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语言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中心”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
——以中国山东网韩文版新闻关键词为例
2020-07-12
(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窗口”比喻同外界相互往来联系的单位、机构、部门或地区(新华字典,2020)。窗口的作用既包括国内单位与部门相互之间的往来联系,也包括国内机构面向世界的对外交流与沟通。其中,互联网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它因其所独具的实时性、自由性、高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外宣传、信息传播和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所说的“窗口语言”即为与外界互通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窗口语言在国家对外宣传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本文将研究的视角放在浏览量较大的中国山东网韩文版,以新闻关键词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域下,从“译者中心”的观点出发,通过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探究中国山东网在对外宣传中是如何实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
一、窗口语言外宣翻译的特性与原则
窗口语言的外宣不同于内宣,外宣翻译讲求“内外有别”,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国家人民的阅读习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量身定做”。近几年翻译界学者又提出“外外有别”的说法,虽然对外宣传的接受国都是中国以外的国家,但是国家与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因此也不可能以一概全[2]。除此之外,权威性、服务性、交际性、政治性、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等也可以说是窗口外宣翻译所具有的特性。针对窗口语言外宣翻译的原则问题,黄友义指出,除去所有翻译都应遵守的“信、达、雅”之外,还应该做到“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黄友义,2004)。译者只有意识到外宣翻译的特殊性,遵循外宣翻译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终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译者地位的变迁与“译者中心”的确立
回溯翻译史的发展历程,译者的地位随着人们认识的不同被多样化地解读。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大致经历了从“忽视译者主体(比较语法和结构主义)”到“肯定译者抉择(后结构主义)”,再到“强调译者主体(解构主义)”的转变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比较语法和结构主义盛行时期,翻译研究的本质以“科学”为基础,因此造就了翻译界“重原文、重词句”的客观主义意识,很少谈及译者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结构主义”时期,语言研究从重视语法、语言结构逐步转向到语言功能、语言使用和宏观语言理论研究,逐渐抛弃之前只针对语言本身的固执,开始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为翻译学研究和译者地位的树立开辟了新的视角。此后,解构主义时期到来,翻译界进入了所谓“主体介入”阶段,这一时期更加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功能,助力于译者的“显形”与“解放”。
关于译者地位的讨论虽然中国比西方晚,系统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也不断有学者提起译者主体性的话题,译者在翻译中重要性不容置疑(杨武能,1987;袁莉,2002;许钧,2003;方梦之,2005;屠国元,2003;仲伟合,2006)。译者地位与主体性也是生态翻译学学者主要聚焦的视角之一。为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胡庚申提出了“译者中心”的理念(胡庚申,2008)。他认为译文质量的好坏与译者素质,包括译者的学习经历、社会阅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诚信度等的高低成正比。[3]
三、“译者中心”在窗口语言外宣翻译策略选择中的体现
1.研究对象
“中国山东网”是山东省对外宣传的综合性门户网站,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英、日、韩三种外语版本、在山东省内颇具影响力。时事新闻版块使该网站的重要内容,浏览量也很大。中国山东网的时事新闻版块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几大方面,其中富含中国文化的新闻关键词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通过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可探究译者的意图导向和接受者的偏好习惯。
2.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翻译策略相对于翻译技巧是一种更加宏观的概念,是译者为实现最终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归化与异化是常用的翻译策略(张宏,2020)。“归化”是以目的语为标准,采用对方国家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减译、变换语序、词语替换等[4]。“异化”则是以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为标尺,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以达到丰富目的语的文化和语言表达的目的。直译、音译、音译加注释等是译者常用翻译技巧。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各有优劣,需要译者恰当、谨慎地选择使用。归化法使用过多会削弱原文原意,异化法使用过多会对背景资料欠缺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需发挥“译者中心”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外部语言环境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顺利达到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
3.“译者中心”在归化策略选择中的体现
归化翻译策略是需要译者充分考虑读者接受程度的,接受美学强调要从三个层面对读者进行特殊“关照”,即从读者认知心理层面、从跨文化语境层面以及从视野融合层面。生态翻译学理论主张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目的语国家语言的生态环境,至少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5]。三个维度由浅入深,缺一不可,译者不仅要做到翻译的语言文字准确,还要做到译文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从而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译者为了将译文更地道、更顺畅地传输到接受国,往往会选择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传统翻译方法包括重复法、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移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多重译法等。译者在对中国山东网时事新闻关键词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技巧整理如下。
对于现代韩语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汉字词进行直译的新闻关键词,译者选择了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即,将浓缩、提炼了的关键词用符合韩国人民阅读习惯的方式展开或换言之解释,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传播目的。中韩两国在地域环境、文化背景、民俗风情、思维习惯上都有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时,既要尽力保持原词之神韵,也要重视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充分了解韩国读者语言习惯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争取用韩国民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在归化翻译策略中采用最多的翻译技巧为增译法,就是将原本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扩充延伸其意义,提高可读性,从而增强读者的接受度。其次为词类转移法,是将中文中存在但是韩语中没有对应解释的词语换言之解释表达,达到与原词同等的传播效果。最后是词序调整法和多种译法混用的多重译法,两者使用比重相当,减译法比重最少。
4.“译者中心”在异化策略选择中的体现
生态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并不是主张过度张扬译者个性,忽视其受动性和制约性的存在。外宣翻译是译者以译者为中心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其行为受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刘雅峰,2009)。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时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原文、语境、文化、交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层层制约。本文将异化策略翻译技巧分为了直译法和直译加解释法两大类。
译者在对中国山东网的新闻关键词进行翻译时,更多地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韩语与其他外语不同,它与中文在历史上有诸多牵连,时至今日依然保留中文的痕迹。在世宗大王创立韩国文字之前,古代朝鲜半岛一直用汉字帮助文人书写阅读,延续至今汉字词在现代韩语中也占据了高达百分之六十的比例,汉字课是韩国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所以,在进行中韩翻译时,译者有时会采用汉字注释法(这里的汉字为繁体字,因此不能称之为中文注释法),以帮助韩国阅读者进行理解。[6]
四、思考与结论
新闻关键词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思想理念的浓缩。在对中国山东网韩文版的调研中发现,译者多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这一现象表明译者在翻译这类特色词汇时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技巧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文风格和文化意象,另一方面通过附加解释使读者理解原词意义、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填补了读者文化认知空白。但是从另外角度看,翻译不是单纯地符号转换,文字转换只是表象层面,这些文字是否能够有效地影响受众,产生预期效果,才是值得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能一味强行灌输,坚持异化,而是应该“求同存异”,重视两国文化差异。译者应发挥“译者中心”的主导作用,积极适应外国语言环境,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尊重受众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习惯等的差异,达到有效对外宣传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