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动人 以文化人 立德树人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8-20袁益梅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南宁530003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袁益梅[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南宁 5300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说,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12月,教育部党组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无功利性,实际上蕴含着更高层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具有美学特征的叙事、人物、意象、情感中来濡染接受者。相对于理论话语,审美话语是柔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而影响的效果又是细腻而深入的。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情感纯正、饱满、动人的作品,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记住以情动人来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精心选用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它一般是通过名篇佳作的学习来倡导人文情怀,引领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可以说包括所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文化典籍。但是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高校大约都只有32个学时,最多也只有4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里,要想达到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目的,必须精心选用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挑选教学内容。

1.提炼人文精神

提倡仁爱,重视民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仁爱之心就是悲悯之心、不忍之心、善良之心。仁者爱人,希望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人性,人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有仁爱之心,有善良的本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这些动人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杜甫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之心,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苏轼秉承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为官一方,皆造福一方。即使自身窘迫也不忘关心体谅百姓。宋黄衮《梁溪漫志》中记载,苏轼由海南释放北归后,倾其所有在常州购得一处房屋,准备结束自己飘零的生活,却于迁居当日听一老妇啼哭,经询问得知这房屋原是她的祖屋,被败家子作为赌资输掉。苏轼于心不忍,当场烧毁卖房契约,并放弃收回自己的购房钱款,自己因而只能借住朋友家里,不久便客死于借居之地。通过对这些伟大文学家的“仁爱之心”“民本思想”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所作所为,躬身自问,以培养学生仁爱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

注重提升内在修养、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许多志行高洁、坚贞不屈、自由独立、执着率真的人,他们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光耀千古。“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借鲜花、香草,表明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理想的光辉峻洁的品格。陶渊明质性自然,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躬耕自给,为后世文人营造一个精神的家园。李白豪迈飘逸、自信狂放,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刘禹锡《陋室铭》集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读刘禹锡的诗文,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艺术之美,更是对待人生起伏的豁达,对待真理的坚守,对待梦想的渴望!苏轼既积极进取、执着于现实,尽力为老百姓做实事,同时又能超然物外、达观自我。他的人生哲学能够跨越千年,直指当下,他身上的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心中的那种“眼中无一个不好人”的博爱,都值得后人仰慕。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不仅是写景,更是写人,写出了一个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这些优秀的文人以及他们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子们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的过程,幸福在奋斗之中。《蒹葭》描述的意境是: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来到河边,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他逆流而上,道路艰难险阻且漫长;他顺流而下,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原来他在追寻一个“伊人”,他确信这个“伊人”的存在,但她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之湄”,一会儿“在水之涘”,一会儿“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宛在水中坻”,一会儿“宛在水中沚”,她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有追寻不到的失落惆怅,但他并未放弃追寻,而是始终满怀信心地追寻着。“在水一方”的意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追寻美好的过程。与此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湘夫人》《雨巷》等。这些诗篇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执着努力的态度体现了生命的尊严。

2.挖掘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般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何使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这就要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爱国是对每一公民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文学始终。《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忧愁叹息,《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沉忧虑,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独无奈,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慷慨悲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赤胆丹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这些无不感人肺腑,无不体现出诗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这些优秀的篇章和优秀的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群雄逐鹿。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各地军阀展开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乱世出英雄,乱世也需要英雄。作者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智能和才能的英雄人物,有领导才能的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智谋超群的诸葛亮、郭嘉、庞统、陈宫、贾诩、徐庶、程昱、司马懿、陆逊等;有武艺非凡的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张辽、甘宁等等,讴歌了他们在历史前进中的巨大作用,艺术地揭示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历史规律,从而表达出他独到的人才思想和英雄观。这种人才思想和英雄观在当代还适用吗?当今和平时代还需要英雄吗?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时代的英雄?围绕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水浒传》开中国长篇武侠小说之先河,主要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英雄好汉,他们“替天行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壮举,表现了扶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在讲《水浒传》时,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研读。我们颂扬的是侠的主导精神即锄强扶弱、扶危济困、仗义疏财、重义轻利,摒弃的是侠的偏激嗜血、肆意破坏规则。同时和同学们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以武松为例。武松景阳冈上打老虎,为民除害,是一种大义;但是他为报答施恩,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而后血溅鸳鸯楼,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人,草菅人命,这就是小义。所以我们提倡大义的行为,即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事;对于朋友之间义气,要分情况对待,若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就是值得肯定的;若违背社会正义和公平、违背法律和道德,应该坚决杜绝。《西游记》中最让我们喜爱的英雄人物是孙悟空。孙悟空从一只天产石猴,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不服管教、追求绝对自由自在的猴精,到一路降妖除怪、兢兢业业、坚韧不拔地护送唐僧西天取得真经,自己也成为斗战胜佛的人生历程中,不仅要克服现实的重重磨难,还要经历精神上的种种历练,不仅要和外部的妖魔鬼怪做斗争,同时还要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最终他超越自我而获得人生的圆满。他的故事给我们启示: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越自律越自由,越自律越成功。《红楼梦》中最动人心的是宝黛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深情这种大爱的情怀。对此可以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你渴望什么样的爱情?”“你会处理人际关系吗?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有哪些?”等等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好的教学目标和好的教学内容,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枉然,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1.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中学语文的教学大都是逐篇精讲,加强的是字、词、句的理解,谋篇布局的领悟,强调的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大学语文则应强调的是审美性和人文性,所以教学时不应囿于教材,而应“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以单篇为切入点,延展为某一专题。或把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讨。如讲杜甫诗时,让学生用情、用心体会杜甫的人格精神。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心现实政治。他忧国忧民,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具有高贵的人文精神。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高贵的人文精神。

2.话剧表演

《大学语文》中的小说、戏剧等作品,由于具有生动的情节故事、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采取话剧表演的教学方法。如《宝玉挨打》,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宝玉挨打》中的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贾宝玉、贾政、贾环、贾母、王夫人、忠顺亲王府的长府官、王熙凤、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等等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丰满立体。宝玉挨打是正统与叛逆、儿子与父辈、嫡与庶的矛盾的集中体现。宝玉挨打的表面原因有三:一是见贾雨村时萎靡不振;二是忠顺王府登门索要戏子琪官;三是贾环进谗言。其实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两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贾政信奉封建道德,严格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希望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而宝玉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追求精神的平等和情感的完满。因此,宝玉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的叛逆者,这是贾政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双方之间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使他们获得艺术美感熏染的同时,获得对封建社会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的认知,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名著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3.翻转课堂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采用学生喜爱且科学有效的模式。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曾提出学习(成效)金字塔(见下图)理论。此理论主要分析不同学习方式的效果(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由此图可是看出:学习效果在 30% 以下就是几种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效果在50% 以上的,则都是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带来显著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喜欢通过主题讨论、实践活动和分享交流来学习。翻转课堂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就是把教师所讲内容录成短视频或相关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在家可以自由选择收看的时间和次数,而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来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包括提问、小测验、讨论、分组辩论、成果讲解等等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笔者曾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翻转课堂的设计。课前已让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同时收看了教师对《三国演义》的介绍及评析,课堂上就“你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展开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形成了崇拜英雄、争当英雄的良好情感体验。

4.丰富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想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不仅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探索,还要广泛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高尚人格也至关重要。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诵读、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词大赛等等,培养广大青年学子的“中国心”,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组织学生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一方面,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陶醉于自然的美丽,开阔心胸,引发“江山如此多矣,引无数尽折腰”的豪情;另一方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感叹先人的智慧,深切体会今日之幸福实乃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激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继承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所选作品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心灵、情感的抒写。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有情之人,必须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有善悟美丽的心灵、光辉峻洁的品格,这样教师才能把文学之情、文学之美、文学之魂讲透讲深,以自身和作品的魅力打动学生,感染浸润学生,点亮他们的心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还要求具有高超的思政素养。如果教师本身的思政素质就不高,又如何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一方面,大学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的时事动态,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以此为指导,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院校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政理论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让老师在学习和授课中感受思想政治的精华。

四、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机制

大学语文考核标准主要指对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效果进行考核的标准。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指对教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体系。

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语文的考核标准最主要的还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一般以闭卷答题考试和开卷写论文考察的方式展开,而考试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较少,这种简单笼统的考核评价,存在着方式单一和考核范围小等缺点,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更不能够考查出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建立健全与课程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大学语文考核标准,就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形成性评价占主导。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对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表现,即平时参与的教学及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完成的作业情况等等进行的评价。

目前,对大学语文教师进行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和教学督导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效提高了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否有效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思想进步和成长成才等都应该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重视学生、督导的评价外,还要重视社会对培养人才的反馈、学校领导、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等的反映。只有这样,对教师的评价才会相对客观公允。

大学语文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必须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精心选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机制。如此,大学语文课就能发挥独特的优势,以情动人,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之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