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7-09王兴慧白映星
王兴慧 白映星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美学价值与人文精神于一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6
在现阶段教育背景下,想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都对古诗词不太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年代过于久远,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无联系;二是古诗词中含有很多文言词汇与历史典故,学生阅读理解有障碍,即使对照课本注释也不能完全理解,有一定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古诗词在文化传承及文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其在遣词造句和构思行文上的美感,从思想上提高对古诗词的认知度,进而读懂古诗词,并渐渐地爱上古诗词。
一、現行教育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现状
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多、课业负担较重,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以提高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诗歌尤其是古诗词也就离学生越来越远。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率。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课业负担相对繁重的高中学生与古诗词渐行渐远
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点比较简单,只要背诵识记重点即可,成绩提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学生觉得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太明显,所以在语文上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古诗词则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学生仅靠识记背诵,没有深入思考与广泛拓展,即使把课内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也还是不会赏析课外诗词,甚至连诗词内容都不明所以,如入云雾。在高考题型中,古诗词鉴赏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只着眼于成绩提升,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往往停留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升,且会使其对中华古诗词产生错误的认识与了解[1]。事实上,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其独有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具有吸引学生的无穷魅力,而高中学生也应是古诗词储备较为丰富的群体。
(二)呆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习兴趣
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在课堂中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既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也没有进行文化层面的拓展延伸。课堂上,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课后又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研究拓展,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感觉语文知识零散琐碎,语文课堂单调无聊,渐渐地对古诗词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不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教学就会出现非常严峻的问题[2]。在走访听课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常采用逐句翻译讲解的模式,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感悟,重识记轻品味,将优美的古诗词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古诗词学习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自然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教育思想下,以一张考卷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科素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学生的诵读能力、个性化的解读能力、在古诗词方面的丰厚积淀和对诗词创作的热爱,不是一两道考题所能衡量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渗透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再次,创新作业评价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一种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科学合理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学习需求与不竭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进入诗境。
1.挖掘诗词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篇目,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相关的轶闻典故及创作背景,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导他们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旷古的才情,领悟古诗词所独有的魅力,进而让学生自主地走进古诗词,感受其中散发的传统文化的馨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短歌行》时,可先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然后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对曹操的品性和经历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对曹操其人其事其志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穿插一些经典的影视片断及不同史书中对曹操的讲述补充介绍,从而使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立体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了对人物的了解兴趣,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探究这首诗的浓厚兴趣。
2.创设相应情境,体验诗词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以从诗中所描绘的人物、景象入手,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诗词所描摹的画面之中,感悟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揣摩其用词之精妙,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其内容、情感及表达技巧。例如,在教学《望岳》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泰山,然后让亲自去过的学生描述自己对泰山的印象,这样,没去过的学生也会对泰山有一定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再用视频或图片展示泰山的雄浑壮阔,加深学生的印象,之后让学生朗诵品味,把握情感理解内蕴。
(二)渗透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益
古诗词在语言与结构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语言具有暗示性与含蓄性。关于暗示性,著名学者林庚在课文《说“木叶”》一文中进行了精到的分析;而含蓄性则体现为典故的化用及曲笔手法的使用。同时语言也具有跳跃性,语言的高度凝练,使其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具有较大跨度的跳跃。另外,古诗词尤其格律诗在行文思路上讲究起承转合,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在声律上讲究押韵與平仄,具有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与节奏感;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如重章叠句、卒章显志、虚实结合、对面落笔等。
教学中应渗透以上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认知,并自觉去积累某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轶闻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以及常用的表达技巧等,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课外诗词大意,更好地去品读古典诗词的韵味。正确理解诗意是鉴赏诗词的语言特点、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重要前提。而对于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深化认知、感受魅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创新作业形式,丰富评价方式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3]实际教学中为了应试需要,教师往往只抓读写,忽视听说训练,这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教师应创新作业评价的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其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养能够充分展现出来。
如组织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发展和提升诵读能力;鼓励有文化积淀有才学的学生积极创作诗词,举行原创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创作中亲身感知诗词的魅力,体会创作诗词的过程。开展课前五分钟“好诗推荐”的演讲活动,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词,为班级营造一种浓厚的诗词学习氛围等。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内作业形式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语文素养,找到语文学习的自信。
三、结语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积极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将诗词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建一种系统的古诗词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创新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适时地开展与古诗词有关的各类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获得成功且有趣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一系列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带领学生在古诗词的天地中感悟绚丽多彩的人生,领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化育下,成长为内心充盈精神丰沛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蒋友晨.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种课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J].文教资料,2019(18):46.
[2]郭绪英.浅谈视障高中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有效教学——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62.
[3]文瑞学.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规划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2(17).
作者简介:王兴慧(1981.10—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白映星(1981.7—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3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