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突发新闻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2020-07-10高飞
高飞
摘要:当前,我国各类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作为重大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如何把握现场采访要点,尽可能地挖掘事件的素材、角度、特色,客观、真实地向社会大众传递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始末和原本的面貌真相,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新出彩”,是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就此进行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已步入“高风险社会”。近十几年来,社会上各种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重大如“非典”、汶川大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以及近期已成“全球大流行病”的新冠肺炎疫情,普通如各地、市、县层出不穷的火灾事件、坠楼事件、爆炸事件、车祸事件、刑事犯罪事件等,突发新闻在我国新闻阵线中占据了重要一角。同时,突发事件本身特有的异常性、复杂性、破坏性、冲击性及震撼性等特点,使得社会大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知情欲非常强烈,大大增强了其新闻价值,对突发事件的争相报道也成为各家媒体攻坚的重点。因此,在此大背景下,提升突发新闻报道的质量,确保突发新闻报道“出新出彩”,既是衡量各家媒体的综合竞争力、队伍反应能力以及整体指挥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反应能力的一大挑战,本文就此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把握现场采访要点,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认为突发新闻报道只要掌握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即可,无需太多的技术含量。诚然,只凭借“五要素”也能构成一条简单的消息,但在当下各媒体竞争愈发白热化、受众每天被海量信息包围的大环境中,各大传统媒体逐渐被边缘化,若传统媒体的突发新闻报道还简单停留在程式化地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上,势必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信息获得要求,突发新闻报道的“出新出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严格把握突发现场的采访要点,提高突发新闻的报道质量,对电视媒体而言,就是要在现场采访中切实做到“思想活、选人活、沟通活”,从而尽可能地全面还原现场,让受众即便身在现场之外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受众的期待感。以“选人活”为例,突发现场往往人员密集,包括受害者、第一负责人、案发人或相关的家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直接经手的官方人员、参与事件的群众、目击者等等,都是重要的信源,先采访谁是摆在记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可借鉴金字塔理论进行优选,如在一起责任事故的现场采访中,如记者紧紧跟随事故处理小组,则通常会错失对事故当事人的采访,显然,两者相比,当事人才是优先采访人员。此外,通常情况下,突发性新闻的细节镜头越多,则现场感越强,越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传播效果越好。因此,电视媒体在开展突发新闻报道时,除了交代清楚新闻“五要素”以外,还应灵活运用电视语言镜头,利用好各种细节元素。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现场往往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以火灾现场为例,空气中弥漫的浓烟、现场救援的消防车、周围群众脸上的表情以及油桶爆炸的声音、伤者呼救的声音、物品燃烧噼里啪啦的声音、消防队员指挥扑救呼喊的声音、增援车辆剌耳的警笛声音等,都是极具特色的细节符号,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而且画面稍纵即逝,若不能及时捕捉虽然后期可以依靠其他手段弥补,但势必会严重削弱传播效果。因此,身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应学会在现场仔细观察各种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判断哪些细节元素是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够给观众传递现场信息的,以确保所出的突发新闻报道能实现最佳的社会传播效果。
二、以事实为基础,整合资源同步推送
新闻的本质是用事实说话,新闻本身同新闻事实越接近,则其价值越高,是新闻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做到现场的真实还原,是我們突发性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努力的方向。此外,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以及各种手机hPP等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凭借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覆盖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新闻传播阵线上空前活跃,这些新兴媒体平台不但拥有一批专业的记者团队,还集纳了众多网友现场的所见所闻,从而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帮助新媒体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此严峻挑战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要想“出新出彩”,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的第一选择,首先是要严格坚守真实报道的原则,在“保真”上下功夫,及时向社会大众客观、真实地传递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始末和原本的真相面貌,在主流媒体中率先发出准确报道的声音。其次,把握好自身媒介报道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对电视媒体而言,就是要在发挥自身线性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打破媒体问的壁垒,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同步推送,形成“共时空”效应。以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市发生的5.2级地震为例,广西多家电视媒体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惊魂时刻”利用4G传输,直播连线,电话连线以及微信、手机报、公众号、订阅号等多种技术手段及时抢抓报道先机,陆续推出《广西:玉林北流发生5.2级地震》《广西北流5.2级地震:已转移安置66人,暂未人员伤亡》《突发!广西玉林市北流市附近发生5.2级地震各地震感明显》《广西北流发生地震时超3万名学生空地避险:特别可怕!》《广西北流5.2级地震,地面摇晃,广西房屋抗震能力竟是这样!》《广西玉林发生5.2级地震:当地己启动抗震救灾四级响应!》《愿平安!广西玉林5.2级地震,多地网友称有震感》《地面开裂!路灯损坏!广西北流地震引发附近山石滚落》等新闻报道,多层面地展示了地震受灾区的方方面面,既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外界焦急等待的社会大众对地震现场情况的了解、知悉,有效缓解民众信息焦虑,又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
三、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媒体权威性
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各介质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中,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程,不但需要媒体在发挥喉舌功能的同时,长期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更要求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担当起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应尽职责。尤其是和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强大的互动性功能相比,电视媒体由于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特征,在与受众的互动反馈方面较为薄弱,因此,电视媒体要想保证所发出的声音被社会大众采信,更需要依靠自身强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否则,再强大的信息覆盖能力也只能是令人生厌的噪音。融媒时代,信息资源的大爆炸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所谓的“草根记者”,但较之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正规性,新媒体在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从而很容易衍生出谣言、恐慌等不确定因素,新闻乱象问题越发突出。因此,我们在开展突发新闻报道时,除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准确地帮助社会大众获取第一手信息,更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缓各种谣言及负面情绪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样以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5.2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以后,社会大众除关注灾区信息之外,各类谣言在网络上四处散播流传,尤其是关于余震预测等谣言信息在两微一端被广泛转载、传播,引发包括贵港市在内的广西多地民众的恐慌和不安。对此,南宁电视台迅速出击,几组记者一部分在震中传递最新现场情况,一部分在广西地震局和南宁街头各个小区了解情况,并利用公众微信号第一时间发布地震专家会商情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刻凸显了现代媒体应有的求真、守正精神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大大提升。
总之,当前突发事件的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融媒体背景下,社会信息流动速度快,受众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各媒体之间的新闻攻坚战也愈发激烈,电视媒体要想突出重重围堵做好突发新闻报道,必须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在保持特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革新求变,从而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