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发展战略下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新格局
2020-07-09叶苗
叶苗
摘 要 在全媒体发展战略引导下,“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在互通信息、增信释疑及助推交流合作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文章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原则详细阐释“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新格局,为宣传“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构建“一带一路”传播新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全媒体;“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9-0122-02
中国提出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至今,扩大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识,推行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及共享理念,由“大写意”开始逐步迈入“工笔画”。外媒及网民也对这个崭新的全球化理念保持极高的关注度,无论是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顶层规划或是标志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都成为全球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理念后,“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渠道愈加开放,信息得到最大化传播,民众的参与互动程度也逐步增强,从而将全球经济、政治及人文间的互联互通推向新高度。
1 全程媒体打破“时空”尺度,推动全时性信息传播
在全媒体日益强大的潮流趋势下,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迭代更新,使得信息的对外传播打破时空维度,开始适应互联网新技术,一方面传统的采编流程逐步走向重构,另一方面新闻事件也展现出全时性传播趋势。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媒体工作者开始结合各国接收需求热点,精准针对海外受众,在信息编排传播过程进行创新与本土化融合,凸显各国特色,加强内外联动,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以中广对外传播的节目为例,制作组围绕“一带一路”为重要议题设置,在对各国民情民意深入了解后,充分契合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场域,符合当地民众的心理期待。除日常节目制作之外,《丝路故事》或是关于“一带一路”这类大型主题系列报道活动,节目组采用蒙、藏、朝鲜、俄等多种语言全面准确的报道整个行程,并通过Facebook、Twitter平台向全球传播推送,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并一定程度上弱化空洞的政治说教及精英叙事等,将侧重点放在特色文化传播上,用有温度的题材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带一路”是基于历史符号而延伸出的倡议,它能否得到各国的认同,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国的认知程度,而认知程度则来源于媒体是否可以正确的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坚定释放出代表中国特色的国家立场及政策主张。在全媒体发展战略背景下,媒体工作者面向全球的多视角议题对信息采取全流程跟踪,强化议题阐释。目前,媒体针对海外受众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开始逐步转向即时性报道、中期阶段追踪及后期总结报道,不仅使得信息达到同步、传输和立体化全程记录,实现全时性传播,也可以迅速准确的解释并回应来自西方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曲解误读。
2 全息媒体打破“物理”尺度,实现全方位媒介传播
全媒体时代,内容与技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优质内容利用各类技术手段、媒介传播终端实现立体化传播①。较之于过去的传统媒介形态,媒体大力着力于网络、手机客户端或者PC端,利用互联网技术,AR、VR、MR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还有新兴终端微博、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使信息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递,打破“物理尺度”,鲜活生动的向世界弘扬“丝路精神”,展现“一带一路”的新时代内涵。
以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会议充分抓住此次“全球性媒介”机遇,以新兴科技为助力媒体工作者,从而释放“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独特影响力。论坛新闻中心在网络通信方面采用4K多通道收录系统,可同时支持10通道高清公共信号长达20小时的不间断循环录制,同时还提供5G应用展示,中外媒体可连接5G Wi-Fi超高速上网。论坛还通过沉浸式VR技术,设置各类展示区:如步入式合影互动区、多媒体展示互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区、沉浸式增强现实互动体验区等②,与会嘉宾可实景感受诸如北京天坛、上海外滩等中国代表美景,并与其合照,即时传输至设备并直接打印。还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于兔爷彩绘、软陶工艺等。这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與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也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拉近彼此距离。
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多维成像等技术的成熟运用,大幅度提高了物理空间内的智能仿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源的失实失真,多维度多方位的数字化也记录使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实现信息或物体在物理空间范畴中的全方位同步传播。
3 全员媒体打破“主体尺度”,搭建“多对多”传播框架
传播体系的革新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媒介场域拓宽,传播门槛逐步降低,民众可以依托于自媒体平台构建出“个人门户”+“人际媒介”的传播模式,单向传播转为多向互动,逐渐形成全媒体时代下民众参与的新图景,为中国声音直抵世界舞台提供广阔平台。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代表,在Facebook、Twitter海外社交平台开通4个官方运营账号,新华社也开设官方运营账号,24小时不间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方式向海外用户推送中国“一带一路”智慧、传播“一带一路”精神。这些主流媒体平台的“走出去”不仅利于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也可以让国家掌握话语权,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现状。如:新华社在2019年4月录制视频《新华社记者说:质疑“一带一路”?看外国智库专家如何“怼”回去!》,掷地有声的驳斥外媒对于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的阴谋论,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讨论互动。由此可见海外用户也开始逐渐接受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理念的初衷,并表达了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互联互通的美好愿景。与此同时,平台也会对部分评论通过人性化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的选择性回复,提升用户互动频率及活跃度,大家不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融入感,而且官方媒体这种多元化的互动表达方式,也可以丰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表达性及感染力。
4 全效媒体打破“功能”尺度,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也为全媒体时代下“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如虎添翼,实现信息的精准高效传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就目前的新媒体平台数量来看,国内平台以手机App、微博、微信为主,据统计,微信支持18种语言,覆盖全球11.51亿用户;微博支持中英两种语言,用户覆盖面次之,达4.62亿;主流媒体中人民网为代表,开设的“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支持语言达10种,而海外平台中Facebook支持语言31种,活跃用户数量达24亿,YouTube支持语言更是高达73种,用户数量也有19亿。由此可见,媒体传播的范围愈来愈广,受众影响力也逐步增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强大效能也逐渐开始释放。
为深化“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影响力,各大媒体平台一方面在广大用户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资源,根据用户需求,包括用户的关注热点、思维模式、情感需求等,将信息精准智能的提供给他们,以满足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释放最大限度的吸引力,实现媒介传播潜能;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开始重点关注大数据背后的影响力分析。不再像传统的主流媒体,盲目的进行信息输出,而是通过网站或者社交媒体平台被关注、转发、引用、点赞及评论的具体情况,着手建立用户与平台的互动及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对相关数据深入分析评估,并基于反馈结果对信息二次创新编排,使得信息的传播不仅可以直抵受众群体,又可以精准针对真实民意,达到高效宣传“一带一路”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舆论引导力。
注释
①许正中:《以融合传播构建全媒体格局》,《新闻战线》,2019年第10期。
②吴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今起运行》,《新京报》,2019-04-23。
参考文献
[1]任婕,梁金燕.“全媒体”浅述[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127-128.
[2]黄端,陈俊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和落脚点[J].发展研究,2017(5):4-7.
[3]郭倩倩.全媒体场域下民众监督的多维机制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