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物流发展总体思路与实施路径
2020-07-11孙东泉张改平
孙东泉,李 玮,张改平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交通运输是物流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交通物流也处于提质增效、强本固基的深刻变革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2019 年9 月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同步加速物流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物流绩效,推动物流业由大变强,不仅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国家竞争力、推进国际化、保障民生有重大影响,更是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保障。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杨雪英[1]对交通强国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周健等[2]对交通强国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赵光辉[3]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交通物流通道布局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赵辉等[4]在对区域交通物流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但是,针对交通强国与交通物流的关系以及在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物流的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等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试图从论证交通物流与交通强国的关系入手,研判我国交通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并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研究提出新时代我国交通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路径。
1 交通物流与交通强国的关系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依托,在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主体作用,是承担物流总量最大、衔接物流要素最多、服务市场范围最广的物流环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交通物流是在特定情境和行业背景下对物流活动的认识,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内,与物流发展密切相关、影响最大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主体、货运行为、设施设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内容。
关于交通物流与交通强国的关系,首先,交通物流是交通强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是服务供给的品质等软实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物流的发展目标导向也从“货畅其流”逐步提升为“物优其流”,便捷环保、组织高效已经成为交通物流发展新的风向标。其次,交通物流是交通运输与产业“硬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交通运输承担着“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的社会职责,而物流作为货运服务的外延,通过整合仓储、信息等资源融入上下游产业供应链条,实现了交通运输促进物流发展、物流供给引导产业转型的连锁反应。
因此,按照交通强国的“自身强,综合实力世界领先”和“强国家,有效支撑民富国强”两个层次的内涵,交通物流是检验交通运输“自身强”的“试金石”,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强国家”的传动轴。
2 我国交通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总体情况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与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和商流的组合决定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5]。我国交通运输物流的规模始终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
(1)初步构建了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截至2018 年,全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近40万家,其中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 级物流企业达6 000 多家。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1 600家,“国家物流枢纽”开始布局。交通运输部资金支持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达到192 个。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排名世界前列,港口码头、机场、管道扩容升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铁路全路货场共有2 288 个,一、二级铁路物流基地146 个;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3 919 个;民航机场235 个,货邮量超万吨的机场53个[6]。
(2)涌现了一批交通物流科技创新成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物流已成为推动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在包括智慧物流发展在内的一系列要素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由2014 年的16.6%下降至2018 年的14.6%[6]。物流行业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供应链、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无车承运、共同配送、托盘共享、挂车租赁等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加快普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逐步推广应用。
(3)更新完善了大批交通物流技术装备
截至2018 年,全国拥有公路运载货运车辆1 356 万辆,约12 873 万吨位,其中,普通货车817万辆,专用货车53万辆,牵引车237.67万辆,挂车248.76 万辆。全国水上运输船舶13.70 万艘,净载重量25 115万吨;集装箱箱位197万标准箱。全国全货机近100 架。交通物流标准、统计、评估、表彰、信用等工作从无到有,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发布和拟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达6 489项,以ISO集装箱、标准化托盘为代表的标准化装备得到了有力推广,交通物流领域的标准化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不断引向深入[7]。
(4)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为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国家多个行业部门按照《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要求,先后出台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 年)》等专项规划。为推进重点物流领域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实施方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具体措施。为进一步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先后发布了《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完善港口建设费征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路、铁路等交通领域共有国家立法254 部,地方立法683 部。2005 年就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加强了综合协调,提供了组织保障。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开放新格局,交通运输行业已经开始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以多种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的物流大通道和联运枢纽节点的建设推进,将支撑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构想,为实现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与智能化,为我国交通物流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提供可能[8]。虽然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1)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目前参与物流管理的机构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2)运输组织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物流市场主体仍然以“小、散、弱”的中小物流企业和社会零散运输车辆为主;(3)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物流发展现代化水平依次递减;(4)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干线物流、城市配送需求较强劲,特种物流及农村物流发展仍有提升空间;(5)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特别是在交通物流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下,一批新业态、平台型企业的诞生对行业影响大但又游离于行业监管外的情况仍有发生,市场管理体系仍有待健全。
3 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经验
为科学研判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物流政策,本文选取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发达国家,对其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有所启发。
3.1 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趋势
(1)德国
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制订了《货物运输和物流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于2017 年2 月发布了《货物运输和物流行动计划——向可持续和高效未来发展》(以下简称《新行动计划》),除了强调安全、可靠、快速以外,还特别聚焦在三个关键领域:在投资方面,联邦政府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至历史最高水平,到2018年,联邦政府增加了40%的资金投入到维护和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方面;在现代化方面,联邦政府支持包含移动创新等元素在内的产业,如可替代的动力传动系统、加长货物运输车辆等,从而通过杠杆作用释放固有的效率潜力;在数字化方面,联邦政府将超高速宽带用于农村地区,并在自动化和联网驾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使德国成为数字化财富的创造者和向物流4.0时代迈进的超强经济体。
(2)日本
日本政府每四年发布一次《物流施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制定年度的《综合物流发展推进法案》,针对《大纲》中提出的各年度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日本物流业的发展,重点突出了高效、绿色和安全[9],其总体战略目标为:构筑支撑经济再崛起的强大物流系统,实现日本国内外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重点突出高效、绿色和安全。具体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一是提升物流效率,大力推广日本的物流系统标准,推进国际多式联运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生物流,实现低温运输及流通加工场所的高度集聚,提升都市内部大型商贸综合体共同配送比例;三是强化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保证劳动者待遇上升,普及并推广“物流技术管理师”制度;四是降低环境负担,鼓励干线运输大型车辆实现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CNG)能源改装;五是加强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物流快速反应体系,持续强化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订定海上运输安全应急预案。
(3)美国
美国运输部制订了《2014—2018 财年的战略计划》(以下简称《战略计划》),以构建安全的、保持良好修复状态的、具有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公民生活质量的、环境可持续的、组织优化的、可靠的交通运输系统[10]。《战略计划》关于货物运输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安全、基础设施、经济竞争力、生活质量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在制定每个战略目标相应的实施路径及具体任务外,还制定了绩效目标、绩效指标以及责任部门,用于绩效评估及考核[11]。为了支撑《战略计划》,美国联邦政府于2015 年12 月颁布了《修复美国地面运输法案》,提出保证安全、高效、可靠的货物运输[12]。
3.2 经验借鉴
以上三个国家的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均体现出“安全、可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特征,具体措施值得我国参考借鉴。例如:为了支持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立法对交通物流项目予以政策或资金支持;为了实现“安全”目标,加强应急物流的综合反应能力;为了实现“可靠”目标,完善统计体系,鼓励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实现“高效”目标,支持多式联运、先进信息化设施设备等的发展和应用;为了实现“绿色”目标,优化运输组织,大力推进多式联运,鼓励应用可替代燃料、清洁能源等;为了实现“可持续”目标,给予财政补贴、鼓励融资创新、鼓励使用新能源装备等[13]。此外,在制定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具体任务的同时,还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以保证战略目标的落实及实施效果。
4 我国交通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4.1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对物流空间要素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正经历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之间[14]。随之而来出现货运车辆、物流需求量激增以及交通拥堵、道路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政府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以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另外,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地区的新格局,客观上要求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加快发展,改变当地物流业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还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2 产业结构升级为物流市场带来提升空间
根据国外机构预测,我国在2030年左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也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煤炭、矿石、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和物流需求仍将维持旺盛[15]。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短、小、轻、薄”商品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
4.3 改革开放新格局和“走出去”战略推动物流市场加速调整
全球化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受中美贸易摩擦、日韩经贸争端和欧美经济疲弱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有所放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上合组织、金砖会议等国际多边组织的诞生,我国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互动与经济往来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长[16]。从中长期看,我国仍将维持相对较高的国际贸易额,带动我国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增长。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也将推动物流市场朝着更高层次的竞争格局发展,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状况会有所改变,服务、品牌、创新、社会责任等非价格竞争方式会得到加强。物流市场的充分竞争将推动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持续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盟不断涌现,预计会出现跨国企业主导的超大规模物流企业集团或联盟,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17]。
4.4 新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
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物联网、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业升级。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呈现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绿色节能等特点[18]。物流领域的创新模式与新业态见表1。
表1 物流领域新模式和新业态
5 总体思路与实施路径
5.1 总体思路
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战略部署,到2035 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实现“货畅其流”;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实现“物优其流”。在我国交通物流中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推进我国物流强国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将以“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提升能力、联动发展、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为保障,实现我国物流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预计到2035 年,构建起“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技术优化、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球123 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 天送达、周边国家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 天送达)[19],物流业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基本达到;到本世纪中叶,构建起发达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高效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形成“物流标准引领世界、物流设施完善可靠、物流技术先进适用、物流组织高效环保”的物流服务体系,建成支撑国内国际多个市场、适应全球化物流需求、有效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物流强国。
5.2 实施路径
根据总体思路及阶段性目标,我国应尽快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交通物流的发展可通过以下六大路径实施,最终形成以实体物流网络为基础、以先进技术装备为保障、以高效物流服务为手段、以全球物流体系的有序运转为目标的,有效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交通物流发展体系(见图1)。
图1 交通物流发展体系框架
一是多角度网络化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组织网络、运营网络和信息网络,构筑统筹国际国内、东中西、沿海和内地、城市与农村、社会化与自营不同层级功能有效衔接的国家物流系统。
二是多产业联动发展。着眼于物流业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以及枢纽经济发展等的内在要求,加强物流自身资源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助推器等作用。
三是跨区域全球化发展。把握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点,深化国际合作,提升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融入世界物流市场,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互利共赢。
四是促提升创新性发展。通过理念、制度、服务模式、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创新,推动物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是提效率智能化发展。把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抢占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应用感知、识别、信息处理、实时跟踪等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灵敏、实时、可控、人性化物流服务。
六是惠民生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安全等,实现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减少污染、降低排放,减少物流活动的负效应,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6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些重要指示和愿景预示着我国将进入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从“物流大国”到“物流强国”的创新发展新时代[20]。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交通物流发展现状和阶段特征,提出了交通物流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力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然而以实现“降本增效”为主要目标的优化升级过程依然任重道远,如何细化发展路径与创新实施手段,如何将交通物流发展从“增量”向“提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还需开展大量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