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居宅卫生论》(1890)与近代中国卫生概念的转变

2020-07-10张园窦平平

建筑与装饰 2020年9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

张园 窦平平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卫生”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转变,从古代以人为主体的“养生”、“卫民之生”的观念到以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为对象的现代科学标准。由傅兰雅在十九世纪末的一系列译著,尤其是《居宅卫生论》,立足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卫生”,详细阐述了建筑经营和建造的细节及市政设施与公共健康的治理问题,是中国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原则萌芽的标志。

关键词 现代卫生;傅兰雅;近代中国;居宅卫生论

卫生,自古以来就有着“卫人之生”的含义,蕴含着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和智慧。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人却经历了一场找回“卫生”的旅途,而“卫生”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现在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用“卫生”来对译英文的“hygiene”、 “sanitation”、“public health”,而这一对译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卫生概念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1中国近代“卫生”概念的形成

“卫生”一词在中国起源甚早,先秦时期的《庄子》中出现了“卫生之经”[5],而后历代多以“养生”之意对其进行解读。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中文的卫生即“卫人之生”,有保护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卫生的概念十分宽泛,大凡为了保护生命的行为和措施诸如防救灾患、平息暴乱等等的行为,均可归入于此[6]。这样的认识延续至十九世纪末晚清时期,“卫生”一词的概念才有所转变。这一转变与一系列以卫生冠名、引介西方现代卫生知识的译著密切相关,如《化学卫生论》(1878-1882)、《居宅卫生论》(1890)、《孩童卫生编》(1893)、《幼童卫生编》(1894)、《初学卫生编》(1895)等。这些基于西方现代化学、生物学、细菌学等科学知识的译著的出现,标志着“卫生”概念在中国转变的开始,围绕人的身体和生命的卫生观念开始延伸和拓展。

2傅兰雅和卫生系列译著

以上卫生系列译著的作者都是一位英国的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 1875年,他主编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的通俗科学杂志《格致汇编》[3],杂志在清末广为流传,为科技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4]。

傅兰雅最早与卫生有关的译著是和赵元益合译的《儒门医学》(1876)。书中傅兰雅有意以中国传统的方式阐述西方的卫生知识,不仅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也为之后将中国传统的“卫生”与西方现代的卫生概念对译做了一定的铺垫。该书虽是对西方卫生学的介绍,但却未以“卫生”冠名,而是沿用了“保身”、“养身”、“慎疾”等概念 [5]。

之后傅兰雅译著的《化学卫生论》(1878-1882)是目前已知史料中最早以“卫生”命名且与现代的卫生密切相关的译著,从“养身”出发阐释西方的化学知识,并明确的冠以“卫生”之名[7]。该书该文论及空气、饮水和土壤等人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粮食、肉、饮品、香烟、鸦片等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以及人体消化、呼吸、身体循环的科学原理等内容。这种论述使中国读者相信西方的科学具备让人“养身”和“保命”的能力。而该书虽采用“卫生”一词,却与“hygiene”及“sanitary”无太大关系,因此严格来讲,它并不算一部真正的卫生学著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化学卫生论》将“化学”和“卫人之生”的结合,将中国传统的更趋近于抽象玄学的卫生观念重新建立在近代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上,扩大了“卫生”的内涵。

在之后于1890年的《格致汇编》上连载四期的《居宅卫生论》中[6],这种以外部条件和环境为关注重点的讨论则更加鲜明。从《儒门医学》到《化学卫生论》再到《居宅卫生论》,中国传统个人范畴的养生之道,逐渐与西方科学的卫生知识联系起来,接近了现代的“卫生”概念。在以“卫生”对译hygiene的同时,原著中的common life(公共生活)和sanitary engineering(卫生工程学)也以“卫生”之名统合起来,并暗示了卫生由个人向公共的转变。《儒门医学》提供了铺垫,进行了概念的对接,达成了共识。《化学卫生论》继而对卫生的原理进行了阐释,并开始将以人为主体的内在探讨转移到对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空气、水、土壤的关注。《居宅卫生论》则更进一步,人成为环境这一外部条件的“受众”,环境则成为卫生所面向的“主体”。

3《居宅卫生论》与现代卫生观念在建筑环境中的转译

《居宅卫生论》中将卫生的实现延伸到建筑的构造、免潮、采光、通风、生热中,呈现了一个面向建筑技术展开的卫生知识图像。书中借用详尽的化学科学原理论述了建筑的选址、采光、防潮、通风、生热等问题,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技术性指导。并且论述了大城市公共卫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其中所提及的“清洁”、“卫生”之道早已超越了古意中个人的“卫人之生”,而上升到了关乎整个社会的疾病防疫和国家兴亡的高度,卫生由此和“国家”、“政府行为”等联系起来。

3.1 居宅卫生中的免潮、采光、通风等策略

《居宅卫生论》中关于地面防潮和通风原理的示意

《居宅卫生论》从住宅的选址和建造开始论述,认为建造房屋的首要考量因素就是免除潮湿。通过抬高地梁通风、将地基覆以防潮材料或以防潮材料建造等法则能杀死目不可见的微生物,因此而有益于人。文章继而论述了采光通风的目的和原理。文中认为房屋采光的目的之一是由于光线可以凸显平时肉眼不可见的灰尘等物,使人们能够奋力清洁。通风同样是以清洁为目标,用确切可信的数据论述了人口密度与空气洁净度的关系。

3.2 城市上下水处理体系

《居宅卫生论》认为住宅能否有稳定的洁净水源是极重要的事。文中借用现代西方关于细菌学的知识,论述了人眼不能辨别水的洁净与否,必须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来鉴定,而水的性质对人的身体影响极大,多数传染病的爆发均和不洁净的水源有关。文中也针对当时都市中的糞便、污水排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4结束语

《居宅卫生论》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末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关于建筑卫生、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论述。不同于中国以往以人际关系和宗祠祭祀为中心的房屋建构理念[8],《居宅卫生论》将卫生作为建筑强调的重点。洁净所包含的“亮光”、“清气”、“洁水”三个居住指标,都是将“人”置于一切思考和举措的出发点。这种以人为本位的建筑设计原则,成为晚清时期一种进步性和现代性的体现。

《居宅卫生论》将卫生关注的视角从个人身体的保健转移至建筑的技术考量,由此身体的卫生边界被拉到一个更大的建筑居室的尺度上加以考虑。现代建筑的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医学身体”对建筑和城市环境所提出的更为迫切的需求[9]。对于房屋卫生的关注,意味着将身体卫生的自我关注转向了对卫生治理的关注,从而更加接近以公共卫生学知识应对都市治理中的环境卫生问题。《居宅卫生论》确立了一种面向社会全体的呼吁居宅卫生、城镇卫生的话语。卫生概念从中国传统的“个人”、“身体”认识逐渐拓展,具有了 “环境”、“技术性”和“公共性”等多个层面的含义。由此,现代卫生概念转向了具体的空间和公共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庚桑楚[M].北京:中华书局,1983:599.

[2] 沈约.宋书:郑鲜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94.

[3] 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6,(1):36-47.

[4] 王治浩,楊根.格致书院与《格致汇编》——纪念徐寿逝世一百周年[J].中国科技史料,1984,(2):59-64.

[5] (英)海得兰撰,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儒门医学卷上[M].光绪二年刊本:1a,2a-3b.

[6] 夏晶.“卫生”概念在近代东亚的变迁和流转[J].人文论丛,2017,27(1):289-297.

[7] 刘祯麟.富强始于卫生论[N].知新报第39册,1897,11(21):459-460.

[8] 诸葛净.个性、自治、平等与关于房间的想象[J].建筑师,2017,(6):

61-68.

[9] 窦平平.从“医学身体”到诉诸于结构的“环境”观念[J].建筑学报,2017,(7):15-19.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
试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对女子体育运动的影响
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试论汉冶萍发展与近代中国资本市场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
近代中国立宪改革失败根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