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深度新闻的采编探索

2020-07-09赵黎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纸媒

赵黎

摘    要:在2000年到2010年深度报道部门在山东各类生活类媒体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深度报道部门的兴起回应了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公众不但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要知道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影响。因为牵扯千万的考试和家长,教育的深度报道是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将教育新闻做出深度,是传统媒体保持权威,获得关注度的法宝。

关键词:深度报道;教育行业;专家型记者;纸媒

一、媒体环境变化因素影响采编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更新速度在微信、微博这类新型工具的广泛使用下大大缩短,比传统媒体的即时新闻滚动播出更胜出一筹。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发展,让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对每一条新闻的专注度不够,注意时间缩短。为了争取用户,许多新媒体甚至会在超过千字的新闻前做特别提醒,注明阅读全文所耗时间,或者干脆把大多数新闻都做成三百字的简短报道,配以吸引人眼球的图片。相应的,传统媒体也在尽量迎合受众越来越不耐烦的阅读习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刚教授指出,新闻传播进入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扫描式阅读时代。这种阅读方式有着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如果关键词不清晰或者不合口味,就很难留住读者的视线。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数量以惊人速度猛涨的背景下,采写稿件人手不足,又要保持刷屏效果,做“新闻搬运工”就成了必然。而传统媒体因为受版面和播出时段等容载量限制,深度报道空间被压缩,简短消息更容易跻身亮相。这些客观条件都令深度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少。

主观上,媒体忙于日常性报道,缺少对教育工作的深层次思考。在新媒体,从事同一行业报道的记者轮岗位变换比传统媒体更快,很难培养出行业专家。同时,教育行业的报道比较敏感,每个政策的出台都会牵扯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考虑到影响面大,希望和教育部门保持良好关系等问题,多数记者不愿意触及敏感话题。

二、承担媒体责任深挖新闻内涵

1.媒體需要着力培养专家型记者。

因为学生的学制、教育的规律、公众接受心理等因素,教育新闻不同于一般社会新闻,具有延续性。很长时间以来,教育届就有招生政策“三年早知道”的惯例,也就是说招生新政发布之后,一般并不立即施行在当下的应届毕业生身上,要给学生和学校一个教学缓冲期,调整教学步骤,逐渐适应新的考试办法,也给家长一个心理缓冲期,逐渐弄清期中的细则,了解报考录取规则。并且教育政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前因后果联系,这就要求教育行业记者必须深谙政策来龙去脉,至少要在岗位上熟悉三年左右。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教育记者是更换最不频繁的岗位,相对与要保持激情,保持新闻敏感的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教育记者对行业的熟悉程度显得更为重要。

除了时间因素,新闻机构还需要为记者深入教育一线,见证甚至参与教育过程创造机会。这种机会包括政策、活动,也包括媒体的衍生组织——校园学生记者站。2019年,青岛市新闻机构就和教育局携手,为了方便挖掘美丽校园新闻,媒体和学校双选,教育记者到学校办公,听课、参与社团活动,采写稿件。3个月驻站办公的经历也为记者理清深度报道思路和积累素材做了铺垫。媒体的校园记者站设置,在组织上为记者参与学校生活,和学生、家长增加沟通机会提供了条件。

2.记者需加强自身功力,做行业专家。

要成为行业专家,记者需要善于思考,保持洞察力和敏锐的新闻视角。要有顺畅的渠道和学生、家长交流,也要有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高层朋友圈”。站在高层设计的角度了解政策的初衷,用全局视野评判新闻的价值,才能在常规报道中挖掘深度新闻。《青岛晚报》就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专家型记者,比如姜宝虎凭借多年在教育行业的深耕细作,曾写出《高考之痛系列报道:高考市区为何吃了败仗》系列,于2004年7月26日-9月23日陆续见报,当年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一时间,青岛市区的高中学校和区市学校的对比,从管理模式到育人模式,从素质教育到应试教育,成为热议话题,文章推动了青岛的教育改革,甚至撼动了已有的教育格局,文章也获得2004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能写出系列的深度文章,是因为姜宝虎深入采访了青岛各所高中学校,为一次采访驱车五六小时到郊区市是常事。他还持续参加教育行业专业会议,掌握一手分析数据,了解外地教育现实,并和行业里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所有的积累让他在取材、立意上能够有广阔视野。

3.借助专家库能量,让作品经得起推敲。

记者的专业是新闻采编,即便和教育行业做了深入接触,也要借助教育专家的专业力量。建立媒体的教育专家库可以弥补记者在解读政策、宏观分析上的不足,专家们常年的行业内了解到的信息也可以给记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在《青岛晚报》教育周刊就有这么一支专家队伍,《父母学堂》版面是编辑部和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专家库,包括心理专家、高校教育专业教授等,《作文课》版面是各所优质学校的一线语文老师,另外有一支集合了老师、家长学校校长、师范学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家的专家队伍为所有教育报道提供及时的资讯顾问服务。

4.利用新媒体工具采集样本,夯实深度报道事实基础。

深度报道要有大量扎实的前期采访,要用数据构建可信度。新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让这些工作更快捷更有针对性。比如在采写课后托管问题的稿件时,《青岛晚报》就利用青岛晚报小记者团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调查问卷,上千名小记者参与调研,问卷在区分学段、区域之后,做出了精准的分析,方便记者进一步把握稿件的主题,取样的广泛性也让稿件事实依据充分,获得读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贝.新媒体环境下纸媒高考新闻策划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9,11(17):48-49.

[2]张建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从传统媒体视角解析当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J].传播力研究,2019,3(02):223.

[3]罗苑晴.微信新闻类公众平台下的受众阅读新闻新特点[J].视听,2015(1):102-103.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纸媒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
论当今网络对纸媒的影响
《南方周末》新闻选题策划特色研究
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媒体营销新形式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