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和策略
2020-07-10闵宪法
【摘 要】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记录,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为社会重要议题。而档案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具有双重社会属性。因此,推进档案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的服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构建社会文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视角,在梳理档案治理等相关概念内涵基础上,研究提出档案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和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家治理;档案治理;治理现代化
引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标志着我国由传统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国家管理”逐步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国家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协同与协调合作的国家治理机制成为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档案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工具,加快完善档案治理体系,推动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领域的重要任务。
1.档案治理概念内涵界定
档案治理是随着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概念的出现而被提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后,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完善档案治理体系、提升档案治理能力”的要求。此后,档案学术界,围绕档案治理概念进行了广泛讨论。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治理概念,是研究提出档案治理现代化框架和实现途径的前提。
1.1档案治理概念和内涵
关于档案治理概念,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和定义,不同学者对档案治理的界定也不同。晏秦(2017)认为:档案治理是档案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个主体协同合作,基于一定行动规则,共同对档案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实现档案领域善治的活动和过程。刘东斌(2019)在吸收晏秦概念的基础上,从政府行政职能转变角度,将档案治理界定为是对档案行政管理的治理,也就是档案行政管理要转变职能,跟随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走向档案治理现代化。赵航(2018)从公共治理理论角度,认为档案治理目的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1.2档案管理与档案治理区别
档案治理与档案管理在理念和行动层面存在显著区别,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总结来看,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念看,档案管理仍属于传统国家管理阶段强调政府或职能部门的主体一元性,而档案治理更加强调国家治理阶段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二是从对象看,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档案本身,管理的内容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档案治理对象不但包括了档案管理的事务性内容,还包含了对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规范等事务性以外的内容。三是从目的看,档案管理主要为保护国家各项事务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而档案治理体现了档案服务社会多方主体的目的。因此,档案管理与档案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档案治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治理视域下档案治理现代化内在要求
早在2003年,习近平在考察浙江省档案局馆时曾强调,档案工作要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这是首次提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指出:档案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然要求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档案工作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推进档案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档案事业时代变革的发展必然。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档案治理现代化发展时代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档案治理要以“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为根本
要充分发挥现代档案治理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善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档案治理方式,提高档案治理效率,以实现公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2档案治理服务更加注重不同利益主体诉求
国家治理时代,主张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现代档案治理同样涉及档案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多因素。这就要求,在完善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涉及档案治理的机制、制度等设计,应兼顾不同利益主体诉求,保障各方档案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主动服务好大局。
2.3档案治理现代化要以法治化为前提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档案治理现代化同样需要以法治作为保障。现代档案治理体系必须充分注重在健全档案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内运行,强调应用法治化思维依法开展档案治理活动,包括档案治理立法、行政执法和依法监督等各方面。国家治理视域下,档案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档案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转型,全面提升档案治理的水平,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档案工作运行新秩序。
3.档案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和策略建议
面对新时代国家治理新需求、新形势,档案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内容和工具,实现档案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档案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础领域,根据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实现治理的现代化”的精神要求,本文在“四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治理内涵和时代要求,将档案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总结为“五个转变”,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3.1转变档案工作理念,树立“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治理思想
要切实实现档案治理现代化转变,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理解“治理”理念,树立和强化“治理”意识。即国家治理视域下,推动“档案管理”向“档案治理”理念转变是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国家治理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工作要从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大局出发,主动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与主张。因此,在日常档案工作中,要逐步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重收集、轻服务的思想,主动树立档案服务全局意识,即首先要解决好档案治理思想的现代化问题,为实现档案治理现代化奠定正确的思想指导。
3.2转变档案参与机制,完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档案治理主体结构
不同于传统国家管理时代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此阶段管理是一种相对简单、单向的管理系统,缺乏管理主体与客体间的沟通协同。国家治理时代,在构筑服务型社会理念指导下,国家治理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更加强调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性。反映在档案治理领域,档案治理也应改变传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一主体的旧模式,应积极创造有利机制,将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其他社会主体也纳入到档案治理体系中来,逐步构建全员参与的社会化档案治理体系,充分发各方在档案治理中的作用。如在档案服务供给模式上,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扩大服务供给;档案管理主体上,支持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事务。
3.3转变档案管理部门职能,加强档案法治建设和强化档案依法行政监督执法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在内的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由此引申到档案工作领域,档案治理体系背景下,鼓励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档案事务管理,但必须以遵守档案治理规范为前提,因此,推动档案治理现代化,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和法治为根本保障,坚持档案治理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如通过立法,明确和保障社会主体在档案治理中的法定地位,严格档案行政执法,保障社会公众的各项档案权利。
3.4转变档案资源存储模式,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和治理信息化、智慧化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务日趋专业化、精细化,档案来源主体日趋多元化,档案资料信息规模极大化,对传统档案管理构成很大挑战。此外,随着社会公众专业化意识的提升,档案利用频率日益频繁,由此对应的档案服务工作量剧增。在此背景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服务需求,提供更加精细化、便捷化的档案服务,全面提升档案治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必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档案治理信息化、智慧化进程。如加快档案资料存储数字化进程,推进档案治理手段和服务的智慧化,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机密管理的前提下,有序开放电脑、手机等终端档案查询、提取功能,同时积极探索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集成城建、企业、科研等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档案信息,提升档案利用效率,实现档案治理智慧化、智能化。
3.5转变档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符合现代治理需求的专业人才力量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治理的人力主体,是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推动者,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是落实档案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人才引进方面,建立健全档案专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既懂业务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人才,特别是加快引进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云存储等先进技术的档案人才。在人才培育方面,积极加强档案治理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檔案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保障档案治理工作依法开展。在人才发展机制方面,优化档案人才干部激励和晋升机制,鼓励档案工作人员主动学习档案治理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工作热情,为实现档案治理专业化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档案是党和国家各项事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档案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以主动服务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理念为指导,鼓励多方主体协同参与,以完善法治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专业人才为保障”的现代档案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晏秦.论档案治理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档案管理,2017(04):4-7
[2] 刘东斌.档案治理概念辨析[J]. 档案管理,2019(01):47-49
[3] 赵航. 论内涵、特征和功能在档案治理[J].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18, 8(31):1
[4] 管先海,李兴利.谈谈“档案治理”[J].档案管理,2017(04):69-70
[5] 陈忠海,宋晶晶. 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J].档案管理,2017(06): 21-24
[6]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国家档案局,2016-04-07
[7] 王浦劬.论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理论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1-39
[8] 金波, 晏秦. 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01):46-55
作者简历:闵宪法(1973.6--),本科,中共党员,档案系列副高职称 ,副研究馆员,枣庄市最美档案人,目前从事集团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