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汉语教育机构变迁过程研究
2020-07-10金昌庆梁东训
金昌庆 梁东训
摘 要:教育终究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外交政策服务的手段和工具。作为与韩国邻近的大国,中国始终在韩国的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韩国的汉语教育发展与韩中关系联系紧密,因此研究韩国的汉语教育发展历程,必然离不开韩中关系。本论文以时代为背景,对韩国从三国时代至今的汉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变迁过程及特点进行研究。韩国的汉语教育始于三国时代,从三国时代到朝鲜时代这个漫长的阶段,汉语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对外沟通交往的翻译人才,即译官。因此,当时的汉语教育机构如详文师、通文馆、吏学都监、司译院、承文院等,都是以译学为中心进行汉语教育的。然而,从大韩帝国时代发展至今,作为主权独立的两个相邻国家,韩中关系已经不同于以往。韩国的汉语教育也开始从单纯的语言教育逐渐朝着多领域、深层次的研究方向发展,以寻求获得对中国更多的实质性了解。可以说,韩国汉语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今天韩中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韩国汉语教育;韩国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变迁;韩国教育变迁
一、绪论
韩中两国地理毗邻、历史亲近、经济互补,自古以来彼此都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友好邻邦。自1992年双方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不断发展。以2019年为基准,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国;对中国来说,韩国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三大国。从留学生数量上看,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占比最多;在韩国的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比重也是最多的。
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教育的日趋发展,两国对于彼此语言的教育推广也在日渐增多。但是,随着韩国对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我们对韩国的汉语教育机构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因此,本论文以时代为背景对韩国的汉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考查韩国自三国时代到现在为止的汉语教育机构的演变历程和特点。研究在韩国的外国语教育中对于汉语的推广教育是如何展开和发展的,不但有助于了解韩国眼中的中国形象,更有助于增强两国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统一新罗时代(918以前)——详文师
韩国的外国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虽说是外国语教育,但最重要及最早开始的还是无论在地理、历史还是文化上都最亲近的中国的汉语教育。三国时代的汉语教育,还是以不断引进汉字为主要内容。
韩国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因为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而选择采用中国的汉字作为书写和记录自己文化的语言。因此,汉字教育在三国时代是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得以推广运行的。特别是新罗设为《读书出身科》,正式开始了汉字和经典的学习。不仅如此,三国时代随着国家对外交往中同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的开始,国家开始大量需要翻译官,即国家急需增加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为此出现了新的职位即译官。
《三国史记》中有关于译学官职(如‘详文师)的相关记载,“详文师于圣德王13年(714)改为通文博士,在景德王时期改为翰林”。901年弓裔建立后高句丽,再经过后三国时期的发展变化,行政组织变成了译学机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韩半岛整体混乱、历史激变,中国也经历了从大唐盛世到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巨变,因此这一时期韓国的汉语教育机构并没有什么具体显著成就,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翻译工作。
三、高丽时代(918—1392)——通文馆、吏学都监
公元918年—1392年的470多年时间是韩国的高丽王朝时期。同一时期,中国也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宋王朝、契丹的辽国、女真的金国、蒙古族的元朝以及汉族的明朝等国家分裂和朝代更迭的兴亡盛衰。在这样不断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韩关系时而友好时而动荡。这一时期韩国的汉语研究机构的主要课题就是,为确保国家生存而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设立了译官机构‘通文馆和‘吏学都监,以满足国家对汉语译官的大量需求。
高丽时代,负责与周边国家进行沟通交流最主要的译学机构是通文馆。通文馆成立于忠烈王2年初,学员主要是禁内7品以下未满40岁的文、武学官,由此可以看出,通文馆主要任务是培养贵族出身的译官。
通文馆的设立与忠烈王2年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高丽在与元朝30多年纷争中,无论经济还是社会都很难完全脱离元朝独立发展。同元朝签订和平协议后,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愈发活跃,对译官的需求快速增加。而当时负责口译工作的人大部分都出身低贱,他们只管赚钱牟利并不在乎翻译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为解决这些问题,设立通文馆以培养贵族出身的译官。
此后,高丽在与周边各国进行外交关系时,均使用四大门书上的书面语吏文。随着汉吏文的盛行,对汉语的学习热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在忠惠王元年(1340)设立了‘吏学都监,忠穆王4年(1348)安排了七人判事,三人副使,四人錄事。如果说过去的通文馆或汉语都监是以‘口为主要形式的汉语教育机构,那么‘吏学都监可以说是以‘文为主要形式的汉语教育的机构。不仅如此,在外交文书(吏文)的处理、掌管、保管、发送时,‘吏学都监都负责文书的翻译工作。
四、朝鲜时代(1392—1894)——司译院、承文院
朝鲜时代在建国初期制订了‘事大交邻的外交政策。所谓‘事大,即是指侍奉中原王朝;‘交邻则是指与日本等邻国的往来。因此‘北不失礼,南不失信成为朝鲜王朝的祖训,而‘事大则成为朝鲜对华政策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开始致力于培养译官。因此朝鲜时代初期继承了高丽时期的一贯养成制度,将译学活性化,形成了司译院和承文院。
司译院设立于太祖2年(1393年),主要负责外国语教育,设立后一直发展稳定。司译院除了教授汉语以外,还开设了蒙古语、日语、女真语等,四门课程并称为四学。四学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国家的‘事大交邻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朝鲜时代司译院最主要的外语教育就是汉语,汉语教育在司仪院设立之初就开始进行了。相关的历史记载数不胜数。
承文院主要负责撰写教育吏文、编写和管理外交文书,它的前身是设立于高丽忠惠王元年的‘吏学都监,朝鲜太宗4年改为应奉司,太宗11年正式更名为承文院。由于吏文教育与‘事大政策关系密切,因此历代王朝都相当重视吏文教育,这也体现了承文院汉语教育的重要性。世祖时,曾对承文院吏文以外的官员进行了汉训教育。此外,承文院还负责音韵和制度的研究。
随着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巨变,至高宗31年(1894年)数百年来一直维持的制度宣告结束,过去的科考制度也随之废除。负责外国语教育的司译院此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对外部和参谋部等机构下设的翻译官或翻译助理,后来逐渐发展成近代学校形态的译学培训机构。
五、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以前(1895—1945)——外国语学校
高宗于1895年制定了外国语学校管制条例,成立了外国语学校。管制第1条规定,设立外国语学校目的是‘讲授各国语言;第2条规定,所教授的语言由学部大臣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决定;第3条规定,必要时可在地方建立分校。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迄今为止韩国发展了日本语学校2所(分别于1891年首尔和1895年仁川建立),英语学校1所(设立于1894年),1895年设立法语学校,1896年设立俄语学校,1897年设立汉语学校,1899年设立德语学校。授课年限汉语和日语为三年、英语、德语、俄语、法语为五年。当然,除了外语外也有一般的课程,同时使用汉语讲授读书作文及韩国历史、地理等课程。
至此,汉语教育在韩国不再仅限于译学机构,而是发展成为一门学校的正规课程。外国语学校成立后发展较其他学校更具有活力。一方面,由于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精通外语的人才,使得外语学习成为当时人们的热门选择;另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外国语教育并大力扶持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当时外国语学校的师资待遇和学生待遇远远优于其他学校。
外国语学校的最初成立,是将分散在各地的外国语分校合并为官立汉城外国语学校,并设立汉语系、日语系、英语系等。光武十年(1906),敕令第43号《外国语学令》上颁布:‘以熟练掌握外国语、培养符合实务者为目的,并规定本科专业为3年和研究专业为2年。三年制本科的授课时间大约为每周30学时,其中外国语16学时,数学5学时,国语·汉字3学时,历史·地理3学时,体育3学时,收信1学时等。由此可以看出对外国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非常之高。
1910年,由于日韩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语学校被迫关闭,再加上后来韩国相继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占以及西欧文化的流入等,一直以来持续发展的汉语教育进入了36年的停滞期。直到1945年韩国解放,京城帝国大学、明伦专科学校、中央佛殿专科学校、惠化专科学校等几所学校才又重新开设了有关汉语教育的课程,使得汉语教育得以延续。
六、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以后(1945—现在)——大学专业
1945年8月15日,大韩民国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36年的侵占,终于迎来了民族解放。解放后的韩国主要任务是消除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影响,并致力于民主国家的建设,与此相适应的民主教育也应运而生。首尔率先在地方各处设立了一两所高等教育机构负责的大学,开设了多个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前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在大学里变得更加专业化,同时还加设了很多与中国相关的配套学科。尤其是随着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后与中国交流的日渐频繁,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20世纪初,中国也刮起一股韩流风。这无疑也助推了两国对彼此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热潮。
自1946年首尔大学开设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来,庆熙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成均馆分别于1952年、1954年、1955年先后开设了中语中文、中国语和中国文学等中国相关学科。到1970年代,全国有7所国立和8所私立共15所大学开设了中国相关学科。至1990年代,已经发展为8所国立和47所私立共55所大学开设了中国相关学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韩交流的增加,到2010年代,汉语已经成为与英语专业一样最受欢迎的学科,在韩国国内300多所大学中,150多所大学开设了与中国相关的学科。
另外,在中国相关学科开设初期,包括首尔大学、庆熙大学在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以‘中语中文学科的名称开设的。随着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现在除了中语中文学科外,又发展了中国学、中国语学、中国语文学、中国语中国学、中国通商学、中国语中国通商学、中国地域学、旅游中国(语)学、中国语通翻译学等多种专业学科。与韩国不同,中国教育部主管的孔子学院与国内外大学一起开设的汉语教育也于2004年11月开始在包括首尔在内的各地设置,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和潮流。
七、结论
纵观韩国的汉语教育发展历程,从三国时期到朝鲜时代的汉语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对外沟通交流的翻译官,因此译学机构和译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而从朝鲜时代末和大韩帝国初期发展至今来看,随着韩中交流的日渐增多,对汉语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培养译官,而是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另外,教学内容也由过去单纯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历朝历代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韩国的汉语教育得以持续发展。这无疑为今天的韩中两国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中国政府也应该积极发展韩国语教育教学,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白玉敬.朝鲜前期译官研究[D].梨花女子大学,2000.
[2]崔桂花.朝鲜初期汉语文政策研究[D].首尔大学,2012.
[3]韩容洙.韩国近代时期的汉语教育[J].中韩人文科学研究,2002(8):1-14.
[4]姜信沆.韩国的译学[M].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2000.
[5]金富轼,金钟权(译).三国史记[M].首尔:先进文化社,1963.
[6]林東锡.回顾朝鲜时代的外国语教育[J].建大学术杂志,1989(33):147-180.
[7]林东锡.朝鲜译学考[M].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3.
[8]李美淑.高丽时代技术官研究——以医官与译官为中心[D].祥明大学,2003.
[9]李滢镐.中国语教育过程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01(23):475-491.
[10]咸宗圭.韩国教育过程变迁史研究(从朝鲜王朝末到第七期教育过程)[M].首尔:教育科学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