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0-07-09李海勇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李海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广义上讲,它还包括继承者对其的发展。历史地看,在当今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出发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不断巩固其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一、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

1、我们仍生活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

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面对的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类社会,资产阶级在短短二三百年的时间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对这个以资本运行为逻辑的贪婪社会,马克思曾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他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形态“商品”入手,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并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地看,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正是对以大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却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远未达到“现代社会”的标准,因此,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使之生根发芽的社会历史条件。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逐渐加剧,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二七大罢工”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下,作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正迎合了当时中国无产阶级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的批判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但同样也给资产阶级敲响了丧钟,他们开始从马克思的批判中寻找救世之道,并不时地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缓和矛盾,避免危机的出现,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从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到70年代的“滞涨”,再到最近的一次,2008年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尽管有持续的局部调整,但危机同样如影随形,无法摆脱。返观现实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我们远远高于马克思的那个时代,但从生产方式来看,我们却并未超越“大工业生产”本身,资本驱动下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人的物化,粗放式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劳资双方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仍旧生活在马克思所批判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马克思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拿来主义”的,而是以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历史最终证明,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都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难以完成民族独立大业。而唯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无产阶级才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并初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这一过程中,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也曾走了一些弯路,当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体制的严重束缚时,历史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仍旧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时至今日,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前进。立足当前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系统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们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思想保证。

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世界观上说,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唯一的本原。这就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包括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实际,当今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从这些“实际”出发。

1、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考察19世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共同创立用于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体系,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毕竟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土壤,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也有其不同的特殊性,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环境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具体的某一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时,必须与该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在历史上,通过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孕育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它的指引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功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初期都曾照搬苏联模式指导本国经济社会建设,这种“拿来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水土不服,难以指导本国的健康发展,对此,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堅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资本主义逐渐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资本打破了国界的划分,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增值,并把世界各民族都联系在一起,“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趋势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归根结底,它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已然预见到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在这个潮流之下,应兼顾历史与现实,这里有三层意思。

其一,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史,在不同民族的土壤中结出了不同的果实,经过实践的丰富,它比创立之初时更加系统也更完善了。现实的情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大家虽走了相同的路,但由于发展方式的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贯性与现实发展的不均衡性,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

其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不断向我们呈现着资本的贪婪本性,尽管它在历史上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顽疾最终将把资本推向历史的深渊。就目前的现实而言,资本主义仍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仍具有强势地位(应当看到,这种强势有其历史原因)。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要发展自身,就需要与其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但对待资本主义坚持从其历史关照现实应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其三,就中国而言,无论怎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状况都必须始终是基本依据,必须尊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不能是“无源之水”,离开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将失去活力,将会变得僵化、变成教条。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绝不是“邯郸学步”,要赋予其中国特色,理论创新,才能使其指导地位得以不断巩固。“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都注定是要走到邪路上去的。

马克思曾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用以和当时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划清界限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马克思本人尚且如此,作为后继者的我们则更应践行革命导师的理论品质,以科学的精神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里折射出两方面的含义:(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结出了新的理论果实;(二)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必须长期坚持。这两方面在中国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理论创新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并非一进入中国就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取得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新问题、新形势、新变化的出现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继续孕育新的理论果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得以不断巩固的过程,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赵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N].北京日报,2010-5-10(17).

猜你喜欢

中国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HIP –HOP AGANDA?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