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思考
2020-07-12董小梅
刘 冰 董小梅
(1.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苏淮安 223001;2.淮安市文化馆,江苏淮安 223001)
在举国上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所有文化场馆纷纷闭馆。为了丰富疫情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各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井喷式增长,也成了我国近年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大检验。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在线文化艺术服务”,公众可以在线浏览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展陈,查阅国家图书馆的数据资料;江苏省开放数字资源和文博资源,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文艺演出、基本陈列、精品馆藏等内容的可视化。海量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为公众居家防疫的枯燥生活带来心灵慰藉。
一、疫情期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
综观疫情期间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无论是参与的主体、服务的方式,还是理念的更新,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道独特的景观。
(一)参与主体的变动
在旧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场馆和设施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文化场馆和设施的分布、容积、资源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范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则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满足了不同地域、年龄、层次的文化消费群体多元的公共文化需求。
1.消费群体更加广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出后,文化消费的群体不再是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村居民同样可以借助网络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疫情期间,平时处于“配角”状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优势得以凸显出来,许多农村居民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文化消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结构的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2.服务范围更加扩大。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建立起了以公共文化场馆为骨干,以公共数字文化为延伸,向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江苏截至2019年底,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7%。[1]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公共文化服务由线下转为线上,即使是偏远的地域也能享受到省、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资源,“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被网络赋予新的内涵。
3.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以海量的资源、先进的技术、覆盖城乡的网络终端为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城乡之间差别巨大的公共文化服务鸿沟被逐渐抹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的选择呈现出多元趋势,对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服务方式的变革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改变了原有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单一服务方式,其交互性、开放性的优点,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容,拓展了群众获取优质文化资源的渠道。
1.载体变革。我国近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文旅在线超市、江苏公共文化云等一批重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智能手机及5G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视频网站、客户端、App的广泛应用,推动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档升级,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内容变革。与旧有的公共文化场馆相比,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资源是海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广电影视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都能在网上共享。经典影视、戏曲教学、数字图书、名家画展、文物鉴赏等各种门类的数字文化资源应有尽有,动漫、游戏、VR……各种先进的展示技术为公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和层次。
3.形式变革。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也改变了以往文化供需失衡的状态,以前是“大水漫灌”,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借助“云端模式”,能精准地摸清公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推送“文化菜单”,供百姓网上自由“点单”,并且能在活动结束后开展评价;或者公众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提交需求,申请相应的服务,实现互联网平台预约。
(三)服务理念的变化
疫情期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兴起的热潮,改变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生态,公共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决定了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者的地位,参与主体地位的转换,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产生积极变化。
1.被动与主动的转变。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日常的工作就是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活动场地,被动式地完成机构赋予的职责,至于提供的文化服务是否真正适合公众的需求,并不在考虑的范围。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借助网络提供充足的资源,公众有选择、监督和评价的自由。哪种公共文化产品符合需求,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促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换角色定位,主动对接群众需求。
2.线上与线下的转换。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以线下活动为主,线上活动为辅,现在转变为以线上活动为主,线下活动为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跃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今年2月以来,入驻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的620家文化馆(站)举办线上活动累计服务人次近400万,发布数字资源超3000个,累计点播量近200万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成为疫情期间公众的主要选择[2]。这就要求各公共文化机构积极调整供给内容,大力延伸服务半径,不断增强服务效能。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倒逼机制,从而达到以线上活动促进线下服务的作用。
3.限时与即时的转化。我国绝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遵循着朝九晚五的作息制度,与多数人工作的时间重叠,因此除了节假日以外,公众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享受文化服务。虽然也有部分地区探索错时开放,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延后几个小时,但同时带来了人力、物力等运营成本的增加,长时间来看,并不值得大面积推广。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则打破了传统作息制度的限制,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即时化,只要有时间上网,就能获取所需要的公共文化资源,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二、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备受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繁荣景象后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提供的文化资源质量也参差不齐,给公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有效地整合载体和资源,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后疫情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平台亟待统一
在各地争相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的形势下,仍然有许多部门的线上平台和资源如剧团、景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没被整合进去,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成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能够整合所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平台,帮助用户实现跨库浏览、点播、搜索及互动等目的[3],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服务亟待升级
从当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来看,许多平台仅仅是满足了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但忽视了部分群众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有的平台在技术方面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对部分群众的需求不敏感,缺乏主动性,缺少互动性,往往着眼于资源的集合而不是资源的利用,对资源的利用效能不关注,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数字文化资源要在扩大共享范围的同时,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主动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精准投放”。
三、如何做好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通过疫情期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良好表现,我们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这也将为下一步如何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融合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了思路。
(一)线上线下并重
疫情过后,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参与主体和服务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各级政府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也让越来越多人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使得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线下和线上双轮驱动、良性循环。例如有的场馆借助平台,实现云端全景式参观,优化了服务流程。有的平台深入挖掘受群众欢迎的线上资源,推出一批线下群众参与更为广泛的文化活动,实现线下到线上,再由线上到线下的反哺模式。
(二)资源整合加快
线上平台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淮安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整合了全市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了大数据互联互通,在区域形成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局面。同时积极与国家、省进行数据对接,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应用集市上架。建立了淮安非遗、运河文化、淮扬美食等专题,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个性服务推行
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如何满足民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同样以淮安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采集并分析研究淮安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利用智能手机、计算机、电视等为传播载体,开通APP、微信、短信提醒等访问功能,开展了精准化信息推送,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贴身化和公共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将继续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在实现均等化的同时不断向深度拓展,向广度覆盖,以特色文化服务为品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