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07-09王雪纯李峰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雪纯 李峰

[摘要]新农科建设是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水平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新人才。“新农科”建设宣言的提出对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目前江西高校存在涉农专业人才数量紧缺且离农化趋势严重,涉农专业精品课程少、设置不够合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从新农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江西高校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1

1 “新农科”提出的背景及相关概念界定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体力劳动和畜力劳动为主生产初级农产品的传统型农业阶段,二是以机械化技术生产农副产品为主的工业型农业阶段,三是以服务和信息化技术为关键因素的服务型农业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加强,我国致力于向以多元生态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新型农业阶段转型[1],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为了妥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充足的涉农专业人才储备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保障。2019年6月,为实现高等农林教育的长远发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并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安吉共识,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5]。战略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提升高等农林教育质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的农林教育进行改革,致力于形成以农林为中心的理工人文社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局面;二是主张创新农林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对接时代要求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新人才;三是构建农林教育新标准,树立高等农林教育“质量中国”的品牌形象。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四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人才先行。这一宣言提出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新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明确了我国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新农科”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新农科致力于推进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了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2-3]。也有学者指出新农科相较于传统农科而言,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大使命,主张强化创新与学科交叉,致力于培养符合未来三农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基于此,本文认为新农科是将农业学科与数理化、人文社科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致力于培养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强的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现代农业卓越领军新人才,将我国建设成高等农业教育强国。

2 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江西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增加至100所,其中设立涉农专业的高校发展到29所,所占比为29%;江西省具有博士培养资质的高校增长到9所,其中设立涉农博士点的高校有2所;具有硕士培养资质的高校增加至16所,其中设立涉农硕士点的高校有5所。据初步统计,2018年,江西省各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在校生约7 152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校生约6 309人;江西农业大学的林学、作物学、畜牧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和赣南师范大学的园艺学共5个涉农学科被评为江西省遗留学科名单,“十三五”期间获得省财政3.756亿元的资金支持[5-6]。近五年来,江西省部分高校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展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1 400余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达26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中心4个,成立了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6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探索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之路做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从2011年至今获得不同级别科技成果奖项103项,为江西省输送了近30名目前仍在位的县市区的书记县长,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高达358名。高职院校中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代表,在课程建设方面,该校省部级以上精品共享课程数量29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课程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任教师数521人,具有“双师型”资质的高达361人,占总比重的69.3%,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奠定了充分的師资基础;在教学设施方面,建立了包括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共计369个;签订了30个校企合作“订单班”,致力于走集团化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之路。

尽管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省份而言,江西高等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科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2.1 涉农专业人才紧缺,离农化趋势严重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江西省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数为74.21万,其中工程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7.9万和12.59万,农业技术人员仅有1.6万人,占总比重的2.3%[7]。江西省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研究生毕业生总人数为9 511,其中工学和管理学分别为2 273、1 735,而农学仅有254,占比为2.67%;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126 952,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人数分别为40 559、26 197,而农学毕业生只有1 614人,占比为1.27%;专科毕业生总人数达181 531,工学和管理学大类人数分别为21 157和1 169,农林牧副渔大类毕业生数仅为2 033,占比为1.1%[8](见图1)。由此可以推断,江西涉农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数量紧缺。

高校在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知识的教授,从而忽略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培养毕业生服务乡村的择业观,未能合理引导涉农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所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更是因为缺乏职业能力加剧了其离农化趋势。据江西省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知,本硕博农学专业的毕业人数为1 868人,就业人数为1 713人,就业率达91.7%。就业去向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一是教育行业,即在中小学或者是高校任教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数为580,占比33.86%;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数为317,占比18.51%;三是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事人数为155,占比9.04%[9](见图2)。相比较而言,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返乡创业就业的人数较少。

2.2 涉农专业精品课程少,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新农科建设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林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一流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优质的实习实践基地。尽管江西有少部分高校的涉农专业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但总体而言所占比例低,没能在真正意义上打造出一批优质精品课程。第一,江西高校涉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专业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系统完整知识的掌握;第二,涉农专业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都是由任课老师线下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效结合;第三,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实践操作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中涉农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源供给不足,学生实践课程由学校任课老师设置,较少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林专业人士和相关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指导。

2.3 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轨

新农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并且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卓越农林人才,但是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现行的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主要是传统的农学、林学、动物科学以及食品科学专业,培养的涉农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和加工环节,强调学生掌握初级的农业知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二,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深入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忽略了农业是一门实践功能强大的学科,忽视了现代农业更加需要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难题的人才诉求。尽管个别高校有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但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相应的农业经验,获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

2.4 涉农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据相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为70%~80%,我国则在30%~40%范围内浮动[10],仅为发达国家效率的一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江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率在20%以下。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尽管江西省设立了农科教合作育人基地,但是高校对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并没有真正将产教融合发展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高校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依然是重视科学研究,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上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此外,校企合作培养涉农专业人才这一模式还不够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没有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同时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对此培养模式引起重视,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发挥其应有之义;相关的校企合作平台存在信息滞后且不对称、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没有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

3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3.1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涉农专业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新农科建设主张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高素质、能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江西作为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省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以“新农科”建设宣言培养“新农人才”的要求为指明灯,推进新农科建设、助力江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爱农村、爱农民、爱农业的教育,在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的职业选择相对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另外,要增强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引导学生坚持以强农兴农作为己任,鼓励涉农专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3.2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推动课堂革命

新农科建设坚持走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理工、人文社科多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江西高校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扎根江西红土地这一实际情况,以服务江西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将涉农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一系列精品一流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的形式,变更以线下课程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有机结合,鼓励跨校选课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学生课程资源共享。由于农业科学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学科,因而培养涉农专业人才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平衡好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引进“双师型”教师或者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在基层实践活动中锤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为其应对日后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积累经验。

3.3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协同育人

新农科建设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新农业新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队伍。现阶段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高校这一主体,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印证了一切。因此,高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农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发挥企业在校企协同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邀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经营主体对涉农专业人才进行行业知识的培训,结合行业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关技能的锻炼和培训,让学生深入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实践,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复合型卓越人才,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3.4 推进产学研用,建设高效沟通合作平台

提高江西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需要高校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先导,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源,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中心的科研机构、农业部、林业部、科技部以及相关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对接的有效平台,构建集学习、实践、科学研究、实战演练为一体的涉农专业实践实习基地,促进教育、人才、研究、产业四大模塊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循环的人才培养链条,使高校、学生、企业与政府各个利益主体实现各自的利益,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助力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王彩虹,方平.供给侧改革中农业多功能性、农业4.0与生态农业发展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92-9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4]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5]韩天琪.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中国科学报,2019-08-13(005).

[6]梁广东.新常态视域下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服务农村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0):37-39.

[7]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8]戴庆敏,吕耀平,徐传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及实践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2):89-92.

[9]重庆市重庆市农委专题调研课题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研究[J].南方农业,2014,8(32):21-23.

[10]邓灶福,楚琼湘,陈洁.湖南高校涉农专业定位与建设的建议[J].农业教育研究,2014(1):2-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