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实践
2020-07-10刘亚伟
刘亚伟
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要在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教师们的课堂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较小的特点,只有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因此,构建趣味课堂是每位小学老师都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展开讨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有趣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教学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春风拂面》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空气流动起来制造出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制造风的方法:用嘴吹、用手扇、用扇子扇、用电扇、用空调……
这时,老师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制造出风,可是,大自然里的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是用嘴吹出来的吗?(不是);是用扇子扇出来的吗?(也不是);是什么力量使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
既然大自然里的风不是用嘴吹出来的,也不是用扇子扇出来的,那么,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到时候,教师可出示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孔明灯和热气球能升上空中,它的动力来自哪里?通过观察、分析,学生会认识到:孔明灯和热气球的里面都有火,是火的燃烧让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空中。
我们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热空气向上流动,就形成了向上的风。而我们平时遇到的风,很多是扑面而来的,是水平方向刮的,这些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使空气水平流动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水平流动的风和向上的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手快速向上托使空气向上流动的时候,周围的空气跟着流动了吗?是怎样流动的,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周围空气的流动方向吗?这时学生就能画出流动的空气,并且知道,当一个地方的空气向上流动的时候,它周围的空气会跟着流过来补充,这就出现了水平流动的空气,也就是风。
三、组织科学趣味活动,验证科学猜想
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演示风的形成呢?
这里有蜡烛、香和火柴,能用它们演示出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把蜡烛点燃,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向上流动的时候,它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吗?
怎样才能知道冷空气流过来了?
把柱香点燃,能看到什么?
柱香燃烧产生的烟是向什么方向飘的?没风的时候向上飘,有风的时候随风飘。
通过观察柱香飘动的方向,就能知道风的方向。
能用柱香燃烧产生的烟来测试吗?谁来试一下。
学生测试。
能观察到空气的流动吗?为什么观察不到?该怎样来改进实验。
取出有机玻璃罩,这个装置能对我们的实验有帮助吗?
观察实验装置。透明的玻璃罩,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玻璃罩的顶部有两个圆洞。试验中圆洞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让空气流进流出。)这样可以演示了么?学生设计实验。1.用玻璃罩罩住点燃的香,使点燃的香位于玻璃罩顶部A圆洞的下方,观察香燃烧时产生的烟的路径。(烟向上从A洞口飘出)2.点燃一支蜡烛,把它放在玻璃罩顶部B圆洞的下方,观察A圆洞下方的香燃烧时产生的烟的路径。观察结果:(烟飘向了蜡烛火焰的方向)
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当他们看到点燃蜡烛后,原本向上飘的烟改变了方向,向着蜡烛火焰的方向飘的时候,眼睛里露出了喜悦的光。自然也就知道了是热空气的上升引起了冷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四、趣味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经过探究,学生知道了风的形成原因,这个理论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春风拂面》一课安排了这样几个小练习:
(一)运用风的形成理论解释海陆风的形成
1.在沿海地区,人们发现,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请用热空气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生:在沿海地区,白天,陆地上的气温高,海面上的气温低,陆地上的热空气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气就流过来进行补充。就形成了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的海风。晚上情况正好相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二)解释为什么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天总是刮北风?
生:这是因为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温度低,南方地區温度高。风就从北方刮向南方。
(三)认识太阳的热能是地球上形成风最终原因。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主要和太阳光的照射有关,所以归根到底,是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在以上提问、猜想、验证、运用等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授课的不同环节中通过安排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注:本文系《小学科学趣味课堂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