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
2020-07-09尹红云钟文龙
尹红云 钟文龙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6例确诊患者与32名疑似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符合COVID-19早期多发性磨玻璃病变,进展期双肺多个肺叶出现病灶,且部分实变。其中32名疑似患者的咽拭子采集结果均为阴性,占比84%。结论:在COVID-19早期,螺旋CT是一种敏感且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够对早期无症状患者进行及时隔离并治疗,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关鍵词:COVID-19,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87-02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5] 。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本文主要对本院2020年1-3月收治资料完整同时进行胸部CT检查的 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在诊断COVID-19中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20年1月23日-3月 日收治的有完整病历并转入感染隔离病房的患者6例与疑似隔离病房的患者32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2-62岁,平均42.8岁。本组患者35例有发热(37.8-40.0℃)且伴有乏力,其中头疼、咳嗽22例,胸闷、气短10例,腹泻3例。其余3例发热、乏力或咳嗽,然而CT影像显示肺部有磨玻璃影。白细胞计数降低28例(73.7%),在正常范围内10例(26.3%),伴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5例。
1.2检查设备和方法 所有患者在具备一定症状或与患病者紧密接触后1-14d内行常规CT胸部影像学检查,采用Phillip 128层螺旋CT扫描机,检查范围是去全肺螺旋扫描,螺距(pitch)1.0。个别病例根据病变范围选择不同的高分辨扫描,层厚分别设置为2、3或5mm。CT检查过程中的传染防护措施为CT机房要求相对独立和新风系统通风;患者要求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操作人员按照二级防护人员标准进行佩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N95 医用防 护口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水防渗漏隔离衣、一次性手套、长袖橡胶手套、工作鞋、一次性防水靴套、长筒胶靴。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使用一次性检查床单和足套,检查完成后及时处理和更换;每位患者做完检查后,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如有污染物或肉眼可见污渍,先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楚污渍后,再行消毒。工作结束后对机房环境和机器本身消毒,包括设备消毒,地面消毒,空气消毒。对操作人员佩戴的防护用品进行更换。在进行了疑似或确诊患者结束后,对设备、地面及空气消毒一次,并更换防护用品。
1.3 诊断标准
①流行病学资料:
(1)发病前 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两周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②症状与体征: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③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 CRP 和血沉升高,PCT 正常。严重者 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减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
标本类型: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
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2 结果
本组
2.1病变分布 首次胸部CT可见单侧单叶病变23例,单侧多叶病变10例,双肺多叶病变2例,无症状3例
2.2 病变形态
早期病变为局部斑片状亚段分布为主进展期多个累及多个肺叶,并出现部分实变重症期双肺弥漫性实变白肺
2.3 CT诊断效果
38例报告中有35例具有COVID-19影像表现,3例无明显影像。其中35例中有3例核酸检测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3例无明显影像的患者,核酸检测均为阳性。CT漏诊率为8%,检出率为92%。
3 讨论
3.1 COVID-19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
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有相对典型的发热及下呼吸道症状,和CT早期多发性磨玻璃病变和后期肺实变相对应。而X线胸片的漏诊率高,病变初期多无异常发现。
主要的影像表现在病变的密度、形态和分布等方面。
早期的主要异常表现为病变局限,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分布为主;多在胸膜下分布。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影(GGO)伴或不伴小葉间隔增厚。
进展期的主要异常表现为病变进展,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累及多个肺叶。部分病灶变密实。GGO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少数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重症期的主要异常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且实变影为主,合并GGO,多伴条索影。并具有空气支气管症。
3.2 COVID-19的影像学特点 COVID-19患者在不同发病阶段其影像学表现也不同。其特点是:①早期X线大概率漏诊,无症状患者或有轻微症状且咽拭子检测为阴性的患者,在CT检查中有肺部出现少量磨玻璃影,常出现在胸膜下,且普遍为单一病灶。②病程变化快,发展迅速,病变范围增多,在2~3d内胸部病灶可有明显变化,由单一病灶迅速扩展至双肺。部分
3.3鉴别诊断 COVID-19的诊断是流行病史、临床、核酸检验和CT影像学诊断综合判断的结果。而CT检测的局限性在于①与其它肺部感染有一定程度的重叠;②早期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肺部影像改变、③影像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世上没有任何诊断手段是完美无缺的。
3.4 COVID-19的影像学检查评价 行螺旋CT是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对于临床疑为COVID-19的患者应该首选螺旋CT检查,而不是行X线胸片检查。因为X线胸片在早期漏诊率高达90%。然而在疾病早期,螺旋CT检查仍然具有一定的限度。本组有3例CT报告未有明确影像表现。其原因可能是COVID-19早期并未入侵至肺部,而只是潜伏在身体中。为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放射科诊断医生与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COVID-19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对不能确诊和排除的病例,必须短期内复查或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且技术人员在发现有明显COVID-19影像表现时,应立即进行病人隔离,并立即通知院感科,同时进行检查设备去自身消毒。CT能充分地显示小病灶和早期病变。在COVID-19SARS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肺内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以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的变化,螺旋CT是方便、快捷反映疾病动态变化的主要检查方法。肺间质纤维化是本病的严重并发症,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肺间质纤维化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