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通识课教学的新要求与新策略
2020-07-12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10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从无到有,课程数量从单一到多样,开课高校从“985”“211”学校到高校普遍开设,课程层次从公共选修课到艺术通识课,逐渐成长、发展并成熟起来,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化,人才要求的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艺术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变,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一、“双一流”背景下打造精品课程的要求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以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双一流”工程开始启动,拉开了高校新一轮提升教学质量的序幕。各校在打磨自己的优势学科,增加专业竞争力的同时,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本就是艺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级、市级、校级不同的本科精品课程、重点课程、一流课程,种类很多,总的目标均是打造高质量的本科课堂教学。据笔者所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中很少有艺术通识课的身影。这与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评课结果不一定相符合。实际教学中,高校艺术课以课程内容有趣,老师有吸引力,上课生动活泼等,很受学生欢迎,学生选课踊跃,课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很高。但是从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的反馈来看,与其他本科课程相比,艺术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够严谨,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效果检验标准不够明确,按照通常的质量指标来考量,艺术课程尚达不到优秀的水平。艺术通识课要跻身各级精品和重点课程,必须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发挥艺术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打造艺术精品课程,跟上高等教育的步伐。
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艺术课程在做好课堂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要以“五新”为抓手:新理念引领艺术课程建设,新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新内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新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新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忙起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理念:以审美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为中心,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动力;新目标:注重艺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新内容:紧跟艺术学科前沿动态,关注艺术表演、展演活动,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体系,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新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教学工具,根据艺术各门类的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新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性考核、表现型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和阅读、课中互动情况、课后自查和互评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核。
在“五新”的框架之下,艺术课程可以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和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较高关注当下艺术形式、作品和演员的需求,教师要关注艺术热点活动和重要演出,紧跟当下艺术活动的实时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眼前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如《声入人心》是2018年是湖南卫视开播的一档全新音乐类节目,它以全男声的阵容,用美声和流行唱法相结合,演绎高雅音乐。这档看起来很小众的节目,却以高质量吸引了大量观众。它也给我们的艺术课堂带来新的素材,在介绍美声唱法、重唱、歌剧作品和音乐剧作品时,使用《声入人心》的片段,给学生带来的音乐体验非常不一样,它美声流行化的风格,高水平的音乐剧和歌剧唱段,颠覆了年轻学生对传统美声的刻板印象,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教师要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来,以建设促发展,从高校大教育的角度寻找艺术教育的短板,积极向其他学科学习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跳出艺术教育的舒适圈,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新观念、新方法,迎接新挑战。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全面、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纲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一体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包括艺术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均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这是新形势下对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艺术教师要认识到,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对课程建设的方向引导性作用,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评估、专业评估和教学绩效考核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大学教师,除了专业学习,平时要加强时政学习,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型老师,培养自己思政教育的敏感性,善于挖掘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与艺术教育相契合的思政资源,为艺术课程思政准备条件。
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上叠加思政内容,不是简单的加法和两层皮的做法。艺术教师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对于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传统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好地资源和条件。例如,我们通常会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至公元前8000年。也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中原地域的先民们就用鹤骨制造出了具有七声音阶的乐器,笛上可见测量痕迹,说明远古人对于音高有一定的认识。它是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明证。从艺术角度来谈贾湖骨笛,可能会侧重于它的七声音阶,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强调它对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性,突出它8000余年的历史,角度不同,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不擅长说理,善于表情,因而它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上,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例如,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华艺术宝库的珍品,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也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素材。中央电视台《经典永流传》栏目出品的一系列优秀的诗词歌曲,不仅有美声风格的诗歌歌曲,还有流行化的诗歌歌曲,有独唱、重唱和合唱,形式和风格多元。这些古典诗词歌曲,不仅有着优美的词句,含蓄的意境,在艺术层面上令人回味,而且栏目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演唱者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离离原上草》一曲,特别选择了SMA(一种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者来演唱。歌词在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外,增加了SMA患者包珍妮创作的部分歌词,通过对小草的歌颂,表达特殊群体自强不息、抱团取暖的心态。演唱者一位是十一岁的SMA小患者和一位已经离世的SMA患者的妈妈,小歌者歌声清亮纯净,眼神清澈澄明,动人的歌声让隔着屏幕观看的学生深深感动。歌曲不仅深化了白居易作品的主题,特别的歌者让大家关注到特殊的弱势群体,包珍妮的“如果你的一生已经注定,你还会努力生活吗?我会更努力地生活”的人生态度同时也给了同龄大学生们更多的启示。
艺术教师应巧妙地将艺术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交会,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艺术课程思政的艺术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
2013年以来,教育部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建设了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等一批优质慕课平台。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军事理论》《逻辑思维》等缺乏师资的课程,引入慕课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慕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各个高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据教育部统计,疫情期间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了在线教学,103万名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①,参与学生超过35亿人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在线教学的新高峰,形成了高校教学的新范式。
网上教学是否能够做到传统课堂教学“实质等效”,它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而不仅仅限于形式,是疫情过后大家讨论的焦点。笔者在2017年开始使用超星学习通作为艺术通识课《艺术与人生》《音乐鉴赏》的教学辅助工作,如教学管理,点名、成绩记录,教学资源的上传等。疫情期间,笔者以录播的形式完成了两门艺术通识课的网上授课。就笔者的观察和有限经验,采用网上教学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一效果通过学生的翻转课堂的质量体现出来,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以录课形式参与了翻转课堂,人数较线下课堂多,录课的质量普遍较好。学生以熟悉的流行音乐体裁、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为对象,对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经典名曲和当代发展等主题进行评价,通过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入了解,效果良好。录课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师生不见面,录好了课改动不方便,课上交流依靠微信群,教学反馈滞后等。
笔者主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艺术通识课模式,即课前将相关的教材、背景资料和视频、音频文件上传至课程中心,供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课堂着重对作品的鉴赏体验分析和难点和重点的讲解,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听赏练习,指导学生将课上的知识和感受转换并形成鉴赏能力。
总之,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对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下,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兴技术与艺术教育教学的结合,对高校艺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艺术教师们要以积极的心态,跟上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切实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年5月15日新闻发布会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mtbd/202005/t20200518_45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