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永久改变的小趋势
2020-07-09刘松
刘松
疫情之后,以餐饮业为代表的整个服务业将面临重塑,数字化成为必答题。图/ 中新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会是怎样的心情?它会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还是会被选择性遗忘?我们是记得那些疫情中的生活细节,还是那些永久性改变我们的小趋势?
生态命题:我们如何对待地球?
疫情使得泰國的生态得以恢复,5月份,泰国南部斯米兰群岛惊现100多头宽吻海豚在海面上跳跃嬉戏,多伦多市区内难得见到了狐狸,面对人类扩张的第一次暂停,地球生态数十年来第一次意外得到喘息机会,这大概是全球生物获得感最强的几个月。
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好地相处?这是疫情带给人类最重要的一个思考,但答案仍是未知。泰国的大象依然焦急地等待全球游客,福岛的核废水还在讨论是否排入大海,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只是暂时得到了喘息,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依然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数字科技的力量是否有助于帮助人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这是个涉及每个人行为方式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憧憬一下。
“真相时刻”:我们如何对待时间?
大多时候,真相是被动展示的。疫情给很多职业人提供了一个“真相时刻”。人们突然发现,大多数时候确实不用两地跋涉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开几个小时的会议,大部分会议都可用视频解决, PPT都不用超过6页;或许,借助类似盒马鲜生这种配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厨师;或许,我们都不需要搞那么多星级酒店的峰会,云上的论坛一样可以很精彩;或许,我们不需要穿西服挤地铁,一个李子柒的短视频超过一个专业的销售公司。
疫情让我们对时间价值更加敏感。线上直播哪怕一个无聊套话都会让听众马上关闭屏幕,线上的峰会和传统峰会的区别,不是简单把线下内容搞成直播,观众对于言之有物和言之有趣的要求从没有这么强烈,这凸显了数字空间的用户一个突出的强迫症:“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一秒也不行”。
我们应该如何开会?
我的一位同事想到可能未来两年都不能出境旅游有些郁闷,于是买了一个很大的地球仪,聊以自慰。其实,她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选择,数字博物馆让我们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游览卢浮宫和布达拉宫;数字融合的空间,在疫情中给了我们一个替代选项。云课堂、云会议、云办公,已经成为必要选择,很多人发现,疫情前的六成会议或许都不需要出差去开,屏幕会议的效率有时比会议室的会议效率更高;最近,我所在的公司很多团队开始尝试高效的开会方式,大家提前准备好议题材料,开会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全视频的方式省去了物理的移动,也减少了碳排放。这个机制可以推而广之。当然我们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会议,有一些深入的讨论还需要物理的会议室,但仅限于极其必要的场合。我们会更加看重会议的效率,我的一个同事建议,开会前每人喝三瓶水,以第一个必须上厕所的时间点作为会议结束的标志。
我们应该如何吃饭?
有那么一段时间,盒马小哥成为最可爱的人,在一些地方,盒马在疫情高峰期成为很多家庭的“物资供给站”,在此之前,盒马在武汉的几十家店,成为保证医护人员餐食的必要保证。
盒马在湖北采购的10亿小龙虾几乎瞬间通过全国消费者的指尖被卖光。再通过高效物流,出现在餐桌上。指尖和舌尖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
餐饮业在遭遇致命打击之后,很多企业启动了外送模式。做不了一顿好饭,也可以吃一顿好饭。餐饮业是数字化潜力最大的一个行业。传统的聚餐和在家做饭,被餐饮的“数字化供应链”改变,疫情之下,做一顿好饭成为朋友圈的“核心竞争力”。受短视频启发而想到,从手机上找到、看到,再到送到,指尖和舌尖的距离,全部因数字化而得到。
面向本地生活的数字平台,连谷歌都希望介入。疫情之后,以餐饮业为代表的整个服务业将面临重塑,数字化成为必答题。
我们应该如何消费?
网红薇娅卖的大兴西瓜很甜,直播带货达到新高度。直播成为面对面的最短距离,短视频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新的网络语言首先是“彼此看见”,打开短视频能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与打开浏览器别无二致。
短视频在疫情期间暴增,并快速让直播电商成为规模经济,这一切都来得的如此之快。视觉化成为新的流量语言,后浪的方式,成为主流方式。
后浪的崛起不是一天两天,但疫情把所有的前浪中浪都和后浪拉平,老阿姨们广场舞还跳着,也都学会了刷抖音叫外卖;老师们一夜之间学会了直播,学会了截屏,学会了在屏幕另一端叫醒正在打瞌睡的学生。
从无感于数字化,到数字化原生,有时就是一夜之间的事。疫情成为最佳数字化传教士,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数字化的价值。
最重要的变化是,它提升了全世界的数字化意识。疫情期间,无线路由器厂商的需求暴增几十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销量大增,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都逆势增长,智慧家电的春天呼之欲来。
越是年轻人,越是习惯数字化,越是习惯数字化,越适应疫情中的数字化生存。宅经济的主流人群,并没有感觉到疫情带来多大影响。这些习惯的背后,我们意识到今天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多么强大?2003年的SARS催生了淘宝网代表的电子商务,但也只是“网上购物”。2003年到2020年,中国的互联网迭代了两次,中国的数字经济从萌芽期走向成熟期,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宅青年疫情生活无差别的技术基础。两次疫情的数字化体验,天壤之别。
数字化转型:从一把手工程,到人人工程
企业家是整个疫情期间最焦虑的一个群体,从业务停摆,到复产复工,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前所未有。也让无数企业家意识到一个事实,中国的企业家和主流消费者,差了20岁。在疫情下被迫做出改变的企业家,却在疫情之间完成了数字化蜕变,比如说在疫情隔离的时期通过钉钉完成了组织升级,通过数字营销拉回了销量,众多大叔CEO们自己成为主播,开启了企业在线时刻。疫情期间,超过千万企业通过钉钉完成了数亿人的组织在线,通过“云钉一体”的方式,数字化成为“人人工程”,也让“人人受惠”。
在曾经的IT时代,大型IT项目是中大型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它不是顺势奔腾的大河,而是横亘前路的大山。而在今天,企业需要每一个员工都给客户个性化价值的时刻,智能手机成为生产工具,也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农具。
这是两个时代最大的差异:今天,企业的效率取决于每一个员工被知识赋能的程度,而数字化不再需要翻山越岭。
一场全球疫情等于一场战争,面对疫情的重大冲击,多国政府、企业的领袖们关注点正在不断变化,疫情给我上了一堂“人类文明课”,疫情很可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一次分水岭,既不是简单回到过去,也不是简单把疫情期间的非常规行动常态化,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创新角度,无论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我们都有条件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方面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数字融合的世界”。数亿人的上班上学,数亿人的健康码,背后都是云计算、在线协同软件、数字生活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坚实存在,它可以让每一个人成为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数字化的主流力量是年轻人,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将助推未来经济复苏,因为他们具备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更加适应于数字化的社会和生产;中国的数字经济经验在亚洲有巨大的复制价值,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经济重启,面临一次借助数字化的“创造性的复兴”机遇,这个机遇,不仅可以惠及“触手(机)可及”每一人,还可以挽救动物园里面的动物,修复臭氧层,让数字化的力量帮到山村里的孩子,也能帮到海中的鱼群。
(编辑:谢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