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头饰形成原因的分析

2020-07-12北方民族大学75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头戴刘海儿成吉思汗

(北方民族大学 750000)

“三面黄河一面城”的地理屏障并没与阻挡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反而使得鄂尔多斯地区孕育出特殊的工艺美术文化,北方游牧文明、中原农耕文明、西夏璀璨的艺术文明在此交织融合,鄂尔多斯传统祭祀、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蒙古刺绣、蒙古包、马鞍工艺、雕刻艺术种处处表明多种文化的元素,笔者作为一名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女性学者,就以鄂尔多斯地区工艺美术的集大成制作蒙古族妇女发戴为例,展开对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发戴的形成条件作出讨论。

笔者就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发饰“头戴”头戴做出简要描述。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发饰简述

鄂尔多斯地区妇女发饰延续了《蒙古秘史》中“罟罟冠”高耸的顶冠部,是蒙古贵族的身份与地位象征。汉语称其“头戴”,“头戴”主要有头饰(达如勒嘎)和发饰(希布格)组成,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结婚时所佩戴的饰物,蒙语达如勒嘎有“镇压”、“压物”之意。又称为如意达如勒嘎,意为“如意压顶”头饰(达如勒嘎)又分为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发圈(陶如勒)、背部后屏(阿如布其)、双耳后扇(扎玛尔嘎)和前双侧垂饰(额勒古尔)五部分,工艺复杂,用料奢侈。在有刺绣的丝绸上配以玛瑙、珊瑚、玉石、琥珀,绿松石、金、银等珠宝玉石。富贵家庭的“头戴”能重达十多斤,极其贵重。根据老人的回忆,据说鄂尔多斯地区最后一个王爷齐忠义先生迎娶王妃时的“头戴”价值当时的200匹骏马。齐忠义先生晚年将王妃的“头戴”无偿捐赠于国家,现存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院。除了经济价值,“头戴”也是蒙古族妇女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鄂尔多斯人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当地传统妇女每日清晨将头发梳理整齐,全部的裹于头戴之下,终日不能离开头部,直到夜晚无外人时,才将“头戴”摘下,悬挂在蒙古包的顶部方可安睡,除此之外,头戴”(达如勒嘎)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当地居民能根据妇女所佩戴的头戴”(达如勒嘎)识别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的状况,如果一位传统蒙古族妇女不再佩戴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表示这位女子已经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可以抬头挺胸的面对世人,又例如鄂尔多斯妇女的“头戴”没有发饰(希布格)则表示这位妇女有可能丧失了自己的伴侣。

(一)头饰(达如勒嘎)

1.发圈(陶如勒)

发圈(陶如勒)是鄂尔多斯妇女发饰的最上部如帽子一样套入头部齐额头,一般呈宽约两寸的的圆环,包黑色丝绸,用视线做好的刺绣装饰在发圈(陶如勒)外侧,在用针线穿上珍珠、玛瑙、松石和12个有花纹图案的银饰物“孟根锢”。夏季一般使用丝绸,冬季使用皮草制作的发圈(陶如勒),颜色各异,花纹也必将多样,有花卉纹,龙凤纹等等。

2.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

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缀于发圈(陶如勒)的正前方,穗子长至眉骨,宽至太阳穴后侧,通常使用银珠串成线,富贵人家使用珍珠、再以小珊瑚、玛瑙、东珠等作为点缀,眉心部分穗子较长,根据佩戴者眉毛的形状进行调整,但有一要求,必须按15-21颗的奇数排列组合。能起到很好的修饰脸型衬托气色的作用,有一些已婚妇女在娶过媳妇或成为母亲之后便不再佩戴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象征自己已经成为完成家族延绵子孙的任务。

3.双耳后扇(扎玛尔嘎)

双耳后扇(扎玛尔嘎)缀于发圈(陶如勒)分别位于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的后侧,为两只耳朵后侧的覆盖物,大约于一个成年人女子的手掌大小,覆盖耳后的头发以及裸露的皮肤,上面同样有花纹图案的银饰物“孟根锢”。在用小珊瑚、玛瑙、松石、点缀,有一定的御寒保暖作用。

4.头部后屏(阿如布其)

头部后屏(阿如布其)是缀于整个头代后侧的饰物,上窄下宽,整体呈扇形,左右对称,用珊瑚珠编成线,中间也会镶嵌饰物“孟根锢”或者贵族的族徽等具有吉祥寓意的金片或银片,要求最低不少于14根串珠编织。底部收尾在编织成扇形,再缀以玛瑙、松石、珍珠、东珠等宝石。

5.前双侧垂饰(额勒古尔)

前双侧垂饰(额勒古尔)位于前额刘海儿(扎嘎勒迈)与双耳后扇(扎玛尔嘎)之间经过太阳穴两侧的鬓角,用银质的小珠子串成一个U形的扇片,中间镶嵌大块的珠宝玉石,底部再用珊瑚串成长至胸部的串珠一般为6条两侧共计12条,非常奢华。

(二)发饰(希布格)

发饰(希布格)是鄂尔多斯妇女装饰头发的饰物,它约一尺长,是用树枝包裹棉花在包裹黑布垂于胸前,再在上面装饰玉石玛瑙,功能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假发。是装饰物,因为里面包裹树枝有夫妻连理之意。

二、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发饰形成原因

鄂尔多斯地区地域广阔,七个旗区的发饰也略有不同,比如达拉特旗的头戴重量上较为轻巧,工艺简单,准格尔旗区的头戴则相对比较简朴,也没有严格的包发要求。笔者自小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地区,伊金霍洛地区是成吉思汗陵寝所在地,也是原伊克昭盟的行政中心,是蒙古族最后一位王爷齐忠义先生的府邸所在地,伊金霍洛旗地区的“头戴”相对于鄂尔多斯其他旗区也最为华丽,工艺考究,笔者就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地区的“头戴”为例,对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发饰“头戴”形成的原因展开论述。

(一)鄂尔多斯地区的地理条件

鄂尔多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跻身于黄河内套的“几”字弯内和河套腹地,阴山以南,东、西、北三面被黄河环绕,淡水充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鄂尔多斯高原自远古时代的东周以来就曾经有羌、鲜卑、匈奴、大夏等多民族在此定居,东周战国时的《山海经》中记载,“北狄之国有芒山”,“芒山”中的“芒”,在蒙古语中“芒”的意思是“黑青”的颜色,今天位于呼和浩特之北的阴山山脉至今仍称为“大青山”。说明自东周以来就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生活。元史专家朱要先生曾经在《正说元朝十五帝》中提及“蒙古族的祖先是东胡,于契丹、鲜卑、乌桓等属于同一族源。”故,“芒”也有可能是匈奴语或东胡语。故蒙古族入驻鄂尔多斯地区,并有遭遇到太大阻力,很快的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生产。

(二)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因素

鄂尔多斯地区的文明可以追溯我国古代“河套文化”,中经仰韶与龙山文化,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的“朱开沟文化”就是佐证,早商时期有出现了璀璨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唐679年朝廷为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在今鄂尔多斯鄂托克旗附近设立“六胡州”,西夏文明也在此地有着经济和艺术的往来,现存的遗址有位于鄂托克旗陶思图的西夏城堡、准格尔旗的西夏古城和墓室壁画。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崛起,统一蒙古部落开疆扩土发,鄂尔多斯地区也成为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公元1470年以毛里海为首的数万蒙古军占据了鄂尔多斯地区,他们长期在此安营驻扎,与当地原有的民族结为姻亲,战斗后方的安宁,使得蒙古族游牧部落逐渐开始适应河套平原的农耕文化在此繁衍生息。元朝时期,忽必烈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黄河内套地区,蒙古语称为“阿南达的察干淖尔”,十五15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定居成吉思汗祭祀白宫的宝日套亥地区,从此宝日套亥地区也就称为“鄂尔多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成吉思汗八白宫不再游牧,而是以汉族的建筑方式定居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在鄂尔多斯部当中,有个名叫“达尔哈特”的群体,意为“担负神圣使命者”他们不仅世代在此生息,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守护者成吉思汗的陵寝。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的“鄂尔多斯部”也成为尊贵、庄严、肩负神圣使命的人。

(三)成吉思汗八白室入驻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八白室始建于1227年,蒙古人把它作为全体蒙古人的“总神袛”来守护与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宝宗世遵守蒙古族绝对保密的传统,不作文字记载,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至今为止生活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八白室依然有很多古老的传说,蒙古学的研究者根据传说也做出过论证,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五百户萨日.达尔扈特人日夜守护成吉思汗的陵寝,圣主陵前的长明灯长达近800年从未间断,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曾有记载表明日夜守护成吉思汗的达尔扈特人拿着成吉思汗画像外出到蒙古各地募捐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齐忠义先生,在他晚年之际,将祭祀歌颂的传说编纂成《成吉思汗金书》,成书40多万字,成为研究成吉思汗文化的重要史料。

(四)河套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

鄂尔多斯地区的文化是古老的黄河文化、北方游牧文化、边塞贸易文化集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宋辽金时期,先后就有匈奴、鲜卑、牧勒、突厥、党项等众多民族在此生活,而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在此也从未间断,多民族在此生活使得鄂尔多斯地区生活的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

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妇女向当地居民学习刺绣或者她们本身就是汉族妇女,将传统的汉族刺绣工艺及图样运用到蒙古族服饰当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属于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

(五)鄂尔多斯地区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成吉思汗以后的历代帝王们,不仅在即位前要向成吉思汗八白室祭献,还要选出“守家业”的幼子拖雷,来主持祭祀事务,封号“济农”,这个封号皇太子洪台吉或者皇室宗主子孙才可以获得,地位经次于可汗,清军入关后面对蒙古施行“怀柔”政策,顺治帝恢复了被蒙古林丹汉解职的鄂尔多斯人额璘臣的济农职务,康熙又提出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的祭祀事务要依法进行。鄂尔多斯地区与陕西、山西相邻,西夏回商又将精美的银饰带到鄂尔多斯草原,稳定的政治格局繁荣的经济环境使得文化与艺术在此鄂尔多斯这片土地持续发展。

三、总结

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贵族的入驻、政治经济的稳定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发饰工艺发展的前提,与当地居民和融合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发展的条件,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形成了该地区蒙古族妇女发饰的独特,而“头戴”作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特有饰物,伴随其走过其漫长的一生,记录她从结婚生子,甚至丧失伴侣,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妇女从结婚那天起,戴起重达十几斤的“发戴”也宛如这位蒙古族妇女一生的责任,终其一生去维护装饰这份属于她自己的财产,伴随她度过那或者幸福或者艰难的时光,通过鄂尔多斯地区妇女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头戴”不仅成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象征,也成为了鄂尔多斯地区工艺美术文化的翘楚。

猜你喜欢

头戴刘海儿成吉思汗
我们都是齐刘海儿
神灯
扣子里的智慧
圣诞老人
刘海儿
头戴彩冠的冰脊龙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早说呀
鱼会晕船吗
曲解善意造成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