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图画“猜读”故事

2020-07-09李萍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形声字自然段大象

李萍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文并茂的课文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期待。因此,“借助图画猜读”是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统编一年级教材中编排了《小蜗牛》《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三篇连环画课文,目的就在于让學生借助图画来认字、朗读,读懂故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咕咚》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分四个部分,并配有四幅插图。四幅图分别对应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文章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鼓励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阅读,并逐步过渡到自主独立阅读。它能巩固学生借助图画猜字、认字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课文的第2~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复述故事。

一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认字读文的方法,对于这类故事性强的课文充满兴趣。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在猜一猜中认字、想象,读懂故事,训练朗读,培养童话思维。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插图、形声字构字特点或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通过比较,呈现字理,指导书写“家、象”2个字。

2.重点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连环画课文的特点,读懂故事,并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提取信息,明白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温故知新

1.课前游戏。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会说话。老师说,你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看谁模仿得最像。

小溪流说话(哗哗) 小雨点说话(沙沙)

小鸽子说话(咕咕) 小鸭子说话(嘎嘎)

小花猫说话(喵喵) 小青蛙说话(呱呱)

2.认识象声词。刚刚说的这些词都是表示声音的,而且大部分是“口字旁”。我们把这样的词叫作象声词。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复习一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儿歌,让学生模仿大自然中的事物说话,既重温了象声词,发现其造字规律,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接入题,猜读生字

1.板书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咕咚)

2.猜读课题。谁来读?你怎么猜出这两个生字的?根据这两个字的偏旁,你猜一猜它们可能是什么意思。

3.验证猜测。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一幅插图(如右图)。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1)图文结合。看看图,再读读句子,你知道什么是“咕咚”了吗?原来“咕咚”就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难怪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2)认识生字。熟:采用比较法,辨析“熟”与“热”;掉: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加停顿线,抓住“高高的、咕咚”等词,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4.总结方法。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猜一猜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认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让学生猜测“咕咚”的读音和意思,并通过观察第一幅插图,读第1自然段,验证自己的猜测,再总结形声字的认字方法,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三、借助插图,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导语:这一声“咕咚”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赶紧打开课本去读一读吧!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看图猜读或者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2)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用横线画出来。

2.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词:吓、拦、逃命、领着、小鹿、大象、野牛。

(2)认读生字。指名小老师带读、齐读,重点强调“命、领”。

(3)多元识字。指名说如何记住这些字词。

借助形声字的特点猜读,如“吓、拦”。

出示第二幅插图(如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出示“小鹿、大象、野牛、领着、逃命”等词,图文结合,认识、读好词语。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只给部分汉字注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识字,渗透看图猜字、借助形声字特点认字、联系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3.整体感知。

(1)梳理角色。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按顺序板贴: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

(2)了解故事。导语:这是一篇连环画课文,七个自然段配了四幅图画。下面的四句话可以和课文中的哪一幅图“牵手”呢?我们用线来连一连。(图文不对应呈现)

(3)简述故事。根据插图和句子,按照顺序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四幅插图,对应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此环节在梳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后,出示插图及相关句子,让学生在图文对应中理清课文脉络。这样图文并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

四、妙用插图,品读感悟

1.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播放《咕咚来了》动画片段引入情境:听到这“咕咚”一声巨响,兔子心里会怎么想?

(2)学习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①学生交流。指名读,说说兔子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②看图理解。看看插图,想想什么叫“拔腿就跑”。指名演演这个动作。

③入境朗读。学生扮演兔子,读好句子。

引读:“兔子,兔子,你为什么要拔腿就跑呀?”指导读出害怕、慌张的心情。

(3)教师小结。第2自然段先讲听到“咕咚”声,兔子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童话故事的教学注重故事情境的营造。本环节通过播放《咕咚来了》微视频,营造紧张神秘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兔子听到“咕咚”声后的害怕心理,在表演中理解“拔腿就跑”,进而读好第2自然段。)

2.看图學习第3~4自然段。

(1)看图说话。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见了兔子的话是怎么做的?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说说大伙儿的表现。

(2)合作练读。出示第3~4自然段:自己选择一句,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出害怕、慌张的心情。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读得不够好,请你帮帮他。得到别人的帮助记得说谢谢哦!

(3)入境朗读。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随机点评。如,“小猴子呀小猴子,你为什么跑那么快呀?”“小狐狸,你平时最聪明啦,今天怎么这么害怕?”“小山羊,你为什么跟着大家跑呀?”“小鹿妹妹你在怕什么呢?”

(4)师生合作。配上音乐,合作朗读第2~4自然段,教师读旁白,学生读小动物的话。

(5)比较句子。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先写小动物们怎么做的,再写它们是怎么说的。而且你发现了吗?它们说的话——(越来越可怕,越来越吓人)

(6)想象说话。大象看到大伙儿都跑起来了,它是怎么做的?它又会怎么喊呢?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第二幅插图和句子: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他一边(  )一边(  ):“                   !”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童话故事,其中第2~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动物“怎么做,怎么说”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是典型的反复结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比较句子中发现构段特点,再进行语言迁移,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其他动物会怎么做、怎么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3.课中律动。出示课中操儿歌:那么多动物都跟着兔子跑了起来,老师还根据课文情景,编了一首儿歌,大家起立来读一读。

木瓜树上高高挂,“咕咚”掉下吓一跳。兔子听了拔腿跑,猴子后面跟着叫。“咕咚”一声真可怕,大家听了快快跑。吓坏狐狸和山羊,还有小鹿和大象。

4.设疑存课。是呀,越来越多的动物跟着兔子跑,还边喊边跑。像这样的场面,我们就叫——热闹。眼看森林里变得闹哄哄、乱糟糟的,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持续学习的时间较短。在课中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可以很好地缓解学习疲劳。此处的课中操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不仅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也是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比较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出示“家”和“象”,引导学生读字,比较异同。

2.呈现字理。出示“家”的古体字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提醒学生“家”字的“豕”部起笔在横中线上方,接着写撇与竖弯钩,然后写左边两撇。三个撇的书写要紧凑,一撇比一撇长,且方向相同、间隔均匀。“象”中的一撇要穿过“口”字。

4.学生书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学生写好后交流反馈,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设计意图:运用“图文比照”的方法教学“家”和“象”字。这两个字的字形相近。为此,教师通过呈现字理,帮助学生了解造字规律,明白字义,区分与识记这两个形近字。教师示范和强调三个撇的写法,让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314500)

猜你喜欢

形声字自然段大象
形声字太调皮
秋天
画说汉字——摆(bai)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美丽的秋天
大象
我们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