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
2020-07-09郭涛
郭涛
摘要:体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极具校园特色的运动文化,而且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更像是在完成任务,漠视对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参与激情不高。培养学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其终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培养 体育锻炼 思想观念 运动习惯 策略研究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就和种花木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个性不同、特点各异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对此,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从体育课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习惯,积极落实体育素质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体育文化,在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利用有效教学措施使学生懂得团结友爱、诚信待人以及勇于表现自己等良好品行,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质及行为习惯。
一、积极转变学生固有观念
体育教学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应该将其视为文化课的附庸,而应该正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体育课的健康开展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争胜信念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身体状况,又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成长习惯,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出榜样,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要设法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最终形成自发体育锻炼的意识。
例如,在进行篮球技巧方面的教学时,应加强校园的宣传力度,促使学生自觉地行动起来。在校园的围墙上增加篮球方面的宣传漫画,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具有篮球韵味的壁画。学校设立篮球文化周,组织大家参与宣传,每个班设计与篮球相关的板報,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篮球文化,并对板报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篮球文化的创建上。另外,将喜欢篮球的学生组织起来,创建篮球协会,让他们利用网站、视频等形式宣传篮球文化。也可以组织学校的校园广播站对国际上的篮球比赛进行校园直播,鼓励学生观看,让其在观看中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和激情。让学生对篮球的认知达到质的改变。促使校园篮球文化积极有效地传播发展,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也只有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使校园篮球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
通过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懂得:锻炼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学习知识。在宣传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页等渠道向学生传输体育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
目前学校体育课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的体育知识、技巧、技能来了解、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对于学生的锻炼态度、习惯、甚至兴趣都采取漠视态度,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能以饱满的热情享受体育课堂的乐趣,感受到的只是教师单一的理论概念,渐渐地只能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教学上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例如,以教学羽毛球学习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完全没有接触过羽毛球且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为a层;接触过羽毛球运动又具备一定羽毛球基础的学生为b层;会打羽毛球且具备一定羽毛球技能的学生为c层。根据层次不同分好类别后,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然后,教师在不同层次里选出1~2名小组长后,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体育活动。如针对a层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羽毛球运动的熟悉以及基础的发球和打球姿势、扣球等的练习;针对b层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抗练习,让学生在对抗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在运动中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羽毛球运动的魅力;而针对c层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羽毛球小组赛,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对战技巧并锻炼扣球能力。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做出针对性的示范。
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快速促进各个层次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能让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状态进行体育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根据体育教学的标准,“校园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运动习惯和兴趣的养成对其自主学习的终身坚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兴趣为前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这样对习惯的养成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对教学方式的更新,充分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体育运动,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效果保证。
例如,现在学生都比较喜欢简单的舞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先给学生教授一些舞蹈,如“海草舞、小鸡哔哔”等极具冲击性的舞蹈,将学生简单地分成两个小组,面对面学习舞蹈,这样的形式可以极大地勾起学生的争先欲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生一下子被该种形式的活动吸引,玩得不亦乐乎。经过几分钟的热身舞蹈,学生在进行接下来的正式内容学习时,可以快速进入情境,较好地实现热身运动的效果。
体育课前开展相关的热身活动,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促进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运动参与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有效锻炼身体素养、形成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所有男生随机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比赛前声明赢得比赛的小组可以提前休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本就处在爱玩、爱闹的年纪,对这种集体活动非常喜爱,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然后将剩余的女生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进行踢毽子比赛,采取和拔河同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对于体育运动的传统看法。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五、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大量研究显示,学生不爱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基本都属于娇生惯养,平时就不爱运动、怕苦怕累、缺乏毅力、没有自信心等。另外,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去参与运动,形成了坐着多于站着,躺着多于走着的坏习惯,所以根据以上问题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喜欢上运动,主动参与运动,最终使其拥有坚韧的意志。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长跑训练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先让学生进行接力跑,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四组里面耗時最长的一组多跑一圈,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四组里面耗时最少的一组下节课可以少跑一圈,通过相应的激励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友好的良性竞争,并且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总之,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不同运动层次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背景,使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养成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不惧怕运动,喜欢上运动。
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单单依靠校园内部的学习是不能实现的。教师还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竞赛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例如,多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体育竞赛,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参与度,鼓励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博大精深,在不断的挑战中完成自我的蜕变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如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过程中,与真正的球员进行对战,让学生感受自己与职业球员的差距,激发学生的争胜信念。赛后组织学生与职业球员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球员们所具备的素养,在交流中获得球员们的鼓励,为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搭建厚实的基础。教师对比赛中学生的不足进行记录,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达到激励学生积极运动的习惯养成。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方式来满足学生活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另外也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运动天赋,使其在比赛中不断强健自己的体魄。课外活动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对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七、结语
总之,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其中扮演一个良师益友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体育锻炼的乐趣,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使其在参与中认识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发楼.初中体育教学中养成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3):73.
[2]刘静宜.长春市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陈明海.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中学时代,2013(14):201-202.
[4]陶志军.浅析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102.
[5]佚名.让“健康习惯”大于“体育教育”——从健康习惯谈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J].田径,201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