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校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20-07-12

科技视界 2020年35期
关键词:成果校企创新能力

周 琦

(盐城工学院科技产业处,江苏 盐城22405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技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组织机构臃肿办事头绪过多、制度体制落后影响科研积极性、高校间科技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学科共联交叉程度化低、人才保障机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对高校现有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系统性分析整理,建立适应形势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攻克科研难题,依托研究所培养优秀科研团队,实现学科深度并联交叉,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构建主要从机构、制度、投入、平台、人才五方面:机构的优化减轻教师负担;创建良好科研环境;改革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激情;投入多元化以增加高校科技创新经费;完善科研平台促进学科并联交叉;人才保障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保障。

1 优化科研组织结构,打造服务型科技创新机构

(1)优化科研机构,重新定位院系功能。目前江苏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多,涉及学科杂,机构依托学院不明确。科研项目没有统一部门组织管理,类似科研项目重复申报,科技创新管理混乱,削弱了科技创新力量。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高校做好科研的先决条件,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研组织机构优化是江苏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化必须实现学科间的有效交融,符合科研将来发展方向,促进教师科技创新积极性,强化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因此,江苏高校要以基础学科为基础,以学科方向为指导优化科研组织结构,依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形成纵横发展,纵向以学校-学院-学科为层级形成组织机构,横向以依托纵向机构建立独立相关的学术组织。

(2)建立健全科研信息发布体系。江苏高校需建立权威科研信息发布平台,因缺乏权威科研信息的获取渠道,没有科学的指导,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科研力量被分散,对高校的科研创新造成阻碍,影响高校的科研发展。随着国家大数据的技术发展,江苏高校普及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高校内部的科研信息发布共享,也加强了校与校间的科研资源共享。而发展高校的科研信息发布体系方向:①校图书馆相关科研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如健全万方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等等便利服务于教师的数据平台,科研主管部门要将高校、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相关科研信息及时进行公布,引导科研项目申报方向,完善高校科研信息的共享服务体系。②强化江苏高校间、校企间、校政间的科研创新交流,邀请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到校进行学术报告,将科技前沿及学科建设等进行交流,创建高等学术研究的科研氛围。地方主管科技部门为高校教师讲宣传本地科技状况及奖励扶持政策,激励教师科技创新激情。

(3)促进成果转化加强推广商业化。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就专利的申请量来讲,高校是主力军。但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分析原因在于高校过高追求数量,忽视了成果的转化率。如技术成果过于理论化,无法推向市场化;成果转化的成本核算过高,不利于商业化;技术延续性不足,技术断层不适应市场发展等等。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成果的商业化,成果只有在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形成商业效应,才能促进科创创新的发展。高校很多成果只到实验室的层次,距离市场化还有较远的差距。因此,高校进行技术研发时要找准定位,符合市场需求,以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商业化成功运营,企业的发展反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方式也可多样化:①结合地方政府扶持,校企合作申报政府项目;②引企业投资入校园孵化器进行技术孵化;③企业聘任高校领域专家作为科技副总驻企进行技术帮扶;④搭建技术转让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⑤地方政府予以政策上的帮扶,推动成果向企业的输入。

2 完善科研创新制度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力的强弱在于制度政策的引导,创新方向则由市场决定。高校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建设要符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引导,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创建激励教师科技创新意识的机制。机制建立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技术创新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解决市场发展中碰到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技术难题;②创造积极的创新环境,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促使教师对主动要求科技创新的突破,要打破职务职称的壁垒,实行评聘分离的制度,这可激励低职称教师通过科技攻关,获得技术创新的满足和认同。高级职称教师要享受自己的职称津贴,就要不创新科技出成果,促动创新意识。③对于科技创新获得杰出成就的,制定激励政策,比如在职称评审、成果作股入企、评奖等方面,使其有归属和荣誉感,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

(2)科学合理制度、人性化科研环境、弹性考核环节能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当前江苏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良莠不齐,很多高校缺乏合理的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往往都一刀切,考核环节涉及部门多,教师疲于应付考核指标,打击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应当鼓励教师申报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项目,制定激励政策制度对这类科研项目倾斜,达到促成形成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成果。对国际前沿高精端重大科研项目不采用结果考核,采取阶段性成果考核,减轻教师科技创新的压力。高校的科技政策及相关制度要根据高校的现实状况及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

3 拓宽科研资金渠道,整合现有科研资源

(1)科学创新需要资金的保障,越是国家级重点项目与所需科研资金比例成正比。分析江苏各高校科研实力,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的来源渠道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倾向这类高校。部分高校发展历程较短,科研实力不足,无法获得足够的科研资金支撑项目,只能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做低端科研,限制了这类高校的科研发展,最终形成高校间科研实力两极化加剧,影响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潜力。因此,怎样做好科研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及科学合理布局,科研资金的投入合理性都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2)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加强设备共享机制。随着近年来江苏各大高校加大科研设备的投入,高精端的科研仪器设备引入校园,提高了学校整体科研能力。但从设备使用的统计数据分析,这类高精端仪器使用率不超过25%,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科研经费盲目投入,购置即被闲置;重复采购相同设备,各学院机构都想拥有自己的科研设备,敝帚自珍,共享机制的缺失使有限的科研资金无端浪费。为加强科研资源整合,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建立统一采购计划,避免无用购置和重复购置,各学院仪器设备使用打通壁垒,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充分利用江苏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采用租借、缴费等方式有偿使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大资金投入,对设备拥有高校也可用租金收取方式来对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解决设备的空置率,节约的科研经费投入到需要的科研创新中。

4 推进学科共联建设,搭建共联科研平台

(1)学科共联交叉将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依靠学科的发展和共联。高校在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时用自身的优势学科作为动力,带动相关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的并联发展,以项目为动力,提供充足的资金及后勤保障,带动相关学科齐头共进,共同进行科技创新。政府为高校提供服务地方创新项目经费支持,强化高校成果转化及推进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促进高校学科并联发展,形成一种螺旋共进模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

(2)形成分级发展模式,江苏高校众多层次不一,而资源是有限的,江苏高校要想均分科研资源和经费显然是不现实的,分级发展成为选择:①重点高校自身科研实力强劲及资金充足,围绕自身学科优势,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出多元优势学科;②高校以学院为依托,优势学科为引领,建立可操作的多学科并联研究所、工程中心等,学校予以政策及资金支持,培育孵化优势学科;③多渠道筹措资金给优势学院学科建立研究所,孵化培育学科再发展,形成联动机制。先进技术成果都依靠多学科并联交叉,研究机构合理的学科构成,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反哺高校学科建设,形成健康的循环链条。

(3)注重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为校企联合申报地方项目,或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短期利益,合作完就解散,没有实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这种合作常常是一次性的。政府和高校要转变思维,对现有的校企联盟平台进行深化改革,分地区分企业分方向将企业申请的技术难题需求分片发布,根据技术难度标记等级,按等级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高校按照自身学科特点,提供适合的研究所或团队信息,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高校也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发展自身,合作共赢,并对可持续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保障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1)高校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力量依靠人才,人才层次决定科技创新含金量,人才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才的来源主要有:①外部引入,通过人才招聘选择学科需求人才,充实到学院研究所或工程中心,加强团队科研实力;②高校自己引导培养,制定政策引导教师进修,提升科研能力;③校企联合培养,派发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培养教师适应市场科技创新能力;④外聘兼职人员,聘请著名学者或工程师作为高校兼职教授,通过合作交流,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2)强化学术领头人考核制度,团队发展离不开学术领头人,团队的研究方向、学科结构、人员构成都靠学术领头人指挥,领头人应为领域专家担任,不仅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研究,还要指点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培养出一批相关学科精英成员,通过研究积累,将团队凝练成解决前沿科技难题的高水平团队,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3)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创建绿色学术竞争氛围。学校引导,学院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面对面学术交流,良好的氛围可提高教师科技创新意识。高校间的科研团队以网络会议模式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讨论科研过程中的难点及困惑,互相提升科研能力;高校以政策引导教师进行校企合作,推动教师与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不断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宽松的科研环境,合理的奖励政策形成良性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成果校企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工大成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