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路径探析*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高职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 210031)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两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奠定融合的理论基础

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艺术的感知活动发现并理解艺术的实际本质,特点及客观规律,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确立正确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运用所知的艺术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能力优秀、人格健全以及情感丰富的全面型人才。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并牢牢把握其根本目标。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着重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培养全面型人才。两者培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型人才[1]。

(二)两者的有效衔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就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要求依托课堂教学为途径,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目的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形成增效作用。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各阶段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应当属于通识教育,学生个体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专业教育的培养,而通识教育对陶冶高雅情趣、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同时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也需要通识教育的普及和引导。因而,当下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平稳和发展确实需要两者的有效衔接。

(三)两者内容的通感具备了融合的途径选择

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知,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反馈三个阶段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达到所期望的结果,内容主要包括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看似关系不大,实则具有极强的“通感”。如观赏中国古代璀璨夺目的名山大川书画作品,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在感官上震撼于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之美,心理上油然产生民族自豪感,由视觉生理感官到引起心理情感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实现“审美-立美-立德-立人”的全过程。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担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层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很多学生也没有接触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艺术知识的匮乏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低下。通过对一些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不属于主流教育,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没有太多实际作用,这无疑会影响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教学中的落实。再加之学生进入校园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使得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想广泛传播,部分学生在没有自控能力的前提下,整日成迷于网络世界,浏览非法网站,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更甚者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问题,如矛盾激化、贫富差距、腐败现象、道德滑坡、全局观念淡漠等,很容易传播到校园内,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错位。

(二)教师层面

当前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者多为兼职教师,还有些教育者虽然是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但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艺术修养不高,认为学生无法理解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只给学生了解一些粗浅的零散知识,更甚者整节课播放视频而不去细致讲解,教学态度不够端正。能够将两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开展于教学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没有相应的晋级和鼓励政策,因而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态度不够积极,教学方式方法落后老套,更不会把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 使之作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在加快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当今社会,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两者相结合的有效发展。

(三)学院层面

按照教育部《意见》(简称)的文件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还是要求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正是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普遍重视针对特定职业和岗位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轻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多高校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政辅导员的专职工作,在主观意识上就没有重视两者相结合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导致缺乏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政策、法规,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统筹、监督、指导的机构;最后一点就是无法结合自身高职教育的特色,挖掘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教学工作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思维机械,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坚持学生多方位培养,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重视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并重,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交相辉映,将教育教学过程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转化为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这就必须根据不同高职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理论讲授和艺术实践活动,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展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汇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接收到“美育”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发展。在坚持学生多方位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的评价维度,向思想引领、职业素养、行业德育、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等多维度延伸。其次还要构建完善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体系中学生既参与教师教学评价,也参与自我思想道德评价。最后还可以建立深度和广度并存的全方位考核机制,就必须将思想道德考核参与进来。

(二)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

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企业振兴都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首先,公共艺术教师要注重思政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诸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熟悉各种思政指导文件,以老带新,邀请思政专家讲座,组织选派教师参与社会思政活动等多种措施,从而让教师积极发掘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激励公共艺术课教师进行有关“课程思政”方面的科研,以科研为引领,以课题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最后公共艺术课程教师通过与思政教师之间联合教研活动,相互间协同教学,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拓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挖掘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等途径,发挥思政课“领舞”作用。

(三)构建新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大思政视域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方式

高职院校需要将思政教育观念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需要健全“三个”平台(教育平台、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建立MOOC课程体系(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科学进行课程规划。不仅如此,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形式注重开放性:不仅将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各科,更应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态度实施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比如在选修课程《书法赏析》中加入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的赏析与评论[5]。中华辉煌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诚,整个教学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6]。

二是课程内容注重“本土性”:结合当下我国对于“文化自信”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根据本国特有的的文化、历史和国情,应当考虑开发公共艺术教育的“本土性”,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纳入课程内容中。如在南京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赏析章节中增加南京地区特色的秦淮灯彩的讲解,“落灰燃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宁可逢。”同时从各种古诗词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和‘魂’,它以思想为桥梁,可以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

总之,大思政视域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让基础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就是要挖掘、发挥各公共艺术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