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海战
2020-07-09
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飞速发展造船业和海军力量的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政府由于长期闭关锁国,造船技术停滞不前,早已不复往日辉煌,在19 世纪中期更是全面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清政府如梦初醒,开始尝试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建造新型军舰,建设近代海军。一番尝试后,清政府取得了多少成效?本期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闽江主要流经福建,最终汇入东海,下游马尾区一段江面宽阔,水位较高,且四面环山,是一个天然良港。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造船厂——福州船政局,成立了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福建水师。作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州船政局专攻舰船和水师装备的修建,建成的舰船很多都被纳入了福建水师,福建水师因此成为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舰队。
作为福建的重要屏障,马尾港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1884年,法国舰队在海军中将孤拔的率领下,堂而皇之地驶向了马尾港。如此侵犯中国海权的行为无疑是对清政府的威胁和挑衅,中法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当时中西方造船水平的直接碰撞,也是对清朝舰船与水师建设成果的一次重大考验。
然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却对开战充满了畏惧,甚至命令驻守马尾港的福建水师不要主动攻击,一定要等敌船开火后才能还击,如果有人违抗命令,即使取胜了也要被处斩。于是,在福建水师的眼皮底下,法国人的军舰畅通无阻地开进了马尾港,主场作战的优势就这样被清政府拱手让出。
福建海疆大臣兼船政大臣张佩纶
1884年8月23日,担任闽浙总督的何璟在书房里一边踱步,一边叹气。刚刚送来的一纸战书中,法国人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福建水师舰船在当天下午全部撤出马尾港,否则就要开战。眼下时间紧迫,敌军近在咫尺,形势十万火急。无奈之下,福建海疆大臣兼船政大臣张佩纶派出一名精通法语的官员,乘坐小艇前往法军阵营谈判,希望可以延迟开战,没想到却弄巧成拙:法军将前来谈判的小艇误认为是鱼雷艇,当即下令开火,福建水师措手不及,只好仓皇应战,马尾海战正式打响。
当时的法军舰队拥有8艘军舰、2艘鱼雷艇,这些全都是铁甲战舰,排水量共计约15000吨,舰队共装备有77门后膛重炮,官兵人数约1 800 人,主力装甲舰是“凯旋”号巡洋舰。反观福建水师,虽然有11艘军舰,却都是木质船,装备的火炮也大多是旧式前膛炮,无论在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方面还是在官兵人数和素质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法军。可以说从一开始,福建水师在软、硬条件上就已经处在下风了。
法軍主帅孤拔下令发动攻击后,停泊在岸边的福建水师军舰还没来得及起锚,就直接暴露在敌方的火炮之下,几艘军舰不幸中弹。其中,“扬武”舰是福建水师的旗舰,它于1872年正式下水,是中国第一艘自制的近代巡洋舰,船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从英国进口的蒸汽机,但船体仍然是木质的。在法军大炮的猛轰下,木质舰船显然难以招架,“扬武”舰遭受重创,船舱进水,船身歪斜。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舰
真枪实弹的战争场面震惊了久居高位、习惯了纸上谈兵的清朝官员们。张佩纶被吓得当场晕厥,醒来后就在随从的协助下迅速逃离,“扬武”舰管带张成也在负伤后仓皇撤退了,福建水师顿时群龙无首。然而,各舰船的基层官兵们面对强大的对手,竟爆发出了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全力抗击敌军——“扬武”舰在身负重创、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仍然发射尾炮准确击中了法军旗舰“富尔达”号,击毙船上敌军数人。但“扬武”舰不幸被法军鱼雷击中,最终还是沉没了。“福星”舰在舰身受损的情况下,面对敌军三舰的围攻,发动全部火力,以视死如归的姿态直冲法军旗舰,却被击中弹药舱而爆炸沉没,全船官兵英勇殉国。而后,“建胜”舰、“福胜”舰也不幸“阵亡”,福建水师剩余舰船接连被炮火击毁……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扬武”舰模型
法国舰队配置的重炮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质船壳,而福建水师的旧式前膛炮却难以对法军的铁甲舰构成威胁。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就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马尾港内的11艘舰船,9艘被击沉,2艘受重创后被迫自沉,阵亡官兵将近800人。
描绘“扬武”舰被击中场面的油画
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马尾海战的失败给中国近代海军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福建水师从此一蹶不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无情地揭露了残酷的现实:在欧洲造船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中国与西方列强在造船水平与海军实力上的差距仍然很大。不过,战争的失利也进一步唤醒了清政府发展造船业、重视海防、精炼海军的意识。马尾一役之后,以英、法等国为首的欧洲列强继续引领先进的造船技术,海军装备逐渐朝着“大炮巨舰”的方向发展;清政府则一边专攻国内军舰的建造,一边从国外购买更先进的舰船,努力跟上世界船舶发展的脚步,而这对于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和近代海军的建设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