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镇优秀传统诗联融入语文课堂的探索
2020-07-09莫思恩
莫思恩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本镇优秀传统诗联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渗透教学,可与教材相得益彰,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本土诗词;融合
教育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关注的主要焦点,也是当前提倡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诗联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我校所处的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本地的图书馆和古建筑保留着不少本土优秀传统诗联。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能够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根据本土资源的不同特色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活动,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典延伸,巩固拓展。
学习课文古文经典单元时,教师有意识将本土诗人以该内容为题材的诗词或与文中相关知识点的诗联“挑”出来,互相比较,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巩固提高。如高教版基础模块文学拓展知识《奇妙的对联》,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我在教学中紧切“奇妙”二字,重点扣住“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结合例句,欣赏了传统对联的主要创作方式:叠字、双关、同音、回文、用典等。接着开设学生活动:我喜欢的一副本地对联,并谈谈自己看法。以下是学生回答的片断:
生1:我喜欢广东第一武状元明代龙江人朱可贞写的题紫云阁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生2:此联堪称绝对,我也推介它。上联巧妙地刻画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揭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换转,今昔对照,令人从时代的变迁中生发怀古感慨。
生3:我喜欢这幅对联与晚明三忠之人龙山人陈邦彦有关:文笔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葛(角)亮;见龙桥九墩,墩墩岷樵江忠(中)源。
生4:此联值得称道。我知道这个故事。文笔塔为龙江集北村标志性景点,建于明朝中叶。四百多年来,有关这座古塔流传有一句绝对“文笔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葛(角)亮”。私塾先生陈邦彦带领学生沿江泛舟,逆流而上一直来到见龙桥。陈邦彦站立桥上,突然来了灵感,对出了百多年来的绝对“江口桥九墩,墩墩岷樵江忠(中)源”。
一、由此及彼,求同存异
碰到题材相似、意境相通、题目相同等情况,教师就可立足课本,广泛联系,以求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1.题材相似。古往今来,山川百物、人间风情,无不在历代文人笔下重现,写作对象相同,而表达情感各异。比如同是咏桃李,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而明代龙山人薛始亨(年少时于陈邦彦门下受业。)的《悲哉行》:“蕙气散华薄,春日暖江篱。夭桃艳颜色,弱柳扬蛾眉。怀哉千万里,岁与陌尘追。睹景泪盈睫,聆音酸心脾。”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家乡的建设绵薄之力的意愿。
2.意境相通。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物,倾吐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羁旅思乡之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基本相同的感情,清代的陈恭尹(陈邦彦之子)在《厓门谒三忠祠》中也发出感叹:“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厓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3.题目相同。课本介绍的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我顺便引出了清代龙山人温汝能(著有《龙山乡志》)的《望月怀古》:“休言客久食无鱼,此去鲈肥兴有余。退学自然思补过,无求真觉羡闲居。青山月夜曾留约,流水桃花任起余。更念庭前儿解读,归来急为检藏书。”
二、名句絕唱,采英撷玉
我国诗联,代有杰作,佳句流传,不胜枚举,本镇诗联也不例外。利用课堂空余时间,有机地将本土诗联中流传较广的名句渗透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分门别类予以归纳整理,这对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大有裨益。本土诗联,除了上面介绍过的之外,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明·康麟),“药烟灯影心情减,海雨江云梦寐劳。”(清·张锦芳),“野岸无人潮欲上,碧天如水雁初飞”(清·张锦麟),“人家锦里连江水,秋色恺林隔草堂”(清·温汝适)等。
丰厚的语文学习课堂应是朴实、灵动而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教学的艺术不限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存活于我们的唇齿间,扎根在我们的心田里。把本镇的优秀传统诗联有机的融人课堂教学,就如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彩锦上斑斓的花纹,美食中调味的佐料,使整个课堂教学更为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斯燕丽.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以西施文化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04):53-54.
[2]宋光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74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