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7-10韩明月梁慧敏张福莲王春梅

天津护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条目问卷血糖

韩明月 梁慧敏 张福莲 王春梅

(1.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天津 300070;2.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我国成年DM 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人数急剧增加[2],在我国,T2DM 的患病人数占糖尿病人群总数的90.0%以上[3]。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预防T2DM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有广泛可选择的DM 医学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许多患者仍未达到血糖控制标准,缺乏对DM 的全面认识,自我管理效果不佳,治疗率、管理率、达标率较低[4,5]。 疾病感知(Illness Perception,IP)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该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 年代Leventhal 提出的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是一种隐形的、 常识性的信念。 当疾病或症状存在时,患者的身心应对反应被唤醒,根据其教育、既往经历等形成特定的认知, 对于帮助患者应对其病症非常重要[6]。 因此,本研究调查了T2DM 患者IP 现状,并对IP 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

①数据源。在计算机系统的实际运行中,抓包程序就是网络系统当中的数据源,经过对主机、互联网系统间数据包的拦截(数据源中包含数据库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等,以及互联网系统的数据结构),在数据源当中抓包的程序中手机数据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 月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T2DM 患者为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3],经临床医生诊断为T2DM;②年龄18~80 周岁;③精神正常,思维清晰,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完成问卷; ④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 ①伴有DM 急性并发症(DM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DM 乳酸酸中毒、低血糖)且病情不稳定;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恶性肿瘤终末期;④其他疾病或原因引起病情不稳定。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件号为DXBYYhMEC2019-9。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2 中文版简易疾病感知问卷 简易疾病感知问卷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BIPQ)由Broadbent 等[7]编制,用来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共9 个条目,其中5 个条目用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感知,即生活影响(BIPQ-1)、持续时间(BIPQ-2)、个人控制(BIPQ-3)、治疗控制(BIPQ-4)、症状程度(BIPQ-5);2 个条目用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情绪感知, 即关心程度 (BIPQ-6) 和情绪影响(BIPQ-8);1 个条目用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感知(BIPQ-7)。条目9 为开放性问题,要求受访者填写3 个造成其T2DM 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强制性的。 其余8 个条目采用0~10 分Likert 11 点计分法,计算总分时条目3、4、7 反向计分,总分为0~80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所感知的疾病威胁越多。 本研究利用条目1~8 对患者进行调查并以其总分来反映患者的IP情况。Nie R 等[8]利用BIPQ 对我国T2DM 患者的调查显示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1。

1.2.1.1 一般情况 调查表由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文化程度、职业状态、月经济收入、医疗保险;临床资料,如病程、治疗方式、近1 年DM 急性并发症发生情况、DM 慢性并发症情况、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2 患者的疾病感知情况 患者BIPQ 得分10~70分,平均为(42.59±9.98)分,各条目得分情况见表1。

2.3 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态、月经济收入、DM 慢性并发症患者BIPQ 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IPQ 得分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8)、与FBG 呈负相关(P=0.042),见表3。 以BIPQ 总分为因变量,按照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α=0.10, 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自变量纳入到多元回归分析。 各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职业状态、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合并慢性并发症情况4 个变量进入方程,共可解释BIPQ 总变异的17.9%(R2=0.194, 校正R2=0.179,F=12.907,P<0.01)。 见表5。

1.1 乡镇文化人才总量、特别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正高职称人才几乎没有,副高职称技术人才也是凤毛麟角。中高级人才多为文化艺术、文博,并多数集中在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工团、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而真正在乡镇文化站的人才比较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釆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 (±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 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进行分析。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或Spearman 检验进行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0 份,回收问卷219 份,有效问卷219 份,有效率99.55%。219例患者中, 男130 例 (59.4%), 年龄<60 岁151 例(68.9%),在婚197 例(90.0%),独居19 例(8.7%),初中及以下学历79 例(36.1%),在职91 例(41.6%),月收 入<3000 元79 例 (36.1%), 有 医 保207 例(94.5%)。 治疗方式:口服药50 例(22.8%)、胰岛素49 例(22.4%)、口服药+胰岛素120 例(54.8%)。 近1年发生DM 急性并发症94 例(42.9%),有DM 慢性并发症149 例(68.0%),有家族史142 例(64.8%)。病程[7 (2, 13)] 年,FBG[8.4 (6.9, 10.2)]mmol/L,BMI(26.76±3.90)kg/m2,2hBG(12.50±3.84)mmol/L,HbA1c(9.37±2.06)%。

1.2.2 调查方法 调查由同一名研究者进行, 调查前评估患者病情及病室环境, 在其病情稳定且不影响治疗或休息的情况下进行。 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解释研究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说明填写的注意事项。 患者若在阅读或书写上有困难, 由研究者根据问卷条目向患者提问并在其做出选择后代其填写答案,当场核查问卷,若有遗漏项立即请其补充填写, 问卷回收后查阅其病历及护理评估单,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表1 患者疾病感知各条目得分情况(n=219)

孔老一走了一段,觉得落了点什么,又回转身去,重重地给弟兄们跪下,大声说:底柱兄弟,五连的兄弟们,我带不了你们回家,我带不了你们哇……

3 讨论

3.1T2DM 患者的疾病感知现况 本研究患者的BIPQ 总分为(42.59±9.98)分,与王婧等[9]研究类似,均反映出患者对疾病的感知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生活影响方面, 患者认为T2DM 对其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原因可能是T2DM 患者95%的管理由自己实施[10],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遵嘱用药等日常行为来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 在此过程中患者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同时频繁地血糖监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经济负担。 疾病持续时间方面,本研究与Nie R 等[8]研究均发现患者在T2DM 持续时间问题上的得分最高, 说明患者已经了解到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疾病控制方面,患者肯定药物对疾病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这与Ashur ST 等[11]研究类似,但是,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控制感高于个人控制感, 反映出目前多数患者认为通过自我管理控制疾病的效果不如治疗控制的效果,相比于自我管理,更多的患者倾向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控制。 症状程度方面,本研究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由轻至重差异较大, 与邱良枝等[12]研究类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病程长短不一有关,部分患者病程短或为新诊断T2DM,尚未出现相关的慢性并发症, 从而未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关心程度和认识理解方面,患者对疾病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较高, 对于T2DM 诊疗等方面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非常关心,但对其认识尚浅, 缺少或没有途径获取专业的DM 知识可能是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患者的DM 教育应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此外,Stuckey 等[13]研究发现DM 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与之类似,本研究发现T2DM 对患者的情绪有一定影响, 可能与部分患者病程长及长期慢性并发症的相继出现有关。 同时,不良的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就是接着说,学会完善;继续做,而不是重头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这就省去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漫长探索和艰辛尝试,可以直接翻山越岭,早日登顶。

表2 不同特征患者疾病感知得分比较(n=219)

注:a 为Spearman 检验;b 为Pearson 检验

表4 自变量的赋值情况

表5 患者疾病感知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2 影响T2DM 患者疾病感知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在职、文化程度低、月经济收入低、伴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所感知的疾病威胁越为严重。Abubakari AR 等[14]研究显示,与失业/退休人员相比,在职者对DM 抱有更多的威胁性观点, 伴有神经病变患者对DM 的看法也更具威胁性。 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在职者感知的疾病威胁低于已离职或退休者,可能是由于在职者工作生活紧迫,面临更多的职场竞争压力,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往往忽视了自我保健以及对疾病症状的感受。 与Abubakari AR 等[14]研究类似的是,本研究发现合并慢性并发症者对DM 感知的威胁更多, 这可能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相继出现,使患者病情加重,而神经病变是患者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的同时,增加其对疾病的无助感,从而感知到更多的疾病威胁。 文化程度方面,本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对DM 感知的威胁越少。 分析原因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对其疾病有更强的个人控制力, 更相信他们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其疾病[1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高收入者来说,低收入者感知的疾病威胁更多。 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是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也占据了医疗支出的较大比重。 王俊等[16]对我国DM 医疗费用研究的系统评价也显示,我国DM人群直接医疗总费用在(850~1000)亿元。 所以相对高收入者来说,DM 可能会花去低收入者大部分积蓄,给其造成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易给其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 这可能是造成经济条件较差患者的BIPQ得分更高的原因。 Wisting L 等[17]研究显示DM 患者对疾病感知的威胁越多,其HbA1c 水平越低。与之不同, 本研究并未发现两者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发现BIPQ 得分越高的T2DM 患者,FBG 水平越低。 这可能是因为BIPQ 得分高的患者能更多地感受到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 因而采取了严格的血糖控制以试图减轻当前不适。 然而,HbA1c 作为评价DM 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指标, 反映的是患者在过去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良好稳定的血糖水平可以减少患者对DM 的负性看法, 同时患者对DM 积极的看法也会促使患者采取积极的行为以控制血糖, 二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这提示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良好控制即刻血糖的同时,重视长期血糖水平的控制。 虽然本研究尚未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今后可扩大样本量,开展纵向研究,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中介因素。

4 小结

综上所述, 本研究发现T2DM 患者对糖尿病的感知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学历、不在职、低收入、 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感知的疾病威胁越为严重。 大多数患者已经知晓糖尿病会伴其一生并需要终生服药, 但对自己在自我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而这些不适及消极感知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最终加重病情。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 对患者当前的疾病感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但疾病感知是一个可改变的因素, 今后可在T2DM 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关注其疾病感知,并针对患者的疾病感知开展纵向干预,以了解疾病感知改变对其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为今后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条目问卷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问卷网
猪的血糖与健康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