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失调与对策
——以海南省为例

2020-07-10滕谦谦沈振国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院校结构

滕谦谦,刘 磊,沈振国

(1.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2.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 200031)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1]。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供给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为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当前高职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能否满足新要求,是否存在结构性问题,如何有效优化其专业能力结构,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1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丰富,涉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布局结构规划、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众多宏大的主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作为空间定位既需要与自身传统功能相结合,又需要面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挑战。

1)肩负产业人才培养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双重使命。

传统上认为高职院校的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以海南省为例,“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打造100 个特色产业小镇,完成1 000 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2]。特色产业小镇重点发展旅游、热带高效农业、高新技术、低碳制造、健康养生、民俗文化、休闲体育、互联网、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3]。美丽乡村重点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乡村特色民宿业。对接“百镇千村”中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其发展培养能满足需要的人才,而提供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为空间。

2)迎接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新挑战。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直接涉及高职院校的内容:一是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 年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超过95%。农民工技能提升项目见表1[1],海南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是到2020 年达到47%,这需要完成由农村升学学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等组成的80 万左右人口的市民化转变。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实现,本质是对劳动力市场存量置换为优质人力资源[4],这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需求与新挑战。

表1 农民工技能提升项目

职业院校面对以上新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专业能力能否满足新要求就显得尤为关键。

2 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及技术需求同高职院校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多方面构成的,既包括宏观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定位,也包括中微观层面的实践与实施等。从教师专业能力视角分析,主要是基于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核心战略资源,其专业能力的特征直接决定高职院校能够培养什么人与提供怎样的技术服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参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与广度。

2.1 结构失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表现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无论是百万扩招还是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培训等产生系统的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实然现状是结构失调。

1)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单一。随着“互联网+”“旅游+”“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的兴起,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突显,产生了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对海南省“百镇千村”建设中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显示不仅仅是农业、旅游、互联网等对应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具备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与管理等综合能力。以电子商务为例,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学生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相比,“百镇千村”对电商人才的能力需求更加复合化,面向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开发能力相对于平台操作技能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朝向更加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彻底打破学科思维,突破简单对标传统工业化分工的逻辑,在跨领域协同中实现知识与技能创新。但由于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单一,专业整合的辐度、深度和进度受到限制,专业集群的建设停留在了拼凑、组合阶段而没有实现内部的融合。

2)教师信息化能力弱化。高职院校一直是吸纳农村户籍生源的主力之一,是提升人口城镇化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窗口。2019 年作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百万扩招计划的第一年,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与类型骤增,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全日制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扩大到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多种类型。生源类型的多样,代表了学力的差异、需求的差异,导致培养模式的多样。基于“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等原则,高职院校形成了以在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为主的应对模式。但这对教师远程与线上教学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参与扩招生培养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六成以上教师表示面对扩招生源教学吃力且效果不佳,亟需对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提升能力。

3)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社会服务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功能。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政策研究能力,项目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等能力是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专业团队中参与过社会服务项目的教师比例为30%左右,而这与团队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基本吻合,这表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比例因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等受到限制。同时在社会服务中由于教师需要从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角色向项目工作中的协同角色的转变,因此协商与沟通能力需求得到强化。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能力等[5]。而且教师对它们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课堂之内、校园以里。社会服务能力并未成为教师传统理解中的专业能力结构要素,教师整体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范围受限。

2.2 原因分析:教师主观认识和发展意愿的双重不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组织层面高职功能定位转向不及时不彻底以及运行管理模式滞后等客观原因,也有教师个体层面主观认识和发展意愿不足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的影响更为关键。

1)教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功能认知偏差。与传统高职院校以通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理念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需要高职院校保持更为开放与灵活的办学方式,从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向中心城市与新型城镇、农村并举并重。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改变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传统认识。

2)教师自身对完善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意愿不足。高职院校以教学工作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方法,导致教师主要精力投入基础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社会服务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教师能力提出比较高要求,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回报水平并不高,并且未能在教师工作绩效中体现。两者叠加共同弱化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并完善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完善

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完善,需要从高职院校办学功能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切入,同时专业能力结构的完善应当遵循教师个体与团队的能力发展规律与两者的平衡。

3.1 专业能力结构完善的理论依据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一定功能总是通过一定结构来执行。任何社会系统要生存下去,必须满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先决条件,即AGIL 模式。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高职院校,其紧密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办学功能定位,决定了自身为了与外部变化的产业系统保持适应,需要不断整合内部结构,如师资、实训条件、组织管理等,以保障新功能的实现,达到与其他系统的再平衡。通过价值定位-功能需求-结构重塑传导链条,高职院校不断实现着AGIL 模式,获得发展的新空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资源,其能力结构的建构一方面需要顺应AGIL 模式需求,另一方面也决定了AGIL 模式精度。

3.2 专业能力结构完善的背景和推动力

随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变。1)教育对象更加多元。高职教育不仅需要服务于技能学历的追求者,更需服务技能的匮乏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职业发展的一技之长[6]。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要提供系统性的学历教育内容,还要提供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的技术技能培训内容,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发展的应用技术研发内容,以及面向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3)教育场域更加开放。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策略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开放办学,深入城镇化建设第一现场。这是高职院校深度融入城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转型发展重要现实背景与推动力。

3.3 专业能力结构完善的要素和维度

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重的办学定位要求,需要教师结合传统能力结构,加强和融入以下能力要素和能力维度。1)在线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围绕专业技能教育,开发出多元化课程的能力,并辅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力人员的技能发展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对提升“人的城镇化”质量的关键。2)跨领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辐射范围。3)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教师走出学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以市场化意识,主动寻求多样化实践空间,是实现高职办学功能拓展的关键。4)资源整合能力。开展专业之间、院校之间、以及校政企之间的合作,以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复杂问题能力,决定了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宽度与深度。

4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优化对策

4.1 政府层面

政府层面重点发挥资源整合作用,解决高职院校信息缺乏、教师项目开发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为其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创设平台。1)完善规划。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规划。加大对特色产业小镇、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力度,配套健全人才需求规划,有序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整合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2)结对发展。推动县域、园区与高职院校结对发展。将高职院校作为特色产业小镇、园区建设的重要人力与技术支撑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3)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以项目扶持的方式支持教师参与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与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园区企业的人员共聘、共培、共用机制。4)加强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积极引导。完善高职院校办学评价体系中社会服务能力的相关内容。

4.2 高职院校层面

院校层面重点深化开放与多元办学理念,以标准引领,强化绩效激励,分层分类提升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完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打造能力结构完整的教师团队[7]。1)强化青年教师对高职院校多元化办学的认识。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重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对新教师入职教育、青年教师的培育上,加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理念教育,为其专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认知基础。2)完善高职院校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标准。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社会服务作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提高激励范围与幅度,引导教师参与高职多功能办学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将参与校企合作、服务社会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作为骨干教师的评价指标。3)对专业带头人或专业群带头人考核权重向专业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效果倾斜。重点加大对专业带头人或专业群带头人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与考核。增强专业群带头人工作统筹作用的发挥。4)健全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跨专业统筹组织。打破单一专业、个别老师的“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加强专业之间合作,既满足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发展需要,也要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以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复杂性问题。

4.3 教师个体层面

教师个体层面重点形成持久的动力系统,提升对专业能力发展的认识与意愿。1)有效对标对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失调的实然表现,以及能力结构完善的要素和维度,职业院校教师应主动对标对表,强化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决定群体能力的意识,树立主动求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的价值观念。2)注重规划引领,制定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发展规划。以职业院校诊断和改进工作为契机,特别是对教师层面的诊断和改进要求,根据区域和职业院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短板和弱项,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个体专业能力提升。3)强化反思,在实践中检验能力。能力结构属于形而上学、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提升只有付诸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校企合作项目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实践中唯有不断加强反思,教师专业能力高度和宽度才能得到更好地延展,进而更好地完善和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猜你喜欢

城镇化院校结构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论结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家乡的城镇化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