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美”论视角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三个译本研究

2020-07-12夷媛杨瑾瑜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原文中译作原诗

⊙夷媛 杨瑾瑜[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500]

一、引言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建筑设计师,作为新月派代表之一,她善用诗美原理: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你是人间四月天》便是一首新格律诗,本文以此为例,从“音美”论的视角对其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即赵彦春、齐文昱、海岸的英译本;因此,得悉诗歌翻译中怎样掌握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音美”,从而实现译作的音美再现,以探讨诗歌翻译的审美乐趣。

二、音美论概要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最具形式感的文体,音乐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其最重要的特色即是节奏和韵律,因此,诗歌翻译的难度不容小觑,在进行诗歌译文“音美”的分析时也可将其作为审美判断依据;若将格律诗译成散文,没有韵律,没有节奏,读起来也索然无味,原诗的“音美”就不再有了,因此读者的共鸣必将大大减弱,也无法体会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英文诗歌的音美通常利用诗歌的节奏、节拍、重音、押韵等来实现,而在中文诗歌里,音调、押韵等都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元素,因而在诗歌译本中,通过再现原诗的音乐效果,可使读者感受到同等效果的音乐般的艺术享受,同样在进行诗歌译文音美分析时,也可以用到一样的方法。林徽因的这首新格律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便极为重视格式的节奏和韵律,若在译本中没有体现此特征,便无法将“音美”体现出来,因此,“音美”论便可定义为译诗的节奏和韵式是否与原作相一致,从这样的角度着手,在对三译本进行“音美”对比分析时,便可主要从译本中的节奏和韵律两方面来探讨。中文是表意文字,而英文是拼音文字,两者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按照英文的韵律特点和节奏特征进行分析。第一,汉语诗歌的韵脚形式单一,主要是诗句末尾汉字的韵母押韵,称“脚韵”,汉语诗歌中的双声和叠韵,类似于英语中的头韵,而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叫作韵法。第二,在节奏上,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英文诗歌中,节奏主要指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有规律的形式,也就是抑扬格音步,而没有汉语的四声调所产生的平仄,因此,中诗英译中关于节奏的“音美”特征的传达也是一个大难点。第三,原文中巧妙地运用声音词来强化诗歌的意境,从而对原文中声音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看其是如何体现诗歌翻译的“音美”。

三、赵译本中的音美

先从韵律来分析赵译本是否展现出“音美”。首先,原诗韵脚清晰明朗,其尾韵多押“an”这个韵,如“天、变、烟、软、闪、前、严、圆、莲、喃”,赵译本中呈现出最多的尾韵“/ei/”,如“day、roundelay、day、ray、gay、fay、way、hurray、sway、lay、day”等,两者相对应。从赵译的整体上来看,除了译作中由于选词无法押韵的情况下,译作中的“/ei/”韵和原文的“an”韵大致相对应,韵脚位置与原文也高度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译作还有一巧妙之处,原诗的第一节押/aba/韵,而赵译本在韵法上也押/aba/韵,译作的押韵仿佛是跟随者原作者的情感变化不断地变化着韵律,译者运用极强的押韵技巧,将译作与原诗的韵律及情感更好地结合,“音美”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第二,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了“你是……”的结构,但是第三节和第四节则变成了“……是你”,在赵译中第三节第一句也是运用倒装结构,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fray”也是巧妙地与后面的“way”形成了押韵,保证了全诗的韵脚,而且本句中的“light,lithe”两词既表达出来“那轻,那娉婷”的含义,又以头韵的形式,体现了诗歌的“音美”,极好地规避了译文的呆板,使译文如同原文一样充满活力。再从节奏来分析,原文的节奏轻且快,赵译本中采用的便是抑扬格的形式,而这种抑扬格恰好保证了译诗的节奏美,随之,译本的“音美”便展现出来了。最后,原文中最为典型的与声音有关的用词在第一节第二句中的“笑响”,赵译本选用的是“giggle”,巧妙地使用了象声词,仿佛可以从字里行间中听到咯咯的笑声,并浮现出一幅婴儿天真烂漫的笑脸,这也是选词的成功之处,在最后一节“chirping”一词是“呢喃”,也仿佛听到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赵译本为实现“音美”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改译,译作再现了诗歌节拍和韵律格调,也充分表现出译文的“音美”再现。

四、海译本中的音美

海译中比较明显的便是较多地使用爆破音/d//t/,如“side、light、night、pleased、world”来进行韵式处理,从整体来看,并未达到赵译韵律的全局感,无论是从节内还是整体来看,韵脚都很弱,这便降低了目标读者“音美”的体验。但还有一处的处理挺巧妙的,海译本中的第一节将原文中“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改变了句式,将“我说”处理为插入语放在了句末,并将“You are”放在句首,而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了“你是……”的结构,但是第三节和第四节则变成了“……是你”,海译本改变了原文的语言特点,而是按照英语里面的主谓宾结构来进行翻译,但这样译便把第一、二、三节和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都是以“You are”开头,这也体现出了节与节之间的音乐感。在第二节的二、三句开头都使用了“At”,这都可以看出译者要在译本中展现出来的“音美”,让其译本节奏感分明,韵律和谐,其中和赵译本类似的一个处理便是“so gentle,so graceful”都是以头韵的韵式体现了句子中的“音美”,让句子充满活力。第二,海译本中将原文中后四节的四句改译为三句,与第一节相对应,在节奏方面一部分为三个音步与原文的节奏相对应,但是该译本为实现“音美”,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译,因此,翻译过程中无论对原文进行何种方式的处理,译者应尽力减小原文和目标读者获取信息的差距。最后,海译本对“笑响”的翻译为“laughing”,“laughing”虽皆有欢笑之意,但着重于开怀大笑,这词未能体现出新生儿的天真烂漫,缺少画面感,最后一节的“whispering”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音乐感以及画面感没有赵译本的强。按照上面三个标准来看,海译本在“音美”这一方面,大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能更好地感受到韵律诗的韵味和魅力所在。

五、齐译本中的音美

首先,齐译本不同于赵译本,齐译本主要专注于每节之内的韵脚对应,比如说:第一节三句话的尾韵都是“/ei/”,如“day、astray、rays”,这类似于中国古诗词里面的每句话都押韵,并且该译本中最后一节的三句话的尾韵也采用同样的押韵方式,都是以“/ei/”为尾韵,如“gay、away、day”,首节与尾节相互呼应,相辅相成,译者选择这样的韵律让诗歌读起来回味无穷,“音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译本中第二节都以爆破音/d/或/t/结尾,如“cloud、proud、note、loud”,显得句子轻快有力,更富有生命力;第三节前两句则是以/st/结尾,让该节层次分明;第四节的尾韵全是以爆破音/d/为尾韵,如“blade、fade、parade”,同第二节相互呼应,前后错落有致,显得整节更加生动形象;齐译本从整体来看,虽未达到赵译本的全局感,但从每节上来看,把韵律诗的乐感都展现出来了。在原文中第三节和第四节 “……是你”的结构,在齐译本中运用倒装结构,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crest”也是巧妙地与下一句的“chest”形成了押韵;“lightness、fairness、and freshness” 对原诗的含义进行意译,形成了“ness”的尾韵,使得文章更有活力,也体现出该句的“音美”。从节奏来分析,原文是三个音步,齐译本采用的是抑扬格,这种抑扬格展示出了译诗的节奏美,音步上略有变化,但不影响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后,声音有关的用词“笑响”,齐译本选用的是“giggling”,巧妙地使用了象声词;还有一个词是最后一节第二句里面的“chatter”,也可以形容动物的叫声,此处用于燕子的呢喃,声音感也很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按照韵律,节奏以及选词这一“音美”标准上来看,齐译本大致地体现出原诗的“音美”,但是仍然有很多为了实现“音美”而改译的情况,这会改变原作的感情表达,大大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

六、结语

通过“音美”论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赵译本在韵律方面与原文最为符合,更能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情感,节奏上面也是紧跟原文,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在用词方面很能体现出原诗的音乐感和画面感,可以说是再现了原诗的节奏和韵律,赵彦春此佳作值得欣赏。海译本韵律方面很弱,没有体现出格律诗的风格,减弱了读者的“音美”体验感,在分析过程中看到译者通过改变原作原有的语言特色来实现音美,这个做法虽实现了“音美”,但并未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遗憾;在选词上与赵译本相比,画面感和声音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齐文昱译作在韵律方面,仅仅从每节来看,韵律的乐感很强,很符合格律诗的风格特点,但从整体来看,没有赵译本对原诗韵律的还原度高;齐译作在选词方面再现了原诗的画面感与喜悦的声音感。“音美”只是诗歌翻译中的其中一个审美方向,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本文对三个译作的对比分析发现,三位译者均以各自的方式传达出了原诗的音美。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王庆奖老师的建议与指导,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原文中译作原诗
what用法大搜索
峨眉山月歌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改诗为文三步走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