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音乐植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2020-07-09吕继勇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中小学民族

【摘要】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其实际的存在作用、价值和意义,因而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民族;传统音乐;中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11-0166-02

【本文著录格式】吕继勇.民族传统音乐植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J].北方音乐,2020,06(11):166-167.

加强中国国内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感情、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搞好中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与推广的基础。因为只有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使中小学生的音乐之根深扎于民族音乐土壤,熟悉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才能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血管里流淌着的都是民族音乐的血液,一旦到了国外,即使成了华侨华人也能以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推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新世纪开始制定、2011年修订完毕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中,对这方面给予了较为充分的注意。当前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课标”和实施教材,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能接受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较为丰富的民族音乐素养。同样的道理,也只有在提高全民族、全社会成员的民族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高专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专业演奏、演唱人才,综合艺术表演人才,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教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提供一大批优秀人才,使他们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表演、研究、教学工作。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其他专业音乐学院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专业民族音乐演奏、演唱人才和综合艺术表演人才以及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教学人才,为发展民族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推广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富强和民族文化整体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价值。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播扬、知识的增长与加强,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等诸多方面的延续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音乐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积极努力学习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了解并加深对自己的民族或地域或族群或国家多样音乐文化和历史的兴趣、爱好和热爱的同时,逐步培养并增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并更进一步提髙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力、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提升生命的力量、质量、价值和意义。例如,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来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以期“兴于诗”,“立于礼”,以终臻达“成于乐”的艺术高度和人生境界。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音乐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和价值。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日益一体化的现当代,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各种音乐文化“波涛汹涌”,以铺天盖地的态势滚滚而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教育、博雅教育,是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尽管不少学者撰文辨析这些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但是大体来说它们都指向一种共同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通过民族传统音乐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兼具多种才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中,再次明确重申“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及近现代的中国音乐教育状况来看,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要得到真正的继承、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性地位。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诉求。保留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文学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在其中,长调就有专门对牛羊演唱的歌曲,在一般情况下牧民们不会接受邀请为人演唱,只有在放牧的时候才会对着牛羊深情地演唱,这也是非遗音乐受众指向性较为极端的例子。积极推广、弘扬、传播中华各民族多样音乐文化,可以不断增强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可以大大激发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自信心、责任心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综合实力,逐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加强中华民族多样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有助于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促进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以至达到共生、共融、共享、共赢、共荣,有利于积极保护维持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追求民族审美

我赞赏“音乐教育要回归本质——美育”的观点,更赞成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另外,还应再加上两条:其一,突出强调“应组织编写能弘扬时代精神的、代表主流音乐文化的、具有髙尚审美情怀的经典音乐内容的教材”,显示出学校音乐教育在全社会音乐审美情趣上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我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质询是否存在着一个对所有音乐都适用的唯一的审美体验模式以及运用这个模式;或者换个角度,“审美学说”的观点本身是否已显示出特定文化的和历史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审美学说是否是一种超越文化的和普遍使用的对所有音乐进行体验的方式,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视角?全然不必让你继续猜测下去。我对那种审美观超越文化的学说十分不以为然。如果审美取向是有特定文化性而不是普遍适用的话,那么,既认同审美也认同多元文化就像有了一块蛋糕并把它吃掉。只要不去多想,它毕竟是一幅美好的景象。当声称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时,音乐教育家們指的是什么?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清楚一些,但是我怀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对这些事进行过思考。我们总是让别人代替我们的思考、为我们说话,几乎是他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哪怕他们的观点十分模糊和矛盾。我们知道审美教育似乎是美好和高贵的,但也仅此而已。现在,审美理论是否能继续作为多元文化环境中音乐教育唯一的或主要的意识形态基础,取决于我前面提到的审美一词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我们有足够的自由按我们的意愿运用“审美”这一词汇,但这个范围不是无限制的。我认为,我们既不能随意忽略该词的历史含义,也不能在我们需要用比“音乐”更为实际的词时强行使用它。

其二,应把当前处于课外活动地位的“音乐课外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之中,成为“课内活动课”;在学校音乐课的实践层面广泛开展合唱教学,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下,首先应让“唱歌”占领课堂和校园;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致力于首先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才能朝着“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目标前行。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更出现了一批探索和借鉴现代西方前卫性作曲技术创作和演奏的中国音乐……所有这些,也都属于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人情趣的中国音乐范畴。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在赏析现代中国音乐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西方音乐知识,甚至包括一定的现代前卫性艺术观念和作曲、演奏技术知识。

三、民族音乐教育哲学体现和弘扬时代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20世纪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但传统文化的精神却不会斩断,世界上只要有“龙的传人”,就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流传。音乐教育的哲学研究需要时代精神的指引,音乐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走向也需要哲学的指引,而音乐教育哲学要体现出对时代精神的弘扬,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哲学诉求之一。先秦时期的礼乐教育传统,音乐教育附着的时代精神是弘扬理智的社会,即礼乐制度的建设,音乐教育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社会功能价值体现,音乐教育为建立一个礼制秩序的社会,从情感育人、陶冶情操的美育角度发挥着弘扬时代精神的功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为维护封建道德秩序、建立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的哲学,音乐教育在封建社会延续着先秦的礼乐教育,因而,代表着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僵化的雅乐成为封建传统音乐的主要形式,音乐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弘扬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时代精神。近代以来,蔡元培倡导和大力推行“美育代宗教”的音乐教育,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走向了现代意义的美育之路,这种现代意义的美育表现为:现代中国音乐包括有直接从历史中传承过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有以中体为本,借鉴汲取了某些外来因素的中国音乐;有外来形式民族化的音乐;还有更强调现代精神的、用20世纪现代技术写作的中国音乐。一方面,由于中国近百年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量经受了外来文化影响,所以音乐中广泛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技术的现象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四、结语

以华夏优秀传统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音乐经典),播扬多样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语境和渠道。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沉淀积聚并彰显着丰富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折射出地域的历史内涵和人文风貌,见证、体现着各民族多样性的音乐文化发展、传播和演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石峻.中国传统音乐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吕继勇(1977—),男,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硕士,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中小学民族
MINORITY REPORT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