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级常规培养的有效策略

2020-07-09杨燕媚江丽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幼儿策略

杨燕媚 江丽红

【摘要】幼儿园班级良好常规的建立既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保障,直接关系到幼儿一日活动的质量。因此,幼儿常规培养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在常规培养中关注榜样示范、环境渗透、人文关爱、故事引导、共建规则、材料投放等方法方式的运用,有效促进幼儿自我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班级常规。

【关键词】幼儿   常规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23-02

幼儿时期是秩序形成和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常规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稳定、愉悦的情绪,利于幼儿园班级管理,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发挥正面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模仿学习

良好的榜样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有效途径,能提高幼儿自我管理,从而建立良好班级常规。一方面,教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以身作则。例如,希望幼儿养成日常生活中轻声说话的习惯,自己首先杜绝大喊大叫;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自己做到专注倾听;教育幼儿按类收拾玩具,养成自我整理的习惯,教师自己坚持用完物品即时放回原位等。教师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言行,为幼儿建立表率。另一方面,发挥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教师日常注意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激励幼儿辨别良好行为并模仿学习。例如,教师通过表扬,“瞧,明明想加入小伙伴的游戏时友好而有礼”;“看,彤彤把玩具收拾得很整齐”;“第一组小朋友排队下楼整齐有序”等,这种方式比起命令式的要求更能鼓励幼儿效仿和学习。

二、重视环境的隐性教育,引领幼儿良好行为

幼儿年龄尚幼,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教师把幼儿应遵守的日常规则融入故事、创编儿歌、拍摄成照、绘制成画或用其创设环境等形式,使抽象的规则转化成直观的图文音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例如,在收纳柜和玩具分别贴上对应的标志图片。教师以儿歌——“收玩具,看标志,按着标志送回去,一份一份摆整齐。”引导幼儿玩具按类收拾。再如,幼儿园的洗手池墙面贴有“六步洗手法”的卡通图片,提醒幼儿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班级设置安全角粘贴安全游戏的图文规则和图片,幼儿可以日常活动中观看,巩固游戏的安全规则。

三、通过情感故事,帮助幼儿建立安全规则

运用情感故事引导法,将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行为以情景故事呈现,通过听故事、表演故事帮助幼儿认识安全隐患,建立安全意识,并进行情感迁移,感受他人的心情,帮助形成良好常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难以理解成人对幼儿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的担心。例如,班级中出现个别安全意识薄弱的幼儿,喜欢在活动时独自离开活动区域。幼儿离开教师视线范围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可能打乱教育活动。教师创编故事《鸭妈妈真焦急》,讲述小鸭在妈妈不注意时跑出去游玩,让幼儿体会鸭妈妈四处寻找小鸭的着急心情并组织幼儿情景表演,进行情感迁移,让幼儿明白游戏活动时擅自离开教师会着急,有需要离开要及时告知教师。

四、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创设温馨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关爱与尊重,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教师应经常温和、亲切对待幼儿,经常蹲下来与幼儿交流,深入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性格特点,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个别化引导。例如,班级往往会有个别幼儿喜欢推人、拉人或做一些危险动作吸引别人关注等。这类幼儿大多缺乏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巧,不适宜强硬的批评教育,更多需要教师在接受、理解和尊重孩子先天气质特点的基础上,给予耐心引导,一是让幼儿感受来自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二是正面引导幼儿正确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比如,小班幼儿打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是一家人,应友好相处、相亲相爱。”又如:中班幼儿在游戏时推人,看到同伴哭还不屑一顾。教师安慰好哭泣的幼儿后,私下与其聊天,了解推人缘由,通过并排而坐、牵手、拥抱等表示对幼儿的信任和关爱,并以温和的语气告知幼儿正确的相处行为,最后以“我们一起加油好吗?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之类信任话语结束谈话。平时教师坚持以相互关爱熏陶幼儿,使其积极稳定的情绪,减少不良行为。

五、师幼共同建立规则,提升幼儿自主管理能力

教师通过邀请全体幼儿参与规则的讨论、制定和执行,激发幼儿从内心积极地理解规则,愿意遵守规则。例如,班级出现吵闹、乱丢玩具、干扰他人等行为,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上不制止这些行为,反而“放任”问题的发生。教师通过拍照和录像记录下来,在区域活动小结、晨间谈话等环节中,引导幼儿共同讨论行为的适宜性,并寻求问题解决办法,制定适用的规则,全体投票表决通过。并在日常中鼓励幼儿进行相互监督,不断促进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从心底愿意遵守规则,从而提升幼儿自主管理能力。

六、巧用肢体语言,培养安静进餐的常规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一般情况下会设三餐一点,可见进餐常规培养也是一日生活管理的重点。通过师幼讨论,建立安静进餐的规则,鼓励进餐期间师幼运用肢体语言替代语言表述,营造安静进餐的氛围。例如,两食指交叉(见到做错的行为),大拇指(进餐棒),手握拳(加油),与人打招呼:摆手、点头、微笑。在操作中,配合使用轻音乐作为进餐背景音乐能促进良好進餐氛围的营造。教师应注意和幼儿明确紧急事情或温馨提示是例外,可使用语言表述。

七、合理选用音乐,有效组织生活过渡环节常规

结合生活各环节的特点及幼儿的情绪表现,选择对相应的音乐素材。在陶冶幼儿性情的同时,以明确的音乐信号提醒幼儿各环节的常规要求。例如,区域活动结束之际,教师选用欢快的手部律动方面的音乐,便于先收拾好的幼儿边听歌曲边做动作,另一教师能继续指导收拾的幼儿。再如,幼儿进餐、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选用较为安静、唯美的民乐或钢琴曲等轻音乐,通过音乐安抚幼儿情绪,营造进餐氛围或让幼儿尽快进入操作的状态。同时,教师坚持音乐播放前进行简介还能丰富幼儿关于音乐知识。

八、赋予物品生命,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行为

针对幼儿“泛灵”心理,教师在幼儿常规培养中通过赋予物品生命,激发幼儿爱护公物的行为。例如,给杯子、桌子、玩偶、木偶、卡车、皮球,甚至拼图块等配上萌萌的声音,让它们与幼儿对话。区域活动后地上仍有未收拾好的玩具。教师模拟幼儿声音以玩偶的身份说:“我是个讲卫生的好宝宝,可不愿意躺在地板上,谁能送我回家啊?”等拟人化的语句,激发幼儿共情,立即收拾玩具,逐步养成爱护物品的习惯。

九、关注活动区材料投放和使用,培养良好区域常规

区域活动中出现幼儿打打闹闹、粗暴使用材料等现象往往是幼儿对区域材料兴趣不高或不会使用区域材料而产生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关注材料投放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观察幼儿使用材料情况并及时改进。如,小班区域活动“拧瓶盖”,随着幼儿水平提高,教师在学具中增加少量海绵块、珠子等不同水平学具,满足幼儿小手肌肉“按、抠、拧、抓”操作递进的难度需求,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为幼儿操作材料提供图示、范例的操作指引。如,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示范娃娃家游戏,肢体示范配合口语讲解,表演如何抱娃娃,如何讲卫生,如何整理衣服等,再请幼儿模仿游戏进行巩固。利用直观的示范和讲解、图片指引等方式,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区域活动中正确使用材料。

幼儿常规培养是幼儿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策略实施与幼儿实践反馈的双向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坚持和有效策略提高常规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姚昕,李奕.浅论班级幼儿常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57-58.

猜你喜欢

幼儿策略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我的手机在哪?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