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析
2020-07-09王飞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新和创造的潜能往往是在排疑解难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教师要通过课堂氛围、教学方式、课堂模式等方面的转变,合理引导学生,使其敢提问、会提问,真正增强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20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场景:在完成了一个单元知识点的总体学习之后,教师经常会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对于教师的这一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会适时地齐声回应:“没问题!”而教师在听到这个回答时,会不由自主地微笑一下,表示满意,然后结束知识点的学习,进入练习部分或者是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如果教师仔细观察学生或者是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和测试就能够发现,对于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
大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在备课的过程中,习惯于按照课时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所以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基本上都对这节课要讲完的知识点有所估计。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自主地将知识点的讲解量、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作为首要目标,导致教师对课堂上很多素质培养、思维养成等细节有所忽略,学生的提问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部分。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管理班级的威信以及保障课堂纪律,营造出了过于紧张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自然也就只能假装掌握了全部知识。长此以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越发明显,既不敢问,也不会问。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掌握提问的方法技巧,養成提问的习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数学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要养成数学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而养成数学思维的前提是要求学生要以质疑的心态去面对知识,要敢于提出问题,也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些问题来引导自己学习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重点培养。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和背诵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费力,而且教师为了提高自己讲解的威信,会下意识地抑制学生的提问。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就是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想法,并且合理引导学生对存疑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体会到教师平等尊重的态度,才能减少对教师的畏惧感,减少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进而对问题展开大胆的想象和推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知识的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的环节,用击鼓传花、知识接龙等小游戏来完成旧知识点的回顾。这样不仅让小学生的注意力能被迅速吸引到数学课堂上,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紧张感和畏惧感,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数学课堂。除此之外,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欢快的语言,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教师提问时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时,教师要端正心态,接受学生不懂、存在疑问的现状,同时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建立提问题的勇气和信心。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解答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潜意识习惯。教师只有营造出这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并且习惯于提问,才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创造情境,让学生掌握提问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在实现这一前提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在面对相同的知识点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也就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些问题对于形成知识点的逻辑体系有所帮助,但是有些问题存在着偏离主题或者钻牛角尖的情况,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围绕知识点的核心和关键节点来进行提问,提高问题的价值。
创设情境是小学阶段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生活情境或者是个人喜好与教学中知识点的结合,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的核心。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偏好以及生活基本状况的了解,将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关键知识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以此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关于知识点的总体认知和提问思路,加快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速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讲“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节的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回家的情境,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回到家里时,从进门到回到自己的房间的这个过程,能够发现多少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品。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些物品在颜色、形状等方面各自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存在重复的情况吗?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的相同和不同各自是什么?在这一情景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寻找家中出现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带领学生回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性质与特点后,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围绕其相同与不同性质这一核心来提出问题。在学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将其与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建立联系,进而带领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种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能够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让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串联的体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提问这个阶段,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像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那样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该借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的这个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真正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逐渐习惯于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形成提问—解决—掌握知识的条件反射,而这才是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真正表现。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有意識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进入新的教学单元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自主学习,列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并且通过与旧知识点的联接对新知识进行浅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在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之下探究对各自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对于小组成员各自提出的问题,可以由组长带头进行归类,将重复或者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解答,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寻求答案,比较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放在一起寻求教师的帮助。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辨别问题的价值,学会在提问的时候直至核心。而那些意义不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纠正。同时面对学生以小组方式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用列提纲、联系旧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逐渐形成敢于质疑,学会质疑的优良品质。同时,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思维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受益。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科学探究品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以逐步让学生具备数学研究所需的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令其具备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状况,通过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小兰.巧问引思由思见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对策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14(25).
[2]林清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3).
[3]李洪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
作者简介:王飞(1983.5— ),男,汉族,甘肃静宁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