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曲《晋调》演奏体会
2020-07-12封鹏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太原030001
⊙封鹏[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太原 030001]
笙曲《晋调》在诸多笙独奏作品中堪称经典,此曲极具地方风格特色,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对演奏者基本功、综合音乐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是笔者在演奏《晋调》时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从乐曲介绍、乐曲结构、演奏技巧几方面分别做以简单介绍。
一、乐曲介绍
闫海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笙演奏家、教育家、笙作曲家,为笙作品曲库的丰富及技巧开创做出了极大贡献。闫海登创作的作品众多,如《孔雀开屏》《晋调》《沂蒙山歌》等。他创作的作品在继承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并勇于突破原有的演奏技巧,进一步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及演奏风格,被业界人士称为“闫家笙”。《晋调》是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首作品,作品的问世在音乐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时至今日,各大院校及演出团体都将其在教学和演出比赛中列为必吹曲目,堪称经典之作。乐曲采用山西梆子和晋北梆子的戏曲元素,旋律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优美动听,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热爱。全曲采用了戏曲板腔体结构,节奏时快时慢、时急时缓,对演奏者基本功以及戏曲音乐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乐曲结构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即快板、慢板、慢板、快板。创作手法上充分利用了戏曲音乐中节奏、节拍繁复多样的特点,将晋北梆子腔和晋中梆子腔两大戏曲音乐基调完美结合。乐曲结构颇有章法,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戏曲音乐的熟练掌握。演奏者可将乐曲和戏曲音乐做以形象的结合比喻,这样有助于演奏者对乐曲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提高演奏水平。
第一部分共三十小节,音乐形象高亢、有力,在演奏时可把此乐段想象为戏曲开场音乐,一通激烈的打击乐过后,由“晋胡”“二股弦”切入正题,引出下一部分“唱腔”。演奏第一部分时,速度由慢渐快后再渐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对戏曲音乐生疏者)很难把握其渐快和渐慢的“尺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此曲时更直观地了解及练习此乐段,笔者将其分为以下七个乐句:1—4小节、5—8小节、9—12小节、13—16小节、17—24小节、25—27小节、28—30小节。第一乐句慢起渐快到“6”“1”这两个音时因强调其速度,成为第二乐句的起拍速度,以此类推,第8小节中的结尾音“2”“3”,第12小节的结尾音“2”“3”,第16小节的结尾音“5”,在演奏中都因强调其速度将其视为下一乐句的起拍,从而在演奏中达到快而不乱的效果。同样,在第24小节的结尾音“3”“5”处强调其渐慢的速度,而28—30小节则可理解为在戏曲中即将进入唱腔的起拍。
第二部分旋律分为两个子部分,35—58小节为第一子部分,59—71小节为第二子部分。第一子部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中小旦的唱腔,特别是在41—43小节,在此处运用单音演奏,音乐高亢嘹亮而又委婉动听;第二子部分在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音乐中的伴奏,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69小节时节奏突慢的变化,此处和乐曲第一部分一样在68小节中的后半拍“7”“6”这两个音上做预示拍,即预示69小节的速度。
第三部分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歌唱性的色彩,在演奏中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音乐中须生角色的唱腔。其特点为稳重大方、刚劲挺拔。这一部分运用4/4的节拍,充分体现音乐的抒情、稳重、大气的音乐形象。乐段共17小节,分为四乐句,且每一、二、三乐句的后半部分采用了同样的音乐素材,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在强弱、连动等演奏手法上做以音乐处理,使每一句都有不同的音乐对比,从而不失音乐的新鲜感。
第四部分由两个子部分组成。第一子部分为89—113小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音乐中的流水伴奏,即新的角色即将上场的前奏音乐,此部分运用了4/4拍的节拍,即在演奏中需要强调音乐的流畅性;第二子部分为120—183小节,为全曲的高潮部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音乐中的花脸唱腔,其音乐特点粗犷、高亢。需要注意的是在173小节激烈的快板结束后,回到中速并在179小节渐慢后突快直至182小节渐慢结束。
三、演奏技法
全曲在演奏技法上主要运用了和音、单音、单吐、双吐、顿气、剁气、历音、复调、花舌、指颤、腹颤等。以下笔者将对乐曲中每一部分所运用到的主要技巧做以简单介绍。
第一部分:“剁气”的运用。乐曲1—4小节、12小节、18小节、20小节、22小节等均运用到了“剁气”的演奏技术,在演奏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重吐音”。在乐曲1—4小节中,我们可将其理解为戏曲音乐中的开场,演奏效果类似模仿打击乐中的梆子或鼓板。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1”“7”“6”“3”“5”“6”这几个主音,其演奏效果要干净、有力,演奏时为达到其演奏效果,在运用“剁气”演奏的同时,可运用打音或历音配合演奏。乐曲的第12小节、第18小节、第20小节、第22小节等运用到“剁气”技巧的小节可放慢速度循序渐进地练习,这样才会达到快而不乱的音乐效果。
“顿气”的运用。“顿气”在演奏时口腔内发“学虚”的音,达到一种“颤音”的效果。与“气颤音”相比,“顿气”颤音效果更加夸张,“幅度”更大。在这一乐段的第26—30小节处的长音“3”“1”均运用到了此技巧,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吸气和呼气交换换气时的气息及颤音由慢渐快的配合。
第二部分:“花舌”与“顿气”的配合运用。“花舌”分为慢花舌、快花舌、吸花舌、吹花舌、爆花舌等。“花舌”在演奏过程中将舌尖微卷触碰到天花板处,气息冲击舌尖发出的“嘟噜”声,在乐曲中为达到一定的音乐效果,常常将两到三个技巧配合使用,此乐段运用到了“先花舌后顿气”的演奏技巧。第49、50小节中的“2”“2”,演奏者在练习时可分别运用吹花舌和吸花舌演奏。如果演奏者不会吸花舌,可均使用吹花舌来演奏。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吸气和吹气之间的换气配合,以及花舌技巧与顿气之间的配合练习。
第三部分:“指颤音”与“复调”的运用。“指颤音”分为指颤、臂颤两种,臂颤音常用于时值较长的音符中,在这一部分乐段中则运用到了臂颤音与复调的混合技巧。乐曲中的第74及78小节,在颤音的基础上加入了另一个旋律,甚至达到了“双颤音”的效果,如第74小节中的“73”,第78小节的“73”“62”。在演奏时应注意在颤音保持演奏时要突出复调旋律的音符,当需要有旋律进入时则需要突出颤音部分。
第四部分:“双吐音”与“复调”的配合运用。双吐音即“吐音”和“库音”两种单吐音的快速交替演奏,已达到快速吐音的效果。在乐曲的89—112小节中大篇幅运用了双吐和复调两种演奏法的使用,这一部分作曲家运用了4/4拍的节拍类型,在演奏时要注意双吐的均匀及颗粒感,并不需要刻意强调其节拍强弱感,演奏时应呈现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乐曲中复调部分大量运用了八分音符,需要演奏者在练习时多加练习手指按孔的力度,同时又要演奏出旋律感,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深厚的基本功。
“历音”和“花舌”的配合运用。“历音”是闫海登先生独创的笙演奏技巧,其演奏方法是手指按住“1”保持另一手指迅速演奏“567”“765”,故和复调的演奏法有相似之处。“历音”分为上历音和下历音,在乐曲最后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历音技巧,其表现形式用来模仿山西梆子腔中伴奏乐器“二股弦”的演奏。为了使其演奏效果更加体现音乐形象的需求,可将演奏技巧花舌配合历音演奏。在练习此乐段时一定要放慢速度练习,慢练的过程中能把历音“1765”“5671”演奏清楚,只有这样,再将速度提起时演奏出的历音才不至于手指僵硬或音符不清晰。
四、结语
笙在民族乐器中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其在独奏、合奏、伴奏等表现形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笙曲《晋调》在诸多笙曲中可谓是一朵奇葩,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及独特的音乐形象将笙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通过演奏笙曲《晋调》,从而对乐曲结构、技巧运用等方面做以简单阐述,希望能对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