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人格”的培养策略
2020-07-09陈晓慧
陈晓慧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十分重要。“创新人格”是进行创造与思维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进行高效化数学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品质。文章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责任感和进取心”;引导学生求异,培养“坚忍意志”;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反思意识”;开展互评互学,培养“交流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人格;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是其面向未来社会最为关键的教学任务之一。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人格不仅包含认知、情感,还包括意志、行为等诸多层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就是在扩大知识面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结构,同时基于以下层面分别进行塑造:其一强化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其二增强情感教育,保障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其三加强意志教育,塑造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其四强调自我教育,保障自我调控及自我实现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责任感和进取心”
在创新人格中,责任感和进取心是最关键的首要特征,是否具备这一特征,意味着学生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对家庭、集体的责任感以及进取心也会对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形成积极且深远的影响,还会影响其是否能够建立科学正确的三观。因此针对这一人格的培养,必须落实到每一个数学教学环节中。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例题:小明和朋友们在踢足球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两块玻璃,其中一块是新玻璃,一块是旧玻璃,分别价值10元和6元。邻居向小明索赔,请问小明究竟应不应该赔?如果赔,需要赔付多少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需要赔偿,而且有的学生还报出了答案。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追问:那么这些钱应该从哪得到呢?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热议。有的说可以节省零花钱,有的说每天少喝一杯牛奶,也有的说向父母借,还有学生提出要帮叔叔阿姨卖报纸,这样就能够用挣到的钱赔玻璃……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了肯定和赞扬:大家的想法很好,只要能够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利用自己的努力弥补过失,每一个同学都值得表扬。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学生所习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也感受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会对创新人格的培养产生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学生求异,培养“坚忍意志”
是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往往会与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且密切的关联,只有那些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勇攀高峰,才能结出创新硕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意志品格的重要性,也要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升,才能培养坚韧不拔的行为品格,提升抗挫能力。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的大胆想象,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具有包容之心,最好能够做到因势利导,促进思维的发散。
例如,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图中有一些兔子,如果将这些兔子平均分成3组,每组3只。将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这些兔子,每只小兔能够得到几根?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以下解题思路:先计算小兔总数,然后求平均每只小兔得到多少根。于是我提问:是否还存在其他不同的解法?开始学生们非常诧异,纷纷进入深度思考,很快就有学生主动回答:我的算式是18÷3÷3=2(根),先将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都得到6根,再将这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每只小兔。此时,学生在其他同学的赞美声中自豪地坐下,很显然这是一道两步计算题,可能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想出这种解法,确实不易。如果教师满足于第一种解法,没有就此展开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满足于第一种解答,未能重新深度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出现创新解题呢?
以上案例中,教师结合激励、扶持等多元的举措,推动学生获取成功,使他们可以从小树立学习自信,提升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还有效地渗透了竞争意识,明确创造目标,努力扫清并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充分调动各种智力因素,顺利完成教学预期。
三、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反思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普遍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能等同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是立足于积极主动这一基础之上的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可见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及时带领学生反思和审视,发现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学习效果的显著性,之后结合反思结果,对具体的学习行为、思维方式及时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够使数学学习具备深度。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大小”时,可以结合课内反思教学的模式。借助“你知道吗?”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并结合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按照“发生与否”可以对事件进行怎样分类?针对随机事件如何判断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有何启发?对于课内反思性学习而言,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化抽象为具象,这样才能够将反思内容成功地渗透于具体的问题中。鉴于此,我设计以下问题:
(1)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颗红珠,如果随机摸一次,摸到红珠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再增加5颗红珠以及5颗白珠,此时摸红珠的可能性是否能够与之前情况相同呢?为什么?
(2)如果在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5颗红珠和5颗白珠,分别摸1~10次,结合课内所学,自主猜想摸到红珠的可能性。
(3)基于本课所学解释俗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以上案例中,所设计的课后反思环节紧扣课内知识,也实现了对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我还设计了能够诱发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
(1)结合生活实例,各说一件确定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
(2)在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5颗红珠和5颗白珠,分别摸1~10次,并记录每次摸珠结果,根据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列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举例说明可能性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应用。
这样的反思不仅是对所学内容的考查,也促进了学习与反思之间的有机融合。题(1)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架构确定以及不确定事件的概念,使其明确可能性与事件的性质存在密切关联;题(2)则需要促使学生调动知识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自主猜想,就此确定可能性的大小与事件频次相关。题(3)就是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之间成功建立关联,同时也有效地强化了应用意识。对于课后反思问题而言,不仅紧扣课堂,也显著高于课内所学,进而促进教学时空的延展。
四、开展互评互学,培养“交流能力”
善于合作与交流是“创新人格”的重要构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学生表达个人观点之后,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组织学生互评互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一位教师首先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美术组有36人,其中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女生有多少人?”通过学生的交流,提炼出以下解法:(1)借助方程的方式;(2)将其中的转化为2∶3,借助比例分配的方法;(3)根据男生是女生的,就此得出女生在所有人数中的占比为,可借助分数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上述方法的优劣,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说说自己以及他人解题方法的优劣。通过这一种形式的交流和反思,能够使他人的评价及自我反思成功地转化为内在的智慧,能够将不同的解题视角、有用的知识等统统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十分重要。陶行知先生强调时时处处都可以展开创造,而创造的主体就是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创新禀赋,而且通过学习、训练等活动,都有助于开发、强化创新能力,使每一个个体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关注学科要素,使其形成有机整体,全面发挥合力,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有效引导,促进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