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0-07-12
(南京工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坚韧挺立、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每当中华民族遇到危机危难,总有一股这股绵延不绝的爱国主义力量推动着国家奋勇向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谋划,将爱国主义教育提上了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特征,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深入挖掘隐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探索隐性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能更好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1]。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外部环境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形势越发错综复杂。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认知的关键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互联网上一些错误信息和不良思潮的蛊惑,盲目崇洋媚外,片面地将中国的不足和国外的优势作对比,削弱了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最终淡化了爱国意识。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很多唯利是图、利益至上、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些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心理防护的意识,容易被错误思想带偏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2.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内在需求
在教育形式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多采用课堂填鸭式说教,形式老化陈旧,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内植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内容方面,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学生难以身临其境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容易产生空中楼阁的距离感[2]。在教育资源方面,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多体现在思想政治课堂,与专业教学结合不紧密,没有深挖和利用好专业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在活动载体方面,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内涵价值的注入,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和网络资源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在教师素养方面,当前很多思政教师缺乏隐性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不善于变通和创新,无趣落后的理论灌输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将课堂所学真正内化吸收和升华。
3.大学生自身因素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尽管已经成年,但由于人生阅历的不足和社会经验的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构建阶段,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仍显稚嫩。尤其95后的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大学生群体即将步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会让大学生将目光放在工作、住房、待遇等物质层面上,功利主义盛行,忽略了爱国主义精神层面的充实。另外,这一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外来明星、电影、综艺节目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最直接的表现是追崇国外的节日和活动,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魅力,无疑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效能。
二、隐性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效用
1.有利于增强学生认同感,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温度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理论权威,采用单向性、强制式灌输方式,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思想、行为特征,半强迫的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经验表明,“不留痕迹”的教育往往更容易探触到受教育者内心,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更容易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主观愿望。隐性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的发展需要为前提,贯彻的是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培养,这种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的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准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遵从并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2.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深度
大学生隐性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聚焦于某一方面,而是通过诸多环境或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灵塑造和思想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向度对个体全面发展给予积极引导,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熏陶和感化。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的是多种教育环境的协同作用,注重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证学生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能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在各项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都能自觉践行爱国主义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实现爱国主义价值,并把它们真正融入个人思想品质和行为时间中去,加快思想成熟和全面健康发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有利于运用多技术手段,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广度
宣传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宣传离不开媒体。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通信等,传统媒体具有传播渠道稳定、权威性高、严谨性强、内容深刻以及历史积淀丰富等优势。随着通信信息飞速发展,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渐融合并替代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功能[3]。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见的如微信、微博、QQ等个人记录与分享平台。由于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海量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代社会已越来越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是大学生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载体。可利用抖音、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合理利用自身多样性、即时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无形的沟通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放矢的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大学生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1.柔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重视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围绕学生需求,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方式,在良性互动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要坚持“双管齐下”:一是旗帜鲜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爱国主义鲜明立场;二是应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隐性培养模式,逐渐影响并成功进入大学生的内心,合理运用文化、环境、舆论等软性要素,如绘画展、音乐会、电影节、艺术节、体育文娱等各类活动,实施水到渠成的感染熏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校生活和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注重利用历史节点、重大事件、典型示范等,达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隐性教育效果,润心而无痕,使爱国情感和价值行为成为大学生内在情感和自觉选择。
2.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形式
实践是发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能动性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以给予大学生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利用实践活动进行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提高爱国主义认知水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刻意义。一方面,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在教学、实验、课外活动、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中,增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感受、提升爱国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实践教育形式,丰富实践教育内容,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实践教育评估机制,避免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简单化、教条化的弊端,实现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承接和相统一。
3.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范式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构筑和熏染,必须贯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主动、全面、紧密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环境的营造相契合,要从思想引领的高度谋划校园软、硬件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知,成为校园思想意识形态主旋律。要充分利用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具有典型教育功能、能够体现大学精神或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爱国主义氛围的宣传和营造,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校园环境中。同时,还要牢牢掌握校园网络媒体这个无形宣传阵地,搭建好网络舆论平台和信息沟通渠道,把握校园爱国主义舆论导向,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融入网络思政教育中、渗透进校园媒体宣传中,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和巩固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