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2020-07-10党韫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创新

党韫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和睦友好的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互相交织在一起,这种高度的融合既是有形的物质上的融合,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无形的精神的高度上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是中华民族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全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一、现阶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的现状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保护方面和管理资金方面存在着不足,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得到有力的经济保障。其次,由于大众观念滞后,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以致于忽视其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尽人意。再次,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等同于文物,被文物所取代,对于文物主观意识上认为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而常常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资产。现如今,紧跟时代潮流的电视传媒,网络媒体,时尚元素,智能化发展逐渐占据人们的意识,潮流婚庆公司,推陈出新的时尚元素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KTV,酒吧,智能手机,网上云活动等等这些新鲜势力霸占和冲昏现代人们的心智,代替了民族民俗。使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

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首先要从软件着手,提高“软实力”。

1.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要树立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次精神洗礼。通过网络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模式大力宣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全民还要树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有效方式记录记载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类传承人,并鼓励他们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技艺。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广泛利用网络系统、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加载到中小学义务教育文化学习当中,做到人人知晓并了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有意识的去保护和传承,增强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教育,培养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一代传承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淡薄,大部分的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培养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培育新一代年轻人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让其认识到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新一代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赋予他们时代的精神。

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其次要从硬件着手,夯实“硬实力”。

(1)规范记录

规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记录,建立健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明确保护目标,让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特色的每一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记录在册,构建信息平台,以便傳承和发扬,为以后的良性开发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提供财力

项目保护资金是有力的经济保障,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其经济基础命脉一一资金注入,建议设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但是鉴于当前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要求各地方政府充分正确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鼓励和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同旅游业、健康的商业演出相结合,既能吸引资金,又能推崇和开发潜在的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繁衍的完美结合。让更多的人会唱甘肃的“花儿”,能跳“朝鲜族农乐舞”,懂得“热贡艺术”。

(3)建立健全专项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针对现阶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的现状,使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陷入窘迫的境地,专项的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的省份,例如云南、福建、贵州等省份相继制定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填补了我国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层面上的空白。明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保障。

(4)强化民族元素符号。

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民族元素符号不可缺少。首先,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是首要任务,语言不通,沟通无形。民族语言的互通是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基础。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多元化也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语言首当其冲。全民族应该掀起一股民族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学习和掌握民族语言,领略藏歌的魅力和秦腔的精髓。其次,加强民族服饰文化的学习。举办中国各民族服装服饰展。服装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服装服饰展示诠释民族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民俗或民族技艺。如通过服装服饰展示,布依族可以展示枫香染的描绘过程,苗族可以展示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再加上艺人的行为演绎展示,如瑶族蜡染画艺人,水族马尾绣艺人行为演绎展示,再辅以她们制作的成品,使观众通过观看艺人服装服饰展示,欣赏艺人精品以及自己参与尝试等形式,从制作过程到成品的流程,从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通过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展示,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手法将其特色展示出来,既能原汁原味地淋漓尽致地诠释民族文化,又能了解其文化真谛和内涵,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遵循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以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背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正确的保护、引导、发展、继承和发扬。既要防止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的、盲目的、破坏性的开发,又要防止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来的巨大精神财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得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与国家政策高度一致。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论

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每个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面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看清被破坏的过去,又要正视面临种种困难的现在,更要憧憬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保护基础工作,重点在于创新保护模式,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携手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创新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超大城市的非遗保护模式探索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游戏直播画面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