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0-07-12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跨文化交际是拥有差异化文化背景的人所开展的交际活动,具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就是存在文化与语言差异的人展开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能够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彼此沟通当中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防止文化误解或者是单一文化带来的语用失误,实现成功语言交际的综合能力。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学习者的必备素质,具备该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效跨越语言与文化群体结合差异性的语境要求,对语言进行灵活自如的运用[1]。教师要正确把握对外汉语教学核心目标,把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贯穿语言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指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交际方法,认清文化差异给交际活动带来的影响。
一、跨文化交际的类别
交际能力是外语学习者和目的与群体开展沟通交际的一种能力,基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群体,可以基于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实现灵活有效交流互动的一种能力。跨文化交际主要可以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第一,跨文化语言交际。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所以在交际活动当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和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有了语言这一工具的辅助,才能够让人们能够有效认识与理解世界,建立和世界的密切关系。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拥有差异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问题,而师生彼此之间也会因为语言障碍出现一定的误解,影响学生对知识技巧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十分必要和关键。由于汉语是语法,语调拼音等要素构成的,那么在对外汉语学习环节就需要把握好语言交际必须掌握的方法,比方说语音、语调、语法、轻声、儿化音等。第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语言交际是非常普遍的内容,不过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情感表达与信息传播手段。所有不利用语言开展的交际活动,可以称作非语言交际,比方说手势、身势、眼神、表情、着装、时间感念、空间使用[2]。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因是这些非语言行为往往具备通用性,在世界各地的交际当中可以通用。在实际教学当中,师生虽然拥有差异化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但是利用非语言行为仍旧能够满足交际要求。不过我们也需要认清不同国家在非语言行为表现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样的动作,也有可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易出现误解,需要重点注意。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出现的原因
留学生要想顺利掌握汉语,在对外汉语学习当中提升综合能力,就必须积极突破跨文化交际当中的障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心理存在差异。在社会交往活动当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价值观,而每种价值观背后均有其相对应的文化观,也由此生成差异化的判断标准。比方说,中国人一直遵循的是中庸之道的形式原则,在处理问题时注重不偏不倚。外国人则个性奔放,崇尚格物求知。中国人在关怀病人时,往往会也说多休息、多穿衣服等话语。不过在西方人眼中,类似的话语却带有一定的指手画脚嫌疑,反而会用多多保重、祝你早日康复这样的语言。这些在不同文化体系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有其合理性,所以不同文化间并不存在落后或者是相近这样的区分。二是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会逐步形成各自的风俗习惯。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当中,生活是必要和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在这一过程当中,不同民族的人也会把各自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带入到特定的目的语境,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因为风俗习惯上的差别而出现障碍和问题。比方说中国人在用饭时使用的是筷子,西方人则使用刀叉。中国人在举办婚礼时会用大红色,而西方人则是用白色。中国人吃饭讲求热闹,还会彼此劝饭劝酒,而西方人则更加青睐于在高雅安静的环境当中用餐。这些风俗习惯上的差别,如果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会给交际双方带来不是感受,也会引发双方文化误解与冲突。三是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在差异化的社会环境当中生活的人,尤其是中西方人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之下也形成了差异化思维。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关注的是直觉整体性,反观西方发音思维则关注的是逻辑分析[3]。虽然拥有不同的文化侧重点,但是均有各自固有文化传承。这些思维会给人们认知事物带来不同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双方往往会依照各自文化背景与思维方法,对对方的言语表达和行为进行判断。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基于文化词汇指导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言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也一直在学生能力培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为了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掌握汉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首先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词汇的学习指导。汉语词汇数量多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少有词语只发挥着语言功能和拥有语言意义,而没有文化价值。大部分的词汇军事,中国文化的直接表现,承担着文化和语言交流的综合功能,比方说四书五经、中秋等。假如和文化价值脱节,只是依靠字面意义,是无法实现对以上词汇全面理解的。所以在词汇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在概念讲解环节把理性以及非理性含义告诉留学生,使得他们能够切实把握文化内涵。另外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往往会用母语当中有同样概念意义的词汇对汉语词汇进行直译或对比。不过虽然词语属于相近概念,也拥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在联想信息、情感色彩、搭配关系等层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对词语的文化反映。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为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着力提高留学生对母语与汉语文化差别的敏感度,使得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跨文化比较意识。
2.开设中国文学课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设中国文学课程,在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以及精华,其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能够给汉语言学习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保障[4]。比方说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美学、哲学精神等都可以透过中国文学作品获得,也可以让留学生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品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个性、风土人情、思想理念。留学生欠缺必要的中国文化积累,以往对中国文化接触相对较少,所以想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文化价值是比较困难的。为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认真筛选文学作品当中的经典部分,并在这一过程当中补充与作品相对应的文化历史背景材料,同时有意识安排文化层次的思考题,使得学生能够把文本阅读和深入思考结合起来,学会站在文化角度回答问题。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图文等不同形式的资料,辅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文化内涵。当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完作品之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在探讨文本思想与民族个性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作品的透彻解读。
3.重视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语言的学习也必须在特定的实践平台当中开展,所以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契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把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措施,并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学生可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整合与运用,也可以形成对中国文化风俗与社会生活情况的直观认知。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比方说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语言交流情境,并完成情景表演和交际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不能预料的问题,这会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其自觉建立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对中国文化的适应能力,提升社会观察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落实语言实践课程,把各种各样的文化要说科学融入语言实践课当中,利用好如今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利用最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点做好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4.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是留学生学好对外汉语课程的指导者以及重要保障,教师要想体现出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增强对中国文化的掌握能力,以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轻松驾驭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补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素材。当然教师也需要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积累,在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在文化冲突当中多角度和深层次把握中国文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加强文化学习的过程当中,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当中。在面对不同民族文化时,保持理性看待的思想。当然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也要尊重和包容,避免将教师理念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将中国文化置于全球文化背景,实现理性综合的文化理解[5]。
在中国市场飞速发展,跨国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中西方沟通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汉语学习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而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化的留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受到国家文化、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留学生无法有效适应中国文化与教学过程,也存在很大的交际障碍。从中可以看到留学生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因此给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指引了明确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把握文化和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基于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加大教学研究,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最大化,消除文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