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以崇州市“道明竹编”为例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竹编旅游文化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成都 610016)

“道明竹编”是指以崇州市道明镇为核心分布区域,辐射周边乡镇的传统竹编手工技艺。2014年“道明竹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明镇的产业较为传统,以农副业为主。由于区域内盛产慈竹,竹资源丰富,竹编历史悠久,目前竹编产业已经成为道明镇的特色支柱产业。

一、道明竹编的现状分析

(一)道明竹编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道明镇竹编行业形成了“协会+专业合作社”“大户+散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组织机制上有效地带动了竹编业的发展。目前大户的年产值可达数百万元,从事竹编的散户效益好的每年增收可达1-2万元。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居民的参与,目前形成了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竹编产业片区。同时,崇州市把道明竹编有机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展了一系列竹编体验、民俗展演、美食休闲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活动,有效地带动了道明镇及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消费。

(二)道明竹编的社会效益

一是充分利用了当地闲散劳动力。道明镇长久以来保留着传统农耕村落的一些特征,在原有的劳作模式下,一年当中部分村民农忙时节专注于耕种,而农闲时节却往往无事可做,无钱可挣。这时,承接一些竹编手工活既可以贴补家用,有效提升生活水平,又可以避免因闲散无事引发的聚众赌博等乡村常见社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二是改善了当地养老情况。农村老人养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子女依赖性比较大。而竹编对年龄、体力的要求不高,甚至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竹编技艺还会提高,可以编织含金量更高的竹编作品。这样老人们在家就能挣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三是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改变了近年来农村逐步空心化的局面。前些年的进城务工潮吸引许多年轻人进城务工。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近年来出现了部分年轻人回流乡村的现象。这些有城市生活经历,眼界比较开阔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道明竹编的价值进而变成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这样,道明竹编为年轻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发展条件,年轻人为道明竹编带来新鲜血液,融入新的想法,探索出新的销售渠道。

(三)道明竹编文化效益

一是改善乡村文化面貌和文化氛围。“竹艺村”通过引入了青年诗人、国学老师等“新村民”常驻竹艺村并举办各类讲座、沙龙等文化活动,吸引周边村民也积极参与进来,提升了竹艺村整体的文化水平。竹艺村内竹编博物馆的建设和开放,为游客了解和学习道明竹编文化增加了一个集中展示的窗口。同时,散布于道明镇的各类竹编博物馆、大型竹编装置、竹编小镇标识等,也提升了乡村整体文化面貌。二是本土知识的有效传承,弥补了村民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道明竹编从业人员,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从业者,普遍从业较早,所受正规学校教育较少,多是十几岁便跟着家庭或者师傅学习手艺,但他们却是文化的真正持有者和传承者。口传心授的非遗技艺融入他们的竹编实践中,使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之一,竹编技艺也得以代代相传。三是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参与道明竹编传承。崇州市多所学校长期开展“道明竹编”进校园活动,邀请道明竹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教学、展示活动,形成了在崇州市各中小学校园内广泛传承道明竹编技艺的局面。四是激发了村民的文化保护热情,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当局者迷”往往是作为非遗拥有者、传承者的村民常有的一种状态。道明竹编的存在,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围绕保护和传承道明竹编所作的各种努力,激发了村民自觉传承和保护道明竹编的意识,唤醒了他们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文化事项的传承、保护和传播中来。

二、围绕“道明竹编”的主要创新做法

在道明竹编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专业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竹编公司、传承人及其他从业者、各种社会力量都在各自范围内展开了一些创新探索。

一是结合时代任务,培育非遗小镇。2017年,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选了10个非遗特色小镇,其中就包括道明镇。特色小镇的评选和宣传,进一步树立了道明镇和道明竹编的文化品牌,扩大了道明竹编的知名度和公众参与度,也激发了当地政府和从业者的参与热情。

二是增强校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早在2012年崇州市就开始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双方围绕道明竹编传承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展开合作,探索了“学院+农户+基地”的非遗产业模式,为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深度合作6年后,20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中央美术学院的先进设计理念和雄厚实力将有助于道明竹编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

三是结合竹编文创,开发乡村旅游。近年来,崇州市依托道明镇这一“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探索“非遗+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竹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让道明竹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是结合项目特点,打造特色村落。“竹艺村”由崇州市国有公司整体打造。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煮水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匠人的手工艺品。除了竹里外,竹艺村内还有各种书院、民居、农田,以及一个小巧精致的竹编博物馆。遵生小院、三径书院、闲来酒馆等根据原有民居改建而来的文化休闲设施围绕一大片农田依山傍水而建,让竹艺村显得清新雅致。

五是重视交流互鉴,积极展示展销。崇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道明镇政府积极组织道明竹编企业和艺人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节庆展示、博览会、文化创意周以及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对外推介道明竹编项目,促进项目发展。在历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基本都有规模较大的道明竹编展示展览,以及远赴美国、英国、白俄罗斯、韩国、斐济等国参加各类展示交流活动。

六是结合当代需求,创新竹编产品。在保存原有核心技艺基础上的创新,是当前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部分道明竹编从业者深谙此道。竹编公司和竹编艺人既有在编织技法上的创新,也有在产品类型方面的创新。如在传统的经纬编织基础上,还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同时把竹编融入家居装饰,通过为酒店、餐饮店等提供创意定制服务,开辟出一片新市场。

三、“道明竹编”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

(一)合理利用乡村非遗是提高当地经济收入的可行之举。一是通过产品本身的销售取得收入,二是通过与旅游结合取得收入。从道明镇的旅游规划与实践可以看出,道明镇以道明竹编为核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围绕竹编项目引进竹编艺人、艺术家群体、文创开发及旅游服务设施如精品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打造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乡村旅游、近郊旅游景区,将非遗资源的独特性、地域性转化为发展乡村经济的一大优势。

(二)合理利用乡村非遗可以提升乡村文化水平。通过整体景观营造,可以有效提升当地文化风貌。如竹艺村的打造,充分有效利用道明竹编各项元素,不管是室外大型装置还是室内装修以至生活起居用具,都广泛采用了竹编制品和竹编元素,凸显了与中国传统精神气质相通的竹文化的韵味;同时紧密与耕读传家、禅文化、乡土风情相结合,呈现了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整体景观营造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文创项目、书院、知识分子进驻竹艺村,可以使道明竹编这门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审美偏好产生交流和对话,从而促进乡村整体文化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合理地利用乡村非遗有助于提升社会和谐水平。一是改变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把人才和钱财留在乡村,充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乡村发展动力和后劲;二是稳定乡村就业预期,让竹编从业者能够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有利于乡村的稳定和繁荣;三是让有手艺的老人能够取得一定的收入,支撑养老所需开支,减轻整体家庭负担;四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改变现有部分村庄民众精神生活匮乏,游手好闲者众多,赌博之风盛行的状况。

(四)政策引导和产品创新是乡村非遗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的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缺少发展方向和项目产值小、从业人员少等问题,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的市场和审美需求,必须要有所创新。目前的道明竹编在保留传统核心技艺基础上的创新,同时兼顾了现代人的审美偏好和居家需求。不管是与中央美术学院、相关设计机构共同开发的竹编灯具、椅子、收纳箱等居家用品,还是与时尚巧妙结合的创意竹编耳环、竹编戒子、竹编手提包等,或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竹编建筑、竹编软装工程、竹编环境营造工程、大地作品,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同时这样的创新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

(五)乡村非遗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与乡村现有资源结合。每个乡村非遗项目的发展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忌盲目开发。彭兆荣指出:乡村理想的风景画应该具备“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民俗画”“异族的风情画”三种情形。②[1]道明竹编即充分利用了现有自然条件,在打造竹艺村时充分利用无根山的自然风景和乡村的田园风光,努力构造出“优美的风景画”和“别致的风俗画”的效果。在未来发展上,根据现有自然、地理、经济条件,并不是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追求“小而美”的存在形态,增强了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释:

①课题组于2020年8月于当地做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

②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7卷第4期,第2-7页.

猜你喜欢

竹编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胡集竹编: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