持飘带的转动。象帽舞的所有舞蹈动作都是在象帽转的技术技巧上进行的变化,充分展现了象帽舞的特点,通过富有层次和变化的视觉形象使观者形成象帽转——象帽舞——朝鲜族舞蹈的关联记忆,成为朝鲜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和动作组合。

3.原生性

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即各少数民族舞蹈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自然的传衍,保留或遗存着原发生态的舞蹈现象。“舞蹈是贯穿于人类全部历史之中,表达人类情感的永恒方式”[4]。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形态必定承载着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生产方式、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成的文化、意识与情状。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动作或动作组合随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以自然形态流传于民族舞蹈文化播布区,通过其舞姿、道具、表情能够映射出民族舞蹈产生的缘由。

例如朝鲜族农乐舞中象帽舞的特色技术技巧“象帽转”,重要的道具是象帽,与朝鲜族古代战笠形态相似,顶端系飘带。据文献记载,“象毛”通“相毛”是古代军队士兵所带战笠上的装饰物,是由羽毛或细毛制成的红缨,人们将其作为歌舞道具为了加以区分将帽顶的装饰物换成了布条彩带。据史书记载,朝鲜族先民有鸟羽插冠的习俗,《魏书》:“其形如牟,旁插鸟羽”,“高句丽乐,通典云,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5]。此外,朝鲜族农乐舞起初被用于祭祀仪式和战事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转向自娱活动。由此可见,象帽舞是朝鲜族先民根据民俗习惯发展起来的与军事相关的特色民族舞蹈。

4.技艺性

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与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中训练以“跳、转、翻”为核心的技术能力动作和动作组合一样,具有较强的技艺性,需要舞者身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控制力、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能力。例如,蒙古族“圈技顶碗转”要求身体保持垂直,手、肩、胯、脚同时打开同时关上,形成平转的速度,不同于基本功训练中转的留头甩头动作,要求不能留头甩头,以保持顶碗旋转时的稳定性防止碗从头顶跌落。

三、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身体训练价值

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基本功课程以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基训和现代舞基训为主体,以训练学生身体能力为核心;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以民族舞蹈风格性组合训练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舞蹈风格韵味的规范掌握,而在民族舞蹈表演实践中运用频繁的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学生对其的学习和掌握只限于在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运用基本功技术技巧对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巧加以模仿和套用,并无针对性专业课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

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动作或动作组合的运动轨迹、发力方式与本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和审美特征相一致,对身体的要求不同于芭蕾基训的“开、绷、直、立”、中国古典舞的“圆、曲、拧、倾”以及现代舞的“力量、速度”。因此,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校本课程,能够结合教学实际补充和完善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基训在技术技巧上对学生身体训练的不足,使学生拥有更全面的技术能力。

此外,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的身体训练区别于古典、芭蕾、现代舞身体技术训练,是在基本功身体训练与民族民间舞风格训练基础之上身体综合能力的提升训练,要求舞者在完成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动作或动作组合的同时,准确把握少数民族舞蹈风格,要求兼具民族舞蹈风格性和技术技巧的技艺性,实现两方面的融合[6]。因此对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强化学生对于不同少数民族舞蹈风格韵律的准确把握,从而提升身体的艺术表现力。

2.文化传承价值

高校舞蹈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舞蹈表演人才,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具有典型性,是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舞蹈语汇中的重要代表;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具有原生性,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信仰形成和演变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高校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技术技巧校本课程能够结合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弘扬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7]。

3.课程改革价值

高校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多以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宗旨,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8]。因此,全面、系统地培养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能力,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开发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巧的完成能力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特色技巧课程是在学生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民间舞风格性训练具备准确把握少数民族舞蹈风格的能力,之后对学生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独立特色课程。课程的开发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是突破传统基本功训练课程和民族民间舞课程之间壁垒的创造性结合[9]。

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的校本课程开发以高校各自的区域优势、地域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基础,结合具体实际进行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舞蹈教学课程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使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具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作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风格性、典型性、原生性和技艺性与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及民间舞风格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结合不同高校的地域特色开发少数民族舞蹈特色技术技巧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身体训练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课程改革价值。

猜你喜欢

基训少数民族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指正要有技巧
古典舞基训教学中伴奏音乐风格的有效把握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提问的技巧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