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三个有利于”标准 坚定共产党员初心使命

2020-07-10王绍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

摘  要: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提出,打破了原来存在的思想僵化问题,把解放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三个有利于”成为判断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的历史必然性和其自身的重大理论基础结合现实意义,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初心使命;利弊得失;根本标准

一、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的历史必然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决定了“三个有利于”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判断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要以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它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发展。因此从马克思到列宁都十分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改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列宁同志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及斗争的形势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及生产力标准问题的人是毛泽东同志。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批判了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原则等“左”的思想和观点,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并坚持了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其中的基本精神与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而且第二、三条决定于第一条,所以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发挥,但是与生产力标准相比较,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使其更加鲜明化和具体化了,科学性及说服力也增强了。把生产力的发展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联系起来,就体现出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宗旨,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重要发展。“三个有利于”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人民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决定了“三个有利于”成为判断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

研究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重大课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并没有给过正式的定义,但有种习惯性的说法,那就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三者经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但这个观点有个很大的弱项,这个弱项就是它忽视了生产力,忽视了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它既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又忽视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把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同人民的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经过了30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于社会主義本质的进一步揭示,被称为“理论上最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也是在这次南方谈话的过程中,正是在“本质论”的理论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共同富裕和发展生产力这两条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物质基础。没有发展生产力这个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最后只能成为空话。因此,这两条中发展生产力这一条是最根本的。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中心任务”,并最终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的标准”的原因。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坚持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党的十四大总纲要求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总结和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这些论述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入。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际上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连结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可以成为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客观尺度。但是,实践的对错靠什么来判断呢?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实践对错、利弊的根本标准问题,做了一个总括性的回答,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就是说,只要附合这个标准的实践,就是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应该肯定和坚持的,一切不附合这个标准的实践,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必须要摒弃的。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无所谓社会主义建设。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客观分析后的必然结论

党召开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脚。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因此,必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消除长期以来“左”的、右的因素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由此可以推断,从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看,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开放举措,消除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摒弃一切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观点和思想倾向,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才能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切实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确立“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的重大理论意义

(一)“三个有利于”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现在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改革开放中自觉运用实践认识论的必然结果,“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它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最复杂的就算是改革的目标模式确立问题了。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碰到怎样对待商品、货币,要不要搞商品经济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而在实际上确立了商品经济不姓“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在当时对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时仍有人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区别开来,有些人还会它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党内外大多数人还不能接受“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一些文件中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市场调节”这个提法。为了解决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需要克服一些理论上的阻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市场经济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否必然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和市场究竟是什么关系;邓小平同志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从1979年11月以来,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有关市场经济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他同时还指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进而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标准,用于判断哪些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所用。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党内传达后,人们的认识才逐渐趋于统一。在这个基础上,同一年的6月9日,江泽民同志发表讲话,针对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问题上的一些不同提法,表示“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当时党的十四大研究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描绘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蓝图,党的十五大在对某些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实践证明,我党正是按照小平同志倡导的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非凡的理论和实践勇气,最终选择和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开拓出一条正确的、崭新的发展之路。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比重有所上升,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大批量涌現出来,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事关所有制改革,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进程,必须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回答。党的十五大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理论依据,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有多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以及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等一系列新观点。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起来,积极认真地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推动思想解放最有力的武器

“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刻地阐明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为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认识工具和实践工具。这就必然会在实践中带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树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即树立起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有价值,符合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的观念。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在旧体制下滋生的诸多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陈腐观念,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我们从未遇到过的艰巨课题的考验,只要牢牢把握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我们就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勇敢地借鉴、运用和坚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就坚决地排除和抛弃。也就是说,既不要把那些合乎这个根本标准的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更不可以把那些合乎这个根本标准的本来没有姓“资”姓“社”问题、既可为“资”所用又可为“社”所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就是对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合乎这个根本标准的可以为“社”所用的东西,如私营经济、外商独资企业等,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健康发展。这样,只要我们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思维和判断,就能够排除“左”的干扰,突破思想禁锢,使面临的错综交织的矛盾迎刃而解,纷繁复杂的问题纲举目张,不断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四)“三个有利于”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面是手段,后面是目的。正是由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其内部关系上把“手段和目的”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就具有了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效力地位。政治、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标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抽象的谈论和运用这些标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这些标准,都不能违背“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三、确立“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应当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定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邓小平同志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这一标准,才能不断解放思想,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践行“三个有利于”根本判断标准,坚定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 ,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这“四个有利于”也是今后确定改革重点的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的“四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二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力, 都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到战略布局当中,保证了全党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党员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员形象的党的生命力。每一个党员必须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学习、工作实际,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起合格党员应有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温“三个有利于”,践行“四个有利于”有助于我们强化党员意识,真正坚定自己的入党初心,担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全文 [EB/OL]. http://www.china.com.cn/zyjy/2009-07/13/content_18122516.htm.

[2]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期间发表重要谈话——人民网 [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02/c69113-29740414.html.

作者简介

王绍阳(1972—),女,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研究。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
基于高校辅导员初心使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肩扛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光荣使命
铭记“初心使命”确保主题教育落地
无神论宣传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论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牢记“初心使命” 建强“三个组织”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意蕴
沂蒙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