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
2020-07-11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
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
(1.西南财经大学a.经济学院;b.国民经济学研究所,成都611130;2.云南财经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昆明650221)
一、引言
区域旅游合作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的规律,已被实践检验。国外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已有规范化运作,如欧盟设立了欧盟旅游咨询委员会,以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从国内看,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路线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已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区域整合已成为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2]。焦爱丽研究得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促进内部区域旅游便利化,明显推动了旅游业增长[3]。这些都说明了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十分必要”看,西南地区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几乎处在群山峻岭之中,过去一直是交通运输最为困难的地区,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如果西南地区形成了紧密旅游圈,则为西部大开发增添了新的动力,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从“正逢其时”看,这一地区受制于目前的条件,政府重视还不够,合作还不够充分[4],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明显改善,有巨大潜力可挖。西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5],经济增长也将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从“大有可为”看,“远亲不如近邻”的地理优势决定了西南地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曹晶晶等[6]探索了中国人感知距离的一般标准为:“直线距离≤200km、时间距离≤4h”感知为“很近”,“直线距离200~400km、时间距离4~8h”感知为“近”,“直线距离400~700km、时间距离8~13h”感知为“远”,“直线距离700~1000km、时间距离13~20h”感知为“遥远”,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遵守普遍的距离衰减规律,即随着感知距离的增加,出游次数逐渐减少[7]。虽然感知距离为“远”的国外旅游是高端旅游的代名词,但最高频率的旅游活动还是发生在感知距离近的范围内。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很多。在“超星—发现系统”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关键词在期刊板块进行搜索发现,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0年达到该领域论文发表最高峰值共有1324篇,随后呈下降趋势,2019年共有608篇发文量。这些文献主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视角、以经济为主要领域、以政策探讨为主要结论展开研究,研究多局限于传统旅游要素的分析。比如,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环境、交通运输、接待服务与礼仪服务、信息化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在模型构建和定量化分析中将这些传统因素作为分析变量,考察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例如,徐银凤、汪德根研究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居民选择中远程旅游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8]。王姣娥等研究认为中国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之间关联发展的态势在一定时期表现为波动性,长时间看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正向关联性日趋强化[9]。华成钢等研究认为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渠道[10]。这些研究的不足是,对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较少,更多分析的是外在客观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而从游客主体的行为变迁角度分析研究不够。笔者认为固守传统研究模式难以再创新,或许是近几年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随着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日益革新,产生的时空压缩(时空汇聚现象),正在改变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演化规律,旅游业传统业态、游客的行为模式也伴随着这些改变发生变化,急需从一种新的视角、引入新的变量,研究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才能发现和探索出更深层次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旅游业发展。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5省市区地理位置、交通布局、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类型、景域组合关联度大、互补性强、组合性好,可以构建整体旅游区域[11]。本文选取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选择新的指标体系构建新的分析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西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新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西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增长的新特征
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是交通运输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西南地区山川河流密集、生态地形复杂,交通建设更为困难,但是也正因如此,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远超过平原地区。从历史角度看,西南地区的交通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潜移默化,但时间跨度长一点看,又可谓“沧海桑田”,可划分为三个时代。交通启蒙时代:以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开辟南方丝绸之路为标志开始到20世纪初,旅行速度都大致相同。交通发展时代:20世纪早期,由于火车和汽车的引入,特别是20世纪中期飞机的出现,才使西南地区的旅行速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速达时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特别是近几年,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大型客运飞机出现为代表,使得交通载量和运输效率突飞猛进。从5省市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看,到2020年,四川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6000公里和8000公里,运输机场达到17个;重庆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2600公里和3500公里,运输机场达到5个;广西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6000公里和7000公里,运输机场达到9个;贵州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4000公里和8000公里,运输机场达到12个;云南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5000公里和6000公里,运输机场达到20个。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正在被打破,必将推动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①数据分别来自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张城铭等[12]、张鲜鲜等[13]和李凌雁、翁钢民[14]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发现,交通可达性与区域旅游合作密切相关,交通便捷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合作水平,且二者的总体耦合协调程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二是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西南地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近年来明显提升。过去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等方式,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任乐等[15]研究得出结论:网络成为游客在航班、住宿、租车、景点介绍、邮轮、天气、旅游指南、火车票、风俗民情等信息获取方面的首选途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和消费方式。信息的传播连接着“发出方”和“接收方”两端,由“发出方”向“接收方”传递为单向传播,若信息传播不仅由“发出方”到“接受方”传播,还由“接收方”向“发出方”、“接受方”向“接受方”、“发出方”向“发出方”传播,则为多向性传播。过去,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是由“发出方”向“接收方”的单向性传播,“发出方”和“接收方”、“接收方”和“接收方”没有互动交流。现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多方互动性增强,信息传播由“发出方”到“接受方”的单向性传播,向“发出方”到“接受方”、“接收方”到“发出方”、“接受方”到“接受方”和“发出方”向“发出方”的多向性传播转变,并且信息传播成本大幅降低[16]。游客对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不仅取决于官方宣传,还取决于游客口碑,以及官方机构对游客诉求的回应。在这种“多向性”信息传播中,增强了旅游活动的个性化、广域性、互动性和经济性,调动了游客和商家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高效合理的决策[17]。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游客与餐饮、住宿服务供应商的配对效率大幅度提高、满意度也得到提高。GPS导航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游客在陌生城市寻找餐饮、住宿服务以及旅游景点的时间大为缩短,甚至不亚于高铁等交通工具对出行时间的缩短程度。但多方信息的互动也有可能成为旅游炒作的推手,产生了恶性竞争、虚构事实、混淆视听、盲目跟风等种种失范行为[18],为了兴利除弊,市场催生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网络口碑评价网。传统的目的地合作网、政策网等扩展至居民关系网、超链接网、口碑分享网、旅游形象网等,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传播向“多向性”发展。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成熟和普及,AR增强实现技术的运用,这种“多向性”转变将更加明显。
上述交通运输及信息传输的新变化也推动旅游业及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是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交通运输工具提速大大缩短了异地旅游的交通时间。在服务保障方面,网络技术、导航技术、移动终端APP的普遍运用,明显减少了游客与景区、饭店和酒店的寻找配对时间。从人的生命周期看,假如一生中用于旅游消费的时间为一定量,科技进步使得交通运输和寻求旅游服务保障时间明显减少,则一生中出游的总次数将增加。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产生了竞争,如飞机与高铁之间的竞争,降低了交通出行价格占收入的比重,从经济上激励人们旅游出行。而收入的提高,用于旅游消费支出的增加,也促进了出游总次数的增长。但旅游出行的总次数不是平均地分布在地球上。如前所述,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有“距离衰减”规律,即对于距离近、体验好、成本低、便利的地方,旅游次数分布多一些;对于路途远、体验差、成本高、不便利的地方,旅游次数分布就少一些。西南5省市区间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因为地理距离相近、交通运输成本低,加上更多高铁的开通,对比“远”距离的旅游活动,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二是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旅游学理论目前没有关于“体验式”和“功能性”旅游效用的划分。本文着眼研究需要,提出旅游效用“体验式”和“功能性”划分。“体验式”效用即追求新鲜感的旅游行为,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以前没有感受过的新奇体验,但由于新奇的体验在第一次后便消失,以这种目的的旅游不能激发“多次”旅游行为。功能性旅游是指发生一次旅游活动后,为获取某种功能(如康体养身、医疗、美容、美食、娱乐和消费需求满足等),引发以此地为旅游目的地的下一次旅游活动。从这个定义来看,功能性旅游包含目前比较热门的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但外延要比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大。功能性旅游具有比较长期的吸引力,将触发旅游活动“多次”发生,是构建旅游目的地持续吸引力和促进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单次”旅游向“多次”旅游转变中,功能性旅游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功能性旅游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旅游收入,无论是政府、企业都有发展功能性旅游的动力。从国外看,初步形成瑞士抗老、阿尔卑斯高山运动、韩国美容、泰国美体、日本温泉、印度灵修、法国庄园、美国社区养老等功能性旅游品牌①康体养生旅游: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EB/OL].品橙旅游网,(2016-08-23)[2020-04-08].http://www.sohu.com/a/111669614_425901.。目前,西南5省市区在发展“体验式”旅游的同时,也在打造康体、美食、宗教、教育等“功能性”旅游(见表1),促进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表1 西南5省市区发展“功能性”旅游的有关提法
三是区域间关系由“竞争”向“合作”转变。过去,5省市区面对有限的东中部地区和国外客源,更多是争夺有限的游客资源,“零团费”“负团费”就是激烈竞争的体现。现在,随着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促进居民出游活动明显增加,5省市区不仅是东中部和国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而且各自之间也形成了相互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并成为对方的客源大市场,导致区域间旅游关系由“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从政府角度看,合作可以激发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有合作的动力。西南5省市区已经形成了旅游合作的初步共识。《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金沙江流域、滇黔桂等4大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强化滇黔渝和滇川藏旅游合作,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无障碍旅游。《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强化省际旅游区域合作,完善跨省旅游合作机制,推动相关省(区、市)共同规划、打造、营销跨区域旅游精品,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布局;促进川陕甘、川渝、川滇藏、川滇黔渝等旅游合作。《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周边跨省市旅游区建设,以本地城市合作、西南区域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进与邻近省市的无障碍旅游活动,促进资源、客源互动。《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与西南地区旅游合作,着力强化与云、贵等周边省份旅游合作。从企业角度看,加强区域合作,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处于不同区位的同类旅游企业利用销售渠道共享客源,通过集体采购、技术共研和共享、联合进行人员培训、共享营销网络等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成本收益率,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产业效率。企业在发展产业融合过程中,也需求各省市加强合作,形成更大的市场。例如,刘云霞[19]研究得出旅游业与信息和航空产业等互为繁荣、关联性日趋强化,产业链及其上下游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整合与联盟,呼唤省区间加强合作形成更大的市场。
四是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这种转变时间上已具备可能。西南5省市区高铁网络逐步与航空网络形成互补,大幅缩短了游客跨省出行的时间。特别是高铁比高速公路交通更快、准点,没有交通堵塞;比空运更灵活,可避免因天气因素导致的晚点,减少了提前赶赴机场的时间,并且安全、票价低廉,在中远程客运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跨省“周末游”重要推手。成渝高铁的开通已经见证了高铁的优势及其产生的交通高效与便利。目前,西南地区的四大都市——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三大省会城市和一个直辖市正在建设城市间的高铁,成贵高铁已于2019年12月16日通车,渝昆高铁2019年12月20开工,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届时,4个大都市之间列车运行时间将缩短到3小时左右,时间感知为“很近”(见图1)。贵南高铁、南昆高铁也已开建。高铁的开通使千古以来一直交通艰难的西南地区交通效率乃至经济运行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为推动西南跨省旅游、“近邻旅游”创造了条件。此外,游客在购票出行、租用交通工具、获取旅游景点信息等方面依靠网络技术花费的时间,较过去传统方式也明显减少,加之国务院支持“周五下午+周末”休假政策使周末跨省游的时间得到进一步保障。对游客而言,有选择周末跨省游的动力。周末跨省游可以改变大假集中旅游的拥堵模式,缓解交通拥堵瘫痪、酒店住宿紧张、排队等候时间长、旅游体验差等问题,提高旅游品质。对企业来说,周末跨省游能解决旅游季节性波动对经营造成的困难和问题,增加营业收入。一年中法定假日只有11天,而星期六、日共有104天,选择周末跨省游,将打破法定假日时间有限对旅游业的刚性约束,激发出类似“小长假”那样较大的旅游市场体量,对企业具有吸引力。因此,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具有内生动力。
图1 成渝昆贵已建和规划高铁线路示意图
以上交通运输、信息传播2个方面的新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模式的4个转变,都将对区域整体旅游增长产生影响。对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交通运输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西南5省市区间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速度的提升,使得5省市区间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更为便利、时间变短,将增加游客出游积极性,促进游客出游和消费,进而推动旅游业增长,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2: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给游客旅游计划的制订、旅游计划的执行(交通导航、酒店住宿寻找、价格比选等)带来极大的便利,减少旅游时间和经济成本,使得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增加,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业信息传播面明显扩大、传播成本明显降低、旅游信息的互动性也明显增强,激发了游客出游的意愿。这些都将促进旅游业增长,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3: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在西南5省市区互为目的地的出游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每个游客出游次数增加,那么西南5省区市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总次数也将增长,必将促进旅游业增长,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4: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游客追求“功能性”旅游效用,则必将选择多次出游,并很有可能在目的地长期居住,如追求康养的游客,则会在养生条件好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居住时间的增长将会促进旅游消费。追求美容服务的游客,也会多次到美容服务地旅游,以确保美容目的的实现。当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追求“体验式”旅游效用,还追求“功能性”旅游效用,则必将促进旅游业增长,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5:区域间关系由“竞争”向“合作”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西南5省市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强旅游合作,对外可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争取区域外的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对内有利于各省市区互相之间优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对接。这些都将促进旅游业的增长,因此提出假设5。
假设6: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对西南地区旅游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西南5省市区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不再只有法定小长假才可以实现,周末期间也可以实现,因此游客出游的时间选择更加灵活,用于旅游的时间可以更长,对旅游业增长将有正面作用,因此提出假设6。
下面将对这些假设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影响西南地区旅游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把旅游业总收入作为衡量西南5省市区区域旅游业增长的指标,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将表2中六个方面的变化,通过指标设定为自变量,以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stata软件,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各因素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主要指标数据时间跨度为2004—2018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2005—2019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西南不同省市区与不同时间(年份)的对应值,C表示常数项,INC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旅游业增长,β1、β2、β3、β4、β5、β6表示各个变量的估计参数,TRAit表示第i省第t年交通运输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ITit表示第i省第t年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FREit表示第i省第t年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UTIit表示第i省第t年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PGDPit表示第i省第t年旅游合作由“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SUNit表示第i省第t年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表2 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二)变量的相关性及计量结果
对表2中因素的主要指标变量进行分析(见表3变量描述性统计),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公式(1)运用OLS方法估计,得到的结果如表4的model1。可见,PGDP和TRA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显著(系数分别为0.480和0.469),说明二者对旅游业的增长有着正向促进关系。但是,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IT)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286与理论预期不符,但并不显著,说明二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旅游总收入各影响因素的OLS估计结果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5,可见IT变量和变量PGDP、TRA、SU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6、0.9001、0.9354,model1确实存在共线性。为了避免共线性问题,将相关系数较小的变量分别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分别得到表4中的model2、model3和model4。
由model2可见:(1)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IT)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为正(0.542),并且显著,符合理论预期。(2)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FRE)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0.359),符合理论预期。(3)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UTI)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0.289),符合预期。由model3、model4可见:有关变量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同样显著为正,符合理论预期。
表5 各变量的相关性统计
再对model2、model3和model4分别进行面板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如表6。对表6中的模型1和模型2进行Hausman检验,F值是0.42,P值是0.9807,接受原假设,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3和模型4进行Hausman检验,F值是3.45,P值是0.3278,接受原假设,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5和模型6进行Hausman检验,F值是0.46,P值是0.9772,接受原假设,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表中加黑字体)。Hausman检验显示,计量回归模型影响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进行解释。
表6 旅游总收入各影响因素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model2、model3、model4随机效应模型拟合度R-squared均在0.8以上,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水平下的显著成效,表明所选取的影响因素对于旅游业增长解释能力很强。于是可以验证:
(1)交通运输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TRA)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0.796),即铁路、公路、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综合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将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0.796个单位,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1。
(2)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IT)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0.542),即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综合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将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0.542个单位,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2。
(3)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FRE)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model2为0.359、model4为0.310),即游客选择5省市区出游的次数每提高1个单位,将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0.31~0.359个单位,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3。
(4)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UTI)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model2为0.289、model4为0.241、model6为0.338),即“功能性”旅游发展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将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0.241~0.338个单位,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4。
(5)相关主体由“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PGDP)与其它变量线性相关,因而不能加入模型分析,但考虑其与TRA、IT等变量的相关性,TRA、IT等变量促进了旅游业增长,显然PGDP也对旅游业增长(INC)有促进作用,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5。
(6)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SUN)对旅游业增长(INC)的影响显著为正(0.441),即周末出游次数的增加每提高1单位,将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0.441个单位,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6。综上所述,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有关假设。
对于上述假设的验证,可以列出表7,以比较各特征因素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程度。
表7 各特征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
从表7可见,TRA变量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最大,IT变量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列第二,影响程度也很大。这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并具有合理性。这两项是技术因素的变化或创新产生的影响,而其他四项是旅游模式的变化或创新(假设5未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要远高于旅游模式的创新。而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的影响系数是0.441,也很高,在旅游模式及组织方式影响因素中排位最高,这符合情理的,周末旅游的近郊、近邻旅游产生的频次大增,产生的旅游收入也会显著提高。这也说明旅游业所推动的“周末经济”正在形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两个新的特征:一是交通运输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二是信息传播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在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转变的推动下,西南地区的旅游模式则表现出四个新的特征:一是旅游频次由“单次”向“多次”转变,二是旅游效用由“体验式”向“功能性”转变,三是相关主体由“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四是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这些变化、新的特征都对旅游业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交通运输改善、信息技术普及运用、周末跨省游、游客出游频次增加、功能性旅游发展,以及西南各省市区相互合作加强,都成为了推进西南区域旅游增长的因素。
(2)交通运输革命、信息传播技术推广对西南地区旅游业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也验证了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和先导。
(3)与交通运输革命、信息传播技术推广相协调配合,旅游模式及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对旅游产业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如周末跨省游、游客出游频次增加、功能性旅游发展、西南5省市区相互合作的程度等影响因素,也对西南地区旅游业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出行时间由“法定小长假”向“周末”转变所推动的周末游,在交通运输革命的推动下,正在形成“近郊游”“近邻游”“跨省游”的新模式,推动“周末经济”的发展。
根据上述结论,加快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还应促进西南5省市区加强对接和合作,研究出台有关支持政策,推动周末跨省游,提高游客出游频次,发展功能性旅游,这样更能促进西南地区旅游大发展这一利国、利西部、利民的大趋势尽快到来。西南5省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运营成本高,推动周末跨省游、提升游客出游频次、发展功能性旅游,有利于提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使用强度,使每个游客单次使用基础设施的费用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西南5省市区居民更多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成西南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二)政策建议
1.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
政府、企业、有关协会组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战略的高度,以合作共赢思维代替竞争思维,更加重视与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促进西南5省市区旅游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加强宏观指导,一方面促进5省市区之间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共同争取外地游客。
2.增强旅游活动的便利性
人对越是频繁发生的行为越是挑剔其便利性。让游客感到足够便利,有助于激发旅游活动“多次”发生。为此,需要继续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游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一连到底”的交通线路,在交通易达、人口密集的省会等大城市周边加大布局旅游景点力度,努力实现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和景点5小时内(两顿饭之间)到达。促成主要城市和景点交通一卡通和景区交通标志、标识统一规范、医疗保障卡跨省结算。推动旅游体系智能化,运用自动化技术提高旅游便利化,推广和普及网上机票预定、办理登记手续、自动通关以及电子登机牌,便捷游客出行。探索旅游与购物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旅游线路与网购结合模式,建立商品展示、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物流配套等体系,促进旅游便捷消费。
3.增强旅游信息的对称
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24小时不间断、自主定制主题的优点,加大旅游业宣传力度。遵循信息传播“越真实可信、传播渠道影响力越大”规律,确保信息权威性和真实性。丰富旅游宣传的文化内涵和感情信息,讲好旅游“故事”,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塑造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加强舆情应对,充分重视游客及其口碑在旅游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对网络热点问题作积极回应和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市场化运作,引进或组建跨省界、广泛布点、专业化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整合各种资源的敏锐性和促进信息对称的作用。
4.降低旅游成本和提高边际效用
研究制定降低旅游成本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多次”旅游的游客要降低其旅游活动的边际成本。同时,提高游客旅游的边际效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功能性”旅游。在要素供给方面,进一步精细化,区分家庭、组团、个人不同游客群体特点的旅游线路,增强服务的针对性。鼓励错开假期的淡季旅游,将“周末跨省游”上升到战略高度推进,提升游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