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学精神培养的一些看法

2020-07-09郑永胜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

摘 要:科学精神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缺少的思想,通过对事物的求知欲,进行深度探索,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针对科学精神培养方面阐述个人的部分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述说。其一是培养科学精神从青少年阶段开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教育以及实践活动,培养其独立与创新、批判与怀疑的意识。将各类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少年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形成科学探索意识,尊重个体差异性,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性的教育发展。其二,培养全民的科学精神,使全民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群众,应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有助于其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面对今后的生活。

关键词:科学精神培养;独立创新;实践活动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自我批判精神。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科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单个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民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2061计划”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就将“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不仰仗权威”作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科学世界观的构成要素;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明确将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列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教育超越公式与符号,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因此,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一样,是构成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当前科学教育最缺少,而又是人们最需要的素养。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从何着手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首先,从青少年抓起,从教育入手

从小学到大学,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天、地、生、数、理、化”等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从属于智育,并被分解为互不相干的各科教学。每一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具体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乃至应考的不相干的各科教学。却没有一门课程告诉学生“科学究竟是什么?”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陌生。长期忽视科学教育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认识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孩子们从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1]。

科学精神追求独立与创新、批判与怀疑,实质上是追求个体自身个性的张扬与自我实现,然而,当今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将升学作为惟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使得学生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减少了学生接触科普知识的机会,而科普教育又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的途径。

要加强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作相应的变革,使教育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素质教育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就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同时,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以往的读书人注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忽视科学的实验。中国科学教育中这种忽视实验的传统,是导致科学精神未能在最基层的群众中树立、科学精神得不到弘扬的主要原因。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是在科学实践中培养的,离开了实践和实验,科学就成了无根之树。同样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离开了科学实践,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如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等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培养的。在课堂上可以讲"失败"的含义,但是,没有在科学实践中遇到失败的人,是不可能养成不怕失敗的精神的。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现代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落实于科学探究的活动里。科学探究本身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即科学精神。可以这样说,前者是科学探究的“形”,而后者则是科学探究的“神”,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但从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由于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下了操作性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广大教师觉得有一定的规范性,有章可循,比较容易操作和实施,重视程度比较高;相比之下,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既没有硬性规定,也不容易操作,不同程度地受到轻视和忽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某些科学探究已演变成了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走入了形式化的误区,使科学教育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变成了重视关于方法的知识的传授。科学知识是科学的躯体、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行为,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的灵魂。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还要领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可是精神这种无形的东西,书本无法生动地加以呈现,它需要浓厚精神氛围的浸染。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又只能落实于科学探究的活动里[2]。

二、其次,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国民的科学素养偏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科普的宣传力度。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多开办一些有关科普方面的栏目和节目,使国民了解科技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科技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对于广大的农村,可以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科学精神得到弘扬[3]。

参考文献

[1]罗颖.思政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聚焦科学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10):71-73.

[2]蔡春燕,刘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科学精神[J].教育科学论坛,2019(28):65-66.

[3]李兆云.着眼科学精神培养的劣构问题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4):24-25.

作者简介:

郑永胜,1973年8月,男,湖南汨罗人,硕士,工程师、政工师,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语文味研究
试析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