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劳模接力传承“红色背篓”精神

2020-07-11

工会博览 2020年17期
关键词:白金背篓供销社

1965年,一部名为 《红色背篓》的电影风靡大江南北,这部电影就是根据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供销合作社的真实故事改编的。1951年,周口店供销合作社在黄山店村设立了一个分销店。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个山乡小店在负责人王砚香的带领下,常年背着背篓上山,又收货又卖货,用辛勤的汗水服务了山区百姓、带动了地方经济,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 “背篓商店”。他们的这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誉为 “红色背篓”精神,王砚香也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背篓商店”成为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

1992年,王砚香将 “背篓商店”交到了白金海手中。白金海一干就是20年, “背篓商店”继续扩大为民服务内容,拓展线路为山民送货。这20年间,白金海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如今, “红色背篓”接力棒传到了全国劳模、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的手里,曾经偏僻的山村而今早已成为路路畅通的旅游品牌景点。 “背篓商店”已经不需要了,但张进刚说, “红色背篓”精神将在这里永不褪色——

王砚香:把商店“装进”背篓里

1953年,经政府推荐,土生土长的房山人王砚香在周口店供销社当上了一名售货员,那年他23岁。他有着山里人的纯朴,踏实地在娄子水分销店、瓦井分销店学习锻炼,后来成为黄山店村分销店负责人兼核算员。他怀着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愿望,在干部简历表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志愿当一辈子售货员”。

黄山店村地处深山,7个生产大队的540户社员、2800人,分居在35条山沟里和十几个山坡上,还有十几户牧羊和护林的社员独居在高山上,购物极不方便。周口店供销社在黄山店村仅设有一个分销店,社员买东西只能请假下山去买,等买好东西回到家也快日落了。有时遇到阴雨天山路湿滑、大雪天看不见道路,社员下山十分困难。

1958年,黄山店村实现公社化,大批社员到山上大搞水土保持,兴修水利,社员们下山买东西的时间更少了。王砚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其他5名职工商量: “社员生产这样忙,我们为什么不把货送上山去?”大家对送货这个想法,一开始持有不同意见,觉得这样会导致售货人员分散、卖货效率降低。王砚香决定自己先尝试一下,就用背篓装上煤油、酱油、食盐等小百货上路了。他先来到6公里外的长流水村,正赶上社员午休。社员们惊喜地奔走相告:“供销社送货来喽!”一会儿功夫,商品全卖光了。社员们却意犹未尽,盼望王砚香能再送货来,并请他记下要买的货品。社员贾祥拉着王砚香的手说: “老王,你背来的这一篓商品,给我们节约了多少人工啊!”

王砚香从群众的笑脸中受到鼓舞,回到分销店讲了这一天的经历。大伙听得入了迷,纷纷表示今后就这样办。从此,王砚香和他的5位同事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做法,轮流背篓上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背篓商店”这一称呼也在群众中间流传了开来。

在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时间里,王砚香与分销店的店员们不畏风雨,每天坚持为山区群众送货,大到上百斤重的水缸,小到几分钱的绣花针,只要是群众需要的,他们一定满足。

白金海向记者讲述王砚香为村民背水缸的故事。

张进刚聘请专业团队为村里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

一次,一位村民向王砚香反映,一家老小常年居住在偏远的锯齿山上,吃水要到下边山谷中去背,吃一桶背一桶,很不方便,急需一口水缸。

王砚香将这事记下,很快购进一口大水缸。但是后面的麻烦更大了,50多公斤重的水缸如何背到锯齿山上去?可为了让群众尽快用上水缸,王砚香决定和店员杨守林一起专门上山一趟。这天一早,他们将这口缸用绳子捆在背架上,轮流背着,沿着山路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爬到半路,杨守林脚下一个趔趄,差点将水缸掉下来,幸亏王砚香及时接住,胳膊上却蹭破了一层皮。俩人不知歇了多少次脚,直到太阳西斜,他们才来到村民家里。当这家人看着放在眼前透着光亮的大缸和一旁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王砚香二人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而王砚香他们却顾不上喝口水,就又到别家收购山货并统计所需货物去了。

就这样, “背篓商店”使地头儿变商店、炕头儿变柜台,受到了老乡们的欢迎。他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商业战线学习的先进典型。1959年,王砚香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64年,黄山店分销店被评为北京市五好先进集体。1965年, “背篓商店”的事迹广泛传播,北京电影制片厂以 “背篓商店”和其创始人王砚香的先进事迹为素材,拍摄了 《红色背篓》并在全国放映。

白金海:接力背上了“大背篓”

1965年,王砚香被提拔到周口店供销社任主任,白金海接力背上了 “大背篓”。白金海从1960年起在周口店供销社分销店工作,与王砚香同属一个供销社,他一直以王砚香为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1964年,白金海调到了黄山店分销店,成为 “背篓商店”的一员,也成了王砚香的左膀右臂。

白金海从王砚香手中接过 “背篓商店”的接力棒,一年四季带领店员,不分寒冬酷暑,不怕雨雪风霜,始终坚持从4条路线为群众送货。

1965年到1970年期间,分销店有了毛驴,为店员们上山下山、又购又销带来了极大便利。1976年,黄山店村成立了基层供销社,店员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1986年,白金海调离黄山店村。店里人员几经变动,但送货的背篓却一直没有放下,重重困难都被店员们克服。他们没有辜负山区人民的期待,把背背篓上山送货、购销结合的经营方式坚持了下来,也把“红色背篓”精神传承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供销社转制, “背篓商店”也成了建设时期的历史符号。岁月在变、技术在变、产品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传承下来的 “红色背篓”精神。白金海在黄山店村供销社一共工作了20年零两个月,他也背了20年零两个月的背篓。

说起20余年中最难忘的事情,白老眼中泛着泪光,声音哽咽,最后他缓缓吐出两个字 “老乡”。他说,最难忘的就是山上的老乡,他们非常热情,想再回去瞧瞧他们。当年,他们翻山越岭把满满的货物背到山上,老乡们奔走相告 “供销社的同志送货来了!”店员们虽流淌着汗水,但内心无比喜悦,老乡们的欢呼更是对他们的肯定。 “小背篓”推平了山上山下的崎岖,拉近了供销社和老乡们的心。店员和老乡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割舍不断的感情。现在路通了, “背篓商店”也成了历史符号,但因 “背篓商店”结缘的感情一直在白金海心中未曾褪去,弥足珍贵。

如今,曾经的分销社办公室原址已经是一处农家院,院子和房屋的结构还是当年的老样子。64岁的王炳春是这里的经营者,他是 “背篓商店”最后一批职工。农家院的大厅里挂满了王砚香、白金海等人的老照片,院子里,王炳春摆上几个和当年一样款式的背篓,这是他在村里找老人用荆条编的。现在看到这些背篓,他还会想起那时送货上山的日子,想起大家用绵薄之力,带起了一个村的经济发展。一些来到农家院的客人会背上背篓,听他讲以前的故事。

张进刚:“红色背篓”永不褪色

20年前,黄山店村顶着贫困村的帽子,村民的就业率和收入都很低。如今,95%的村民都已住进了距离老村两公里外的新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楼房。

改变缘何如此之快?村主任高文志深有体会地说:“全靠党的政策好。”作为黄山店村的两委干部,高文志见证了黄山店村由弱到强的 “发家史”。 “十多年前,我们村集体连给大伙儿买几个烧饼的钱都没有。2001年,当时刚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张进刚一上任便忙着招商引资,组建由集体控股、村民参股的股份制矿业 (运输)公司,村民兜里一下子鼓了起来。”但 “好景不长”,伴随着房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没了落脚处。但张进刚觉得这也是一个契机,他决定依托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腾笼换鸟”带领村民发展生态经济,打造高端旅游,建设幽岚山旅游景区,发展精品民宿。 “这一片就是我们打造的精品民宿。别小看这些老旧房子,经过一番改造,就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张进刚自豪地说。

原来在2009年之前,黄山店村曾长期以开采并向水泥厂销售石灰石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连年的开山取石给村子的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

“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必须另谋出路。”于是,张进刚走南闯北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在 “山”这个字上下足功夫。2009年至2013年,黄山店村投资2000万元,分阶段、分项目实施了坡峰岭景区建设工程,迈出了产业转型的第一步。2011年,首届红叶节在坡峰岭景区举办,黄山店村 “一炮而红”。

2015年,黄山店村和社会资本合作,整体改建村里老宅,发展民宿产业。为此,全村500多户村民入住到由村集体出资兴建的现代化楼房,而腾出的老宅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加固、改造、装修,建成外部保留原始风貌、内部装修现代考究的精品民宿。

今年52岁的付玉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黄山店村民,原本在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但黄山店村的那次自上而下的 “改革”,让付玉静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摇身一变,成了 “民宿管家”,一年有3万元的纯收入,日子过得很幸福。

“发展旅游业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创新,为景区增加新的内容。”张进刚介绍,20世纪60年代那部影片 《红色背篓》,讲述的是一位供销社负责人带领职工常年背背篓上山送货的感人故事,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老劳模王砚香。 “我们计划利用这个故事,把黄山店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作为全国劳模的张进刚说, “红色背篓”精神已走过60余载,如今耄耋高龄的白金海早已放下背篓,但 “背背篓爬大山,一人辛苦万人甜”的 “红色背篓”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不会因时代变化而褪色。

现在进出黄山店村曾经崎岖的小路早已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被称为 “背篓商店”的黄山店公社分销店虽不复存在,但房山区仍然十分珍视 “红色背篓”这个品牌。张进刚介绍,村里已经打造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红色背篓志愿服务队和劳模精神宣讲团,设计开发了 “红色背篓”精神文化衍生品。同时,结合黄山店村 “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了红色背篓纪念馆、红色背篓放映厅、坡峰岭景区 “红色背篓”餐饮部示范点、黄山店新村“背篓文化画廊”等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

“从60年前王砚香与白金海等人用背篓盘活了山区经济,到现在黄山店村进入了阔步发展的新时代,黄山店村的发展离不开 ‘背篓精神’。三代劳模三代‘背篓人’背起的东西不一样,可是 ‘为村民服务’的初心没有变。”张进刚深情地说。

猜你喜欢

白金背篓供销社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黄牛背篓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白嘴角马的背篓
阅文集团发布2020年 “白金大神”作家榜
背篓 外一首
背篓人家
我的挚友白金申中国篮球先驱者
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