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完善对策

2020-07-09赵海彦

乡村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

赵海彦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内在关联性的概述,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具体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2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两大战略的有机协同作用下,我国“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将最终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大会议通过对我国以往扶贫工作经验、成果的深刻总结,提出了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最关键的一年,我国要在综合部署的情况下,统筹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将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力争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项战略的相互配合与支持作用下,开创我国扶贫工作新格局。

1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將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去对待,使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关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面布局,关系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关系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依照党的十九大“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关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主要包括3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精准扶贫是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省考察时提出的,是基于以往我国大多数地区粗放式的扶贫形式而言的。其意在充分结合扶贫对象的综合生活情况及切实需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贫困户特殊的贫困情况,来进行贫困问题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此来确保扶贫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有效避免了扶贫资源的浪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精准扶贫,其对象都是农村、农村、农业,都属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重要内容,属于国家发展战略。二者均意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农民生存情况的同时,削弱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二元差异,使农民在就业、求学、文化等领域的更高层次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二者的差异在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具持久性、全面性、渐进性,而精准扶贫则更具紧迫性、局部性。我们可以将二者理解为是一种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精准扶贫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存在,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长效引领作用,我国农村的发展与兴旺需要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来实现[1]。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2.1 老病残人群救助需求较大

老病残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工作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中的人多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且身患疾病、残疾,在收入微薄的同时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支付医疗费用,而且需要长期的照料。之所以将老病残人群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这部分人群医疗消费需求较高,而农村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无论是在资金比例还是在辐射面方面都难以达到其需求;二是这部分人群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低收入、高消费的现实情况造成了其现实生活的窘迫。因此,要想确保其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不仅需要家庭、村委的力量,而且需要社会救助、福利的帮扶。

2.2 扶贫对象文化素质较低

受过去贫困地区落后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限制,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口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这就造成了其文化素质偏低,进而对其劳动技能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国家重点帮扶地区甚至存在一些人具有“坐等扶贫”的懒惰心理,将国家的帮扶作为自己“赖以生存”的源泉。还有一些扶贫对象,在国家扶贫小组的帮助下一直在自主脱贫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断尝试和努力,但苦于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导致其投资经营效果不佳,屡战屡败,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其奋发进取的信心,更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上述两种情况的存在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扶贫对象文化素质较低的社会现实,对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帮助大部分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增收,更要在修路、危房改造、园林绿化、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使农民享受到更便捷、安逸、美好的新农村生活,以此在扶贫的同时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但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同时存在区域差异化情况,这就导致基础设施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覆盖。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存在村级卫生室私人承包的现象,这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是极为不利的。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完善对策

3.1 完善老病残人口救助工作

老病残人群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同时其生存问题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完善老病残人口救助工作。一是要在遵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精细化老病残困难人口划分方式和救助形式,对存在事实贫困的老病残人口予以酌情处理,在保险费用上实施减免或者由当地政府代为缴费。二是开展健康扶贫工程,增加大病医疗保险及救助范围,使老病残的看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针对老病残人口护理需求,精细化护理标准,以全失能、半失能、全自理3个不同的标准,在乡镇审批的基础上为其发放一定金额的救助备用金[2]。

3.2 加大贫困人口教育培训力度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技,是扶贫工作人员在长期扶贫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扶贫工作者对贫困人员的帮扶只是暂时的、外在的,要想使贫困人员真正脱离贫困现状,就必须教授其一定的知识、技能,使其有决心、有信心、有志气,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来实现脱贫。为此,在乡村战略实施背景下,我们要将教育、文化作为精准扶贫的2个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讲,一是积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风中融入当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为农民的文娱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文明理念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渐摒弃存在于农村中的传统陋习。二是开展教育引导,组织扶贫思政教育人员及先进扶贫个体到贫困村中进行专题演讲,以此来促进懒散人员思想觉悟水平的提升,使其在鲜明脱贫榜样的影响下树立起奋发图强的脱贫决心。三是加大农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投入,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硬件条件。积极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使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对贫困家庭的儿童要采取减免学杂费的办法,确保其教育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3]。四是以精准扶贫总体规划要求为指导,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定期指派高校教师、学生到贫困地区开设科技培训班,对当地农民进行网络技能、农技知识、母婴护理等方面的培育工作,为贫困人口未来的就业、发展铺路。

3.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实现精准化扶贫的必备条件,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各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交通、通信、用电、饮水等问题。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危路改造工程、互联网宽带升级改造工程,使制约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瓶颈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是完善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村中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图书室、文娱室,并在充分采纳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民实际需求为其采购必要的图书种类、乐器、服装等,为农村多彩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4]。三是注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垃圾处理、旱厕改造、废水处理工作实施力度,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环境,从而在逐步地精准扶贫过程中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小佳.以精准扶贫为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智库时代,2019(51):16-17.

[2]郑金辉,刘程军,王睿.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基于農村金融与民间投资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51-53.

[3]李康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亳州市利辛县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19(28):98-99.

[4]梁铭豪.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128-129.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