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诗画同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

(厦门市美术馆,福建厦门 361004)

一讲到“诗佛”的王维的诗,苏轼的一番评价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这段话便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衡量标准:看一幅山水画是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山水画是否有“诗意”,便成了最高标准。网上随便搜索,发现谈“诗画同源”的文章很多;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章也很多。但我们读了这些文章之后,还是对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山水画的“诗意”,还是有些困惑。王维的艺术观念是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想在“意”与“笔”(画笔)的关系来探讨山水画的诗意问题。

一、现代山水画的诗意缺失

(一)现代山水画诗意缺失的原因

1.不读书,少读书。中国现代山水画家的出道,大致来源于两种情况:一是师徒传承;二是77年恢复高考后,几十年来,很多文化课较差的青年学子把考美术专业当作改变自己的捷径。画是专业了,文化却少了。不像王维,本身就是一个大诗人,著有《辋川集》。王维的履历告诉我们,他首先在文学上是个诗人;在社会上是个“达则兼济天下”,出世之人;是个仕途中人。只是看到了官场如此不堪,三个好友又相继离世,他看破红尘,于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四十岁的王维回到京城后,才开始钻研佛学,作画,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家。而我们今天很多山水画家显然是倒过来了……先成为所谓的画家,然后发现自己的文化造诣先天不足,才开始恶补。没有补上之人,所画的山水,自然便谈不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没有“诗意”了。于是,出现了很多现代山水画家“不读书,少读书”,只关心画画,只会画画的“画匠”。但孔夫子早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此一来,没什么读书的山水画家在“诗意”面前,便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诗是汉语的菁华,不读书,文化少,中国古典诗词不熟悉,便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没有了“诗”,便产生不了王维所说的“意”。

2.没有信仰根基。我生性愚钝,不能很好领悟王维所谓的“意”为何物。但我想,他所说的“意”,必定与他的信仰有关。人称王维为“诗佛”。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本来是印度高僧的名字。他的,母亲把他的名字拆开来为自己命名,还教他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维摩诘”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污垢,即“净”。王维母亲在她的房间里写有三个大字:净、静、境。我想,他母亲为他写下的这三个字,按照顺序便构成有必然关联的“意”: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心灵“平静”,最后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也就是禅境。有了做人的禅境,才有可能会有山水画的诗意意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意”。没有了这样的“意”,画家必然心浮气躁,甚至可能利禄熏心。而如此之心态,所画之画,又如何能有诗意呢?!

(二)现代山水画诗意缺失后的乱象

文化,文化,以文化之;以信仰渡己渡人。“画者,文之极也”。文满而溢才是画。无文之画,只能叫涂鸦。现代画家如果没有文化,没有信仰,便会乱象丛生:1.抄袭之风浓,匠气较重。把手中的山水画,当作商品,看到好卖的,就一再复制,如同油画之“行画”。2.有的作品名为“创新”,所画也没有了古典山水画的意象性,而是充满匪气,画面感全无;有的作品花里胡哨,不伦不类,俗气弥漫…靠着炒作宣传官商站台拉大旗做虎皮。3.有的人根本没有书法厚实根基。殊不知“书画同源”,书画是双胞胎。没有书法的根基,所画山水画,笔墨功夫就肯定不行,只能靠构图与题材来虚张声势;线条柔弱,没有劲道,刚柔无法相济;画面也就无法有平远,高远,深远的层次感与质感。

二、现代山水画的诗意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我想,这应当是现代人在现代化的“得”之后发现,我们跟古代人相比,我们居然也有“失”,而且是很大的“失”……我们失去了很多对大自然的关注,少了望星空的次数,不再跟富有诗意山水对话,而是更多的时候跟各种冷冰冰的机械对话。我们的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好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但我们都在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比古人更幸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缺少了诗意。生活缺少了诗意,作为生活艺术再现的山水画,又怎么能有诗意呢?那么,今天我们的山水画的诗意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

(一)诗与画可以自由转换

既然王维可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就是说明,王维的诗与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就是为什么后人称王维为山水画的祖师爷的原因。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它们之间是可以自由切换的。有的人可能因为今天大家不太懂得格律诗,由此认为现代山水画不可能有诗意。其实这是错的。现代山水画不一定要用古典诗词来诠释,也可以用现代诗词来诠释。比如说是用木心的《从前慢》式的大白话诗也是可以的。有诗意的山水画,是可以根据它的画面感写成诗;而现代诗也可以画成山水画的。如果它们之间不能这样切换,我以为,你要把它叫着“好山水画”是很难的。“画者,文之极也”。中国山水画并不是对自然的临摹,而是画家情之所寄;志之所托。这样的山水画,跟诗一样,都有难于用语言,用线条,色彩表达出来的心灵深处的天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诗画同源”,诗画可以自由切换的原因。诗画能够自由切换,这就是一幅山水画是否有诗意的标准之一。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意象”的原因吧。中国现代山水画不管如何创新,如何与时俱进,意象性是决定不可或缺的。连意象性都没有的山水画,是无论如何谈不上有诗意的。

(二)要有韵律音乐感

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韵律感。这也是诗意的内涵之一。王维不但是诗人,画家,也是音乐家。他的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后代的楷模,就是因为他的山水画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我们看王维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难道不会使我们想到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吗?其间的气韵生动宛如一曲古琴悠扬,与天地的韵律合拍。这就是一首冬之歌。

(三)要有感触,感动,感悟

诗意讲来讲去,还是生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山水画的艺术问题。正如陆游所说的那样:“功夫在诗外”。古典山水画之所以在古代人的文化生活当中如此重要,占据重要角色,成为文人墨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生活一部分,其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古代文人诗意生活的源泉,不是完全靠金钱物质,而是靠对生活,哪怕是很平淡无奇的生活的感触,进而感动,进而感悟的结果。明代文人陈继儒就曾这样描述:“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这是多么怡然自得的一幅生活场景,真是雅趣盎然”[1]。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只要有诗意生活之心,连“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都可以成为山水画的诗意对象。

三、结论

诗意是什么?好像连我自己觉得还是不能讲清楚。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这里;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是在这里。诗意跟其他中国文化艺术的概念一样,没办法量化,没办法精确定义。但它跟西方的精确文化相比,辉煌了五千年。而且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的魅力日益显现。

山水画的诗意魅力,更多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在于“品味”之中。这也是我为自己的理屈词穷找到自我辩解,而且还能释怀的原因。

有关王维的“诗画同源”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很多文章,都是以国学诠释国学,所以总让人有“从一边绕到另一边,还是在捉迷藏”的感觉。

但如果我们从量子力学的“量子纠缠”的科学角度来看文化问题,也许我们会得到新的理解。我不是科技工作者,所以,我对“量子纠缠”也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自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很多观念都得打破,重新定义。譬如,唯心与唯物的界限就没有了;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就不再是对立的了。

纠缠一词可能最早出自我国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著作《鹖冠子》:“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混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祸福相依;阴阳互相转换。这就是“纠缠”。既然祸福、阴阳可以纠缠,那么,属于心灵语言的诗和属于客观状物写情的画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从而产生中国传统国学中的“意境”就自然而然地了。《道德经》中说:“不敢为主而为客。”本来主客观是相对的。今天因为有了量子力学,就调和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矛盾。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主客观的认识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都统一到了王阳明的“心学”中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读王维的诗,到底何人眼里多偏向于诗;何人多偏向于画;何人心中既有诗又有画,关键在于“读者”。

正如波尔曾经说过的:“言必谈测量”。脱离一个具体的读者来谈“诗画同源”是一件很难的事。毕竟诗歌欣赏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况且今天,我们处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文化时代。脱离一个具体的欣赏者来谈王维的“诗画同源”,都是“测不准”的。

《传习录》中曾经记载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诗画同源”,很容易在读者心里产生通感,如果从国学诠释国学;从古诗词理论诠释王维的诗,还是隔山打牛,让人抓不着头脑。但如果从量子纠缠的概念来解释,就好理解了。当然,中国古文化也为今天的量子纠缠埋下伏笔,为今天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譬如,宋代苏轼的《琴诗》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今天我们谈论王维的“诗画同源”的意境的趣味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中国文化很重视“品”字。“品”字三个“口”。一个口品不出味道,只有三个口才能品出味道来。食物如此,王维的“诗画同源”的诗歌更是如此。王维诗的这种“是是而非”,若有若无的意境美,加上他本人亦诗亦画的艺术实践,使中国由此诞生了独有的写意画,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

猜你喜欢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
从言、象、意看王维“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谈诗与画的相关性
诗画
Painting the Paradox
Painting the Paradox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