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2020-07-12王瑾烽

科技视界 2020年35期
关键词:管廊运维课程体系

王瑾烽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0 引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公共设施管线集中铺设在一个地下空间,避免了马路开挖,也美化了市容市貌。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诞生在巴黎,距今已有187年的历史[1]。我国在2017年发布《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吹响了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号角,到2020年底我国将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 000公里以上。目前,国内珠海、厦门、沈阳、西安、杭州等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陆续投入运行。围绕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产业链已形成,从管道、阀门、仪表、视频监控到风机、水泵、电机、计算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以万计的机电设备的可靠运行来保证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生命线”,要保障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企业对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廊内设备可分为入廊管线和附属设施。不管综合管廊断面是什么形式,也不管管廊分几仓,管廊内主要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电缆和通信电缆”等,附属设施有“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安全与应急系统、以及土建结构安全管理系统等[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要求运维人才融合市政、设备、电气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进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弥补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人才的缺口,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群的组建

1.1 专业群的特征

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决定因素很多,有规范的流程,申报周期较长。在现有专业中,通过专业群建设拓展学生就业面,融合多专业技能,既能满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可为高职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做前期探索。

专业群源自产业群。产业群是工业化降低成本的产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群解决了“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3]。专业群内专业组合可以不以学科分类为依据,对接区域产业链跨学科、跨大类进行专业集群[4]。

1.2 专业群的组建

产业群的用工需求。专业群的组建要紧密结合产业群,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建系依托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参观、调研了国内主要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了解运维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经过充分论证,梳理得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岗位主要工作是管廊巡点检及检修。核心技能是入廊管线和附属设施的巡点检,预判设备故障,制定廊内管线与附属设施的小修、中修和大修。杜绝入廊管线突发事故,使“城市生命线”受控、可控、能控。其次,具备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确保人身安全。

“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的组建。为满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的技能要求,应熟悉的知识有“低压电气设备(含供配电与照明、电气控制与PLC)、弱电技术(含安防、消防、计算机网络)、泵与泵站(含给排水管道、水泵、阀门)、燃气与通风(风机、燃气)、环境与安全(安全技术、环境监测)”等。将“市政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等专业纳入专业群建设,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对接产业[5],组建了面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产业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专业群以“市政工程技术”为核心,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为两翼,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为辅助的单核心辐射型专业组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岗位群,主要有“调度员、操作工、点检员、检修工”等工种。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课程建设。在传统专业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学生选择了专业就基本确定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种形式的课程体系不利于“交叉融合”综合素养的形成。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岗位能力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按照“产业群→专业群→课程群→能力群/技能群”来构建[6]。

围绕产业群组建的专业群,面向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注重“师资、实训、课程和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整合资源,协调要素发展,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7]。

2.2 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平台+模块+X课程”的构建

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的按照“平台+模块+X课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含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的岗位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整合共享资源。公共基础课是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课是群内各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内各岗位的职业能力;专业扩展课跨专业设置,按产业群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是专业与产业联系的纽带,为群内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保障[8]。公共基础课通过平台在专业群内共享,培养学生共性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专业技能课按照模块化设置,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是各专业的岗位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课跨专业、跨领域设置群内共享的“X”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岗位要求选学本专业以外的“X”课程,实现“多对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平台+模块+X课程”重构的“课程群”,按照“立足专业、聚焦产业、满足能力”的宗旨,打造了“专业基础平台共享,专业方向模块分立,专业拓展模块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9],既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又符合城市地下管廊运维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培养既胜任特定工作岗位,又满足多岗位迁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10]。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专业群课程体系保障

面向产业的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实现“课程群”到“能力群”的迁移,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三方面为专业群课程体系提供可靠保障,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按照“大师引领、名师引导、专兼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专业(群)带头人。专业群建设的突出问题是领军人才欠缺。专业群带头人要求一专多能,多专业融合。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选派专业带头人出国培训,参加国内管廊学术会议,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等。让专业群带头人丰富实践经验,扩大行业影响。了解城市地下管廊的前沿动态,把握城市地下管廊的发展方向。

(2)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为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打破专业壁垒,发挥群内专业协作优势,通过参加技术交流和培训,增加管廊行业的认知。落实企业轮岗培训制度,多让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3)兼职教师。根据“柔性流动,弹性教学”的理念,建立了“名师领衔,专兼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立了“浙江省市政行业联合学院”,管廊运维技术专家充实了专业群的师资力量,也带动校内青年教师的成长。

3.2 实训条件建设

要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至关重要。专业群开设的“X课程”,是面向岗位的专业拓展课,要给学生提供校内训练场所,多给学生技能训练的机会。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设计实训室,按照企业规范布置实训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市政工程特色专业(群)按照“源于工程、高于工程、服务于工程”的理念,以“教学做融合、专业性和职业性融合、研究性与生产性融合”的建设思路,重点打造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实训空间”。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内实训楼西侧建造了一个总外宽8 m,净空3 m,总长50 m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廊内分为水仓、电仓和燃气仓。应用BIM、GIS、IOT、AI技术,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智慧化管理,打造成为一个集“教学、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地下管廊实训空间。

3.3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专业群“平台+模块+X课程”课程体系的补充。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强调能力”的原则,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11]。根据岗位职业要求,提炼“核心技能”,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线上、线下教学,线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线下以技能训练为主。各模块之间即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循序渐进。每个模块都有试题库。通过全部线上、线下考核则拿到该模块的学分。“模块化”教学是一种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多专业融合的创新模式。

此外,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实训空间”的平台里增加了一个“管廊运维”VR教学资源,内置“管廊介绍、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等15个地下管廊培训VR场景,学生可以进行城市地下管廊运维的模拟操作。另外,在机房电脑端也可进行管廊运维培训。在教学模式下,学生自定义角色,设置权限,对管廊中的所有设备进行虚拟操作。该教学资源支持5个班的学生(最多250人)同时对管廊设备进行虚拟操作训练。

4 结语

专业群的建设除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外,校企合作和评价体系也非常重要。通过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学习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评价体系是专业群建设成败的关键,除了自评、督导评价之外,还要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管廊运维课程体系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创新实践浅析
小议综合管廊的建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