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术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2020-07-09王小慧

新媒体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挑战技术

王小慧

摘  要  技术是推动传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人际传播来说亦是如此。技术的几次变革,催生了人际传播由面对面及时传播发展到异地延时传播又发展到异地及时传播,从而丰富了人际传播的方式。除此之外,技术使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特性逐渐回归于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并且使两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从而使人际传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服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定程度上技术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  技术;人际传播发展;人际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界限模糊化;挑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9-0029-03

技术、媒介、传播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是推动媒介发展的源动力,而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其发展也必然会催生传播方式、传播理念等变化。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均催生了媒介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以及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介,这些媒介又为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而对于人类交往最初和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人际传播来说,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技术推动人际传播发展

最初,人际传播只涉及面对面传播这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直接及时,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基础的交流方式。此时人体是人们进行人际传播的媒介,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是人们表达自己的工具。但是直接以身体为依托的人际传播作为一种去中介化的传播,虽然有互动性强,表达的符号多种多样等优势,但是由于身体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这种直接的人际传播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很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际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方式——以媒介为中心的间接传播,而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出现的文字成为人们口语之外表达自己的新手段;印刷术、造纸术等技术的发明为文字提供了传播载体,再加上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为邮递事业提供保障,在一段时间内,以文字、书信等为媒介的传播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这种传播方式使人们虽然处在异地,但可以进行一定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的中间虽然有较长的时间差,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姚劲松所认为的异地延时传播,但是相对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随着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与手机的相继出现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这种载体第一次使身处异地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零时间差的声音交流;之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和各类社交软件在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即时通讯工具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又一次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形式,尤其是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出现,只要没有网络的限制,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轻松畅聊,使异地及时传播成为可能。而视频聊天软件的出现,更是拉近了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与现实中面对面人际传播的距離,使两者的差别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目前人际传播经历了一个从面对面及时传播到异地延时传播到异地及时传播三个阶段,而其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人际传播就是在技术的推动下,在累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传播方式。

2  技术促进人际传播特性回归以媒介为中心

1979年,保罗·莱文森在其文章《人类历史回顾:媒介进化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即任何媒介的理想状态都是在迎合人类最自然,最普遍的传播形态[1]。而面对面人际传播,作为个人对个人的点对点信息交流方式,是人类交往最原始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

式[2]。所以,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交流基础的面对面人际传播贯穿于媒介发展始终,只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或者说其他更为明显的特点使某一种媒介所展现出的人际传播特征并不突出。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瓶颈对于媒介的限制越来越小,媒介能够更好地将面对面人际传播中原有的优势和特点显示出来。因此纵观人际传播的发展方式,会发现在技术的支撑下,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中逐渐回归了面对面人际传播,即去中介的具身化人际传播的特征[3]。

面对面人际传播本身拥有双向交流、即时反馈;较强的情境性;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等特点和优势[4]。在异地延时传播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使交流双方不在同一时刻中,人际传播的这些特点未能显现出来,因此在方便人们异地交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际传播的感觉和效果。但是当人际传播进入异地及时传播阶段,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特性在技术的支撑下逐渐回归于媒介中,尤其在新媒体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

以目前人们异地进行人际传播运用最多最广的媒介——移动终端的交流软件微信为例,不论是我们发送文字、图片还是语音,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很快收到对方的回复,这中间的时间差一般最长不超过一天,最短则是几秒种之内。而语音通话和视频聊天更是使异地的人们面对面交流、随时反馈变成现实,这就更加贴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符号系统多”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音语调等[5]。当人们用微信进行交流时,一方面可以运用语言符号,比如文字交流或者发送语音等;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比如发送的语音中可以体现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表情包的运用,很多时候是人们彼时心情或者感受的体现与表达;回复信息的快慢、表达内容的数量等都是微信所拥有的独特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技术的支撑下,视频聊天工具的出现更是将以媒介为中心间接的人际传播变为“类直接”的人际传播。视频聊天,把无论相隔多远的人在此时此刻都拉进同一个时空中,对方的一颦一语、喜怒哀乐、聊天环境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会全部显现在另一方面前。

由此看来,是技术的原因使人际传播本身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脱离于媒介,也是技术的原因又使人际传播的优势回归于媒介,从而使不一样的人际传播方式在继承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同时又能更进一步的为人际交往服务。

3  技术使有媒介人际传播与无媒介人际传播的界限模糊化

面对面人际传播是当前人们所公认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最为理想的传播状态,因为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能洞察人的特性。想要理解人就必须真真切切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的与人交往[6]。所以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介,其价值在于能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在突破人类自身感官功能局限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向无媒介的人际传播,即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状态靠近。而媒介想要达到上述这种状态,离不开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对媒介的推动。

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尤其是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媒介能把巨大的距离和时间的瞬时性结合起来,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现实中相互分离,虚拟中又彼此靠拢[7]。而一旦可以使交流双方能够“靠拢”,那么便可以尽可能营造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场景,这种“场景化”程度越逼真,越能弱化媒介在人们感觉中的作用,就越能够使去中介化的面对面人际传播与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界限模糊化,从而使异地的人们也可以进行“真正”的面对面交流,提高交流的效果和感觉。正如肖峰在《信息技术哲学》中提到:当技术真正为人们服务时,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面甚至可以在感觉中消失,它意味着人和机器之间抑或两种事物之间达到了一种无感觉的融合,此时的机器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成了人的身体的延伸[8]。

现在比较常见的最能体现上述两种人际传播方式界限模糊化的便是视频聊天工具。在交流方均有网络的情况下,只要交流双方或者是多方同时接通对方的视频聊天工具,对方的面容便会出现在彼此的眼前,把人们的空间距离拉近。而人们在聊天过程中,一般只会享受技术所带来的交流便利,只会关注到对面的人,除了网络不稳定的影响,基本会忽视视频屏幕的存在。此时虽然存在媒介,但人们在感觉上仍然进行的是去中介化的人际传播,因为所要交流的远在天边的对象就在自己眼前,超越了时空限制,虽然满足不了触觉的需求,但是基本可以实现异地面对面交流的大多需要。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交流方都带着某种眼镜,也许在美国的一方可以和在中国的另一方于平行时空中到英国的某一家西餐厅谈天说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也预测道,未来的终极交流方式一定会突破视频和虚拟现实而进行直接的思想感情分享,也就是传说中的“心灵感应”,在感应技术的不断突破下,也许人们只要戴上某种芯片,就可以与远方的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而且人们在交流中,也不会意识到有芯片的存在。

综上所述,技术的发展程度越高,越能使媒介与人相融合,从而使媒介延伸人器官的同时又让人在感觉上忽略媒介的存在,即媒介作用强大到仿佛内化成为了人的器官,而其存在性却在人的心中降低,这应该是人际传播的媒介所发展到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种状态之后,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去中介化的具身化传播差别很小,因而两种传播方式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模糊化,无论是与真正存在于面前的“真人”交流还是通过技术与千里之外的人的“虚拟人像”进行交流,给人们带来的交流感觉将会越来越相似。

4  技术对人际传播的挑战

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丰富的人际传播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不仅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也能使不管相距多遠的人们都能近似于面对面交流。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的技术,也对人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一方面表现在以媒介为中心的人际传播中,人们会钻由于技术不可避免带来漏洞的空子,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目前社交软件的高度虚拟性和不可见性骗财骗色等等,冲击了传统的人际传播规则,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也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下降。

另一方面,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工具,使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交流的频率提升,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交流之中,再加上人们利用技术进行的人际传播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使人们对真正见面的交流需求和渴望得以减弱,人们沉浸在不用跨越千山万水的方便中,陶醉于与媒介上呈现的看似是真实的对方其实只是虚拟身影的交流中不能自拔,忽视了人类最初、最基本、也是一切人际传播基础的真正面对面人际传播。除此之外,即使人们通过媒介经常进行交流的对象真正出现在面前时,因为相互之间想要说的话或者分享的见解已经在想要开启话题的那一刻在媒介上得以展开,所以当真正见面时,可能想要交流的内容反而变少,以至于如今人们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冷场”现象。

也许如延森所说:面对面的交流并不必然地代表标准或理想状态的传播形式,并作为其他传播形式的衡量标准[9],而且只有人们不断享受技术带来的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人际传播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技术对于真正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挑战,毕竟只有真正的面对面人际交流才能带来各种感官的真实感,才能使出现在眼前的是真正的实体人而不是虚拟的呈像。

5  小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际传播方式在技术的推动下会越来越多样,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而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会享受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交流便利,另一方面不论采用何种交流方式都应该坚持应有的交往底线和真诚的心,以及不能忽视与亲密的人真正见面交谈的机会,从而做到技术为“我”所用而不是技术控制和改变“我”的本心。

参考文献

[1]高敏.浅析媒介发展的新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8.

[2]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3):47-53.

[3]姚劲松.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于超越[J].当代传播,2006(6):53-55.

[4]薛可.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45.

[5]刘晴.微信对人际传播超越的表现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图书馆,2011:33.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7.

[8]肖峰.信息技术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64-165.

[9]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挑战技术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第52Q 迈向新挑战