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2020-07-09苏华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生

摘 要:壮汉双语学校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日益凸显。应根据壮汉双语学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需求,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着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促成学生想学、会学和乐学,提升壮汉双语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壮汉双语学校;学生;学习适应性

为更好推广壮族标准语言文字,传承、发展、繁荣壮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自2010年始,广西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和教学改革,在把壮语当作交际语言的壮族地区中小学里,规划壮汉双语学校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建设。随着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在校学生数不断增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学习适应性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意即学习适应能力。”[1]显而易见,对困难的应对是学习适应的关键。与传统的普通中小学相比,壮汉双语学校使用壮汉两种文字教材,将壮语和汉语都作为教学用语,办学定位有其特殊性,教育教学实践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使学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学习困难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急需寻找壮汉双语环境下的学习适应性对策.

一、影响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一)培养目标

依照壮汉双语教育“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壮汉双语学校旨在培养“壮汉兼通”的双语人才。这一目标的发展路径为:首先壮族学生进行壮语文学习,掌握壮族标准语言文字;其次,在壮语言背景下,将学习壮语积累的学习经验与技能,运用于汉语文的学习中,掌握汉字普通话;再次,壮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学习能有机结合起来,彼此印证,互相促进,合理运用;最后,通晓壮汉两种语言文字,能在这两种语言情境中形成无障碍转换,促进对壮汉族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成为兼通壮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双语人才。

壮语作为壮族学生的母语,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交际语言,伴随学生社会生活和成长过程,深刻影响其知识经验、认知特点和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壮语文的学习作为先导,通过掌握壮族标准语言文字,在壮语言背景下,壮族学生形成母语学习经验与技能,进而将之运用于汉语文的学习中,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目标突出壮语教学的重要地位,体现其在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求阶段性与连续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对培养目标不甚理解,对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学生已有的壮语水平参差不齐,各地的壮语方言互有区别,对标准壮语文的学习有一定障碍,也影响到汉语文学习;三是学生受汉语主流文化的影响,难以把握壮汉两种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和内在逻辑,以壮促汉的功能不够明显;四是学生分别进行双语学习的活动相对分离,互不关联或彼此阻碍,未能很好体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对怎样做到壮汉结合、如何实现壮汉兼通无所适从等。

(二)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教育实践,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已由主要的三类模式,改革为目前的“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早期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晚期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和“高中选修壮语文模式”等。[2]虽然各种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不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处理好学生整体发展特点与个体发展差异的关系,没有满足切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需求;二是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间分配以及壮汉双语教学衔接、、结合不尽合理;三是教学方法相对简单,不够丰富生动,基本比照汉语教学的方法进行移植,照方抓药,生搬硬套,没有很好体现壮语言的学习规律及发展特点;四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存在局限,眼界不够开阔,能力和水平上稍显不足;五是条件保障不到位,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壮语教学的文化氛围不够理想等。

(三)课程体系

壮汉双语学校加入了壮语文课程,并将壮族学生的母语——壮语新增为教学用语,改变了学校原有的课程生态系统,因此引发课程结构的变化、调整和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给学生的适应性学习带来较大压力。相比汉语文课程,壮语文课程建设底子薄、基础差,虽然加强了教材的编撰工作,为开设壮语文课提供了标准壮语教学用书,但与各校的教学实际及学生学习的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反观汉语文课程,教材、教学参考用书、教辅资料和各种读物等应有尽有,课程资源充裕富足。二者反差鲜明。

由于课程内容体量的轻重不一,导致壮汉双语学校课程结构失衡,与“以壮为主”的壮语教学地位不相匹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应困扰。一方面會降低学生壮语文的学习意愿,丧失学习兴趣,使学生又回归到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学习资源相对贫乏,不能较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致使学生空有学习热情,苦无学习资源,学习积极性受挫,这种矛盾会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不适感。

二、改善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对策

改善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既要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适应壮汉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的关键;学习兴趣有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形成想学的主体意识。各壮汉双语学校应全面深入了解本校学生中,那些壮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情况,他们是否仍然坚持以壮语作为母语,以及已有的壮族语言基础。有针对性地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语言背景里发掘兴趣源,因地制宜、以生为本,分层分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和壮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增强其学习适应能力。

教师可依据培养目标,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针对壮族学生思维模式、认知特点和成长经验,按其年龄特点细化教学内容、分解学生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认知特点,并略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一个个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将能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并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壮语的兴趣,使学生怀着学习的渴望投入后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欲罢不能。

(二)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促成学生会学

《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壮语文课程应根据壮族学生身心发展和母语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壮汉双语学校应着力发展学生壮语文和实践能力,让其在壮语言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模式,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积累、体验、反思和感悟,在教师引领下逐渐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智慧,具备独自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会学。

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欲育人、先立己”,要把学生培养成“壮汉兼通”的双语人才,教师首先应“壮汉兼通”。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现身说法、率先示范,与学生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如此,更易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积极融入壮汉双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鼓励者和引领者,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发展,进而为其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乐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壮汉双语学校应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指导,为其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养成乐观开朗的学习品性,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乐学。学校应将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壮汉双语教学理论与壮汉双语语言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壮汉双语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精华,并将之合理应用到教学中。通过民族文化熏陶,提升民族语言的学习品味,注入民族情感,纯洁学术心灵,净化学术品性,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此外,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壮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性,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困扰,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与情绪调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以学为乐。

参考文献

[1]鲁逍遥.国内关于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韦兰明.关于壮汉双语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4).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S].2012.9.

作者简介:

苏华(1973-),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南宁师范大学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廣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壮汉双语学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成果(2014ZMJ033)。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小猴学生车
赶不走的学生
像什么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长城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