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学生初中地理学习能力的策略
2020-07-09杨湘兰惠群
杨湘 兰惠群
摘 要:我国自古有“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俗语。这句话告诫人们徒弟应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真正获得相应的本领。初中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借鉴教师的方法外,更应注重提升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个人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地理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初中学生
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跟着教师走的现状,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相应的地理知识,而是记忆教师讲授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易陷入思维定式中。为此,本文以学生的视角,简要介绍学生常用的几种地理学习方法,真正为其他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借鉴。
一、自制小教具,提升地球自转意义理解力
在地球仪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本人并不能通过看出了解晨昏线以及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因而向教师请教。在教师的辅助下,本人自制地球仪,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制作地球仪。本人将篮球当做地球;用白色的布,包裹整个篮球,并在白布上画出经线和纬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将一小瓶固定到白布上,并在白布中放入适量的水。第二点,设计实验,理解知识。知识点一,对于晨昏线的解读。本人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的一侧,并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本人结合课本内容,找到了对应的晨昏线,比如,由明亮处向昏暗处转换的一条线为昏线;由昏暗处向明亮处转换的一条线为晨线。知识点二,对于地转偏向力的解读。此实验需要在一个光亮的环境中进行,并观察瓶中水的运动状况。本人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并迅速停止。结合惯性的相关知识,本人发现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偏右。通过运用自制地球仪的方式,本人更为形象地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
二、开展小实验,提升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力
在水土流失的学习过程中,本人常常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人很快忘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本人运用实验的方式,真正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而提升了地理学习的质量。
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本人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方面,准备工具。本人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工具,模拟水土流失的场景。本人将沙子当做泥土;将泡沫看成是山坡;将树枝看成是植物;将毛巾看成是树根。第二方面,设计实验。本人结合课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一一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第一项内容,水土流失与山的坡度有关。本人使一块泡沫保持水平,另一块泡沫保持倾斜,并分别在两块泡沫上放上同样数量的沙子。本人用水冲两个泡沫上的沙子,发现倾斜度高的泡沫沙子的流失量大。第二项内容,水土流失与植物的多少有关系。本人运用对比的实验,让两块泡沫保持一定的斜度,并在一块泡沫上用树枝固定毛巾;另一块不固定毛巾。与此同时,本人在两块泡沫上放同样的沙子,并运用等量的两杯水进行冲刷。本人发现固定毛巾的泡沫上存有的沙子较多。第三项内容,水土流失与降水量有关。本人将两块泡沫保持水平,并上面放上等量的沙子。本人分别用一杯水和半杯水冲洗两个泡沫。本人发现水越多,对沙子的冲刷量影响越大……。本人运用设计小实验的方式,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识,促进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巧用记忆方法,提升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比如,形成区域地形图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常常运用记忆方法,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提升初中地理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本人会运用图形的方式,记忆地理知识,从而也能获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例如,本人在此简要介绍两种地理知识的记忆方式:第一种,首字记忆法。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本人常常记忆每一地理名词的首字,并将其连成一段话。比如,在记忆亚洲和欧洲分界线这部分内容时,本人记忆如下几个字:乌乌里大黑土,即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在季风与非季风分界线这部分内容时,本人记忆如下几个字:大阴贺巴冈,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第二种,形状记忆法。比如,在记忆行政区域形状时,本人会将黑龙江看成是一个跳跃的松鼠;将河南看成是一个乌龟;将湖北和湖南的组合,看成是一个戴着帽子的警察;将西藏看成是一个大大的鞋子。以上两种记忆方法既有趣,又助于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真正促进地理记忆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又离不开学生自我的探索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发挥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合力,促进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學生应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是地理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建梅.提高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下).2017(05)
[2] 许金款.提高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力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